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断章取义的父母有哪些

断章取义的父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5-09 23:24:43

A. 有哪些被人断章取义,从而导致意思完全不同的名句就像 父母在,不远游 之类的

01
上句:三思而后行
下半句:子曰“再,斯可矣”
从前有个人叫季文子,办事特墨迹,总是要纠结好多次才去做。孔子听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做事要思考,但是不要想太多,想得太多了就容易犹豫不决,事情反而难成,所谓的“过犹不及”了。

02上句: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游必有方
平常我们想去哪里玩的时候,经常有人搬出这句话教育我们,而这句完整的话连起来的意思其实是:父母在,不要远游,远游的话,必须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作为父母,只有知道子女们身在何处,才能安心。
03上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下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这首诗其实是有来头的,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雹羡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伏肆州。只为了告诉后人:我这都是被逼的啊!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正是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此住持可谓真正的慈悲心食肉。
04上句:言必行,行必果
下半句:硁(kēng)硁然小人哉
话说有天孔子吃饱了,和自己学生们聊天。子贡问:师父,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士?孔子说:能代表国家办大事人。子贡又问:那次等人的呢?孔子说:当然是人人都夸的人。接着问:那第三等的呢?孔子说:那些说啥就必须做啥的人,一看就是固执浅薄的,但是看在他不骗人的份上,算他个三等吧!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人做事,应明辨是非,学会变通,不能死守指令。
05上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下半句: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
这句算得上是被误解得最夸张的,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说:不孝有三种,不结婚生子的罪最大。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的罪最大 !当年舜想娶尧的女儿当老婆,但是心里估摸着老爹肯定不同意,于是没说一声就直接娶了。这句话是孟子说的,意思是:不孝有很多种,“无后”罪最大。啥叫无后?就是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却不告诉父母,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06上句:相濡以沫
下半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一直以来当做爱情美好的代名词,其实后面那句话才是真正的重点。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意是这样的:泉水干涸了, 两条鱼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识的来得好。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更艰难的话,还不如放手各自过各自的生活。但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07上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下半句: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这句话经常被用来教育好好学习,学是无止境的。但这句话全部意思加起来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缺蔽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这句话延伸出了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我们要量力而为。

08上句:以德报怨
下半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孔夫子强调的有原则一下子就被忽略了。
09上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下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句话经常用来贬低女性,其实意思理解错。这句话也是出自孔子的,意思是:不成熟的女孩和品质差的男人都很难相处,亲近了会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要埋怨你。
10上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下半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经常会被一些小说误用,被用来表达,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这句话的原意中根本就不存在压迫与歧视,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B.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C. 我爸妈每次听我说话都是断章取义,每次都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要理解成这个意思

这时候就别讲什么道德伦理了,以其局颤人之道 还治仔谨其人之身,以后你的父母说了什么,你便可以像他们一样断章取义,过度解读,让他们一样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要么就和父母大吵一架,和他们讲清楚,要是还这样,以后就不和他们说话 就行念腊基了

D. 父母越严厉,孩子长大越孝顺

父母越严格,孩子相对来说孝顺得比较多。其实孝顺不孝顺,最主要得还是要看父母得引导以及父母是否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对孩子严厉有利也有弊,下面是弊端

1、影响亲子关系,过于严厉得父母会疏远与孩子之间得感情。

2、父母过于严格,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得能力,从而没有主见。

3、过于严厉得父母有可能是把以前自己没有完成得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得心理压力。

4、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青春期得时候会更叛逆。

5、造成胆小、懦弱得性格,做错事情害怕被家长惩罚,从而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畏手畏脚得。

好处:

1、往往严格得家庭子女孝敬父母得比较多。

2、严厉得家长可以很好得磨练孩子得意志,不让他养成散漫得、任性得性格,能帮助孩子在未来得竞争中能直面挑战。

3、严厉得父母,孩子不敢任性、放肆。

4、孩子容易养成良好得生活习惯。

其实,父母可以严厉,但是得把握好这个“度”,严厉使用在恰当时机下,是不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得关系得,那么孩子自认就孝顺,如果严厉使用不当时,肯定就会影响亲子关系,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不孝顺得。

