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长需要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呢
培养一个阳光、自信、积极、进取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目标和使命,完成这个目标和使命的方法就是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家长需要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人无远虑,提前做好提前准备,就可以全方位把握事儿的发展趋势。实际上这些也是一种心态,所说万事具备,那样才可以不辜负东风吹来!
“逼迫”自身主动地去参加一些不常常接触的主题活动,既让自身接触了新事物,又能在运动中汇总成功失败的工作经验,进而提升自己,尤其是户外活动,根据锻练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身体内胆碱的代谢,让开心随着小孩的学习生活。
『贰』 初为人父母在生活中,该如何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呢
用正确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同时让自己树立起好的榜样并让孩子感受到。
每一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是自己父母孩子,所以当了父母之后,才知道当父母确实不容易。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成为父母,那么就要拿出当父母样子。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用正确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虽然我们初为人父人母,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但是我们要摆正自己心态,不要害怕去面对一些问题。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是一边教育,一边学习的时候。当然我们不能够逼迫自己一定要成为很优秀的父母,这样压力大,反而做不好。对此,调整心态非常重要。
『叁』 想要