E. 断章取义有什么话的例子呢,不要文言文,通俗点的名句

断章取义的例子:
台湾、大陆大学生曾有过一次论辩,论题似乎是"好儿女该不该有四方之志",大陆大学生是反方歼中,辩论中引《论语》中孔子的话"父母在不远游"为论巧圆据,以为很得意,可置对方辩手于绝境,没想到台湾大学生却说孔子的话没完,下面还有半句, "游必有方"孝改塌(见《论语·里仁》),意思是"即使父母健在,也可以出游,只须将常去的地方告诉父母,以免过分牵挂即可",反而成了对方辩手的有力证据。而大陆大学生却给人留下了一个极坏的断章取义的印象。

F.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现象。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现首敏饥象。

A.正确

B.错者返误

正确答案:拿顷A

G. 赵高是个赵国人,父母兄弟皆死于秦手,他祸乱秦国难道只为报仇吗

是的,他祸乱秦国就是为了报仇,因为他的父母兄弟皆死于秦国之手,所以他要秦国血债血偿,他的后半生都是为了报仇而生的。可以说在他的后半辈子里,报仇成为了他唯一存在的理由,以及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勇气,不让秦国大乱,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但是后来却被秦始皇看上了,秦始皇觉得他很聪明,留在身边有用,为了防止赵高有二心,秦始皇杀害了赵高的妻子和儿女。为了报仇,赵高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后来越来越深得秦始皇的信赖与重用,直到后来他掌握力量很大的权力,发动宫廷政变,杀死秦二世,彻底的颠覆了秦国的朝政,导致了秦国的灭亡,他也终于为自己,为父母亲人,为赵国报仇了。

H. “不孝有三”分别指的都是哪三件事情

想想吧,同学们朋友们,被逼婚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个长辈催婚,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怎么反击?当然是问一句:“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问完之后,保准你会挨一顿揍。

争议

1、《孟子·离娄》有争议,因为如果把“没有后代”作为“无后为大”的解释,那么在《离娄下》中的五不孝,没有任何一条提到了“无后”,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

2、《十三经注疏》有争议,既然孟子的“五不孝”并没有提到“无后”这一条,那么赵岐的注解,就有明显的断章取义的嫌疑。

那么,赵岐为什么要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后世为什么又普遍认可这种说法呢?无非还是受了政治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罢了。

I. 诗经断章取义怎么举例举一个就行。我记得有一个思无邪什么的,但具体的记不得了

诗经断章取义的有很多,但你说的思无邪不是。著名的断章取义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搜历《小雅·北山》,原本意思轿扰是老于国事,而不得以养自己的父母。今人误解为古人的专制。世帆搜再比如——周余黎民,靡有孑余。今人误解为,周朝没有活下来的人

阅读全文

与断章取义的父母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0岁人晚上失眠怎么办 浏览:776
老年人的服务费多少 浏览:836
怎么选老年人放大镜 浏览:91
社保处退休去世 浏览:916
老年人晚上睡觉老是腿软怎么回事 浏览:457
帮父母贷款有哪些危险 浏览:874
50岁牙齿多少颗 浏览:564
老睡电褥子容易得老年痴呆症吗 浏览:343
事业单位体检复检怎么时候通知 浏览:880
长寿花开的时间长描写 浏览:178
泰国一个老师带老年痴呆妈妈 浏览:347
老年人有哪些疾病是传染的 浏览:676
去龙岗中心医院体检怎么约号 浏览:719
老人晚年如何安排 浏览:822
满族在重阳节风俗 浏览:820
2017年50周岁属什么生肖 浏览:718
老年人短信如何保存到电脑上 浏览:804
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浏览:857
凯里恩庆堂养生观怎么样 浏览:207
重庆市长寿区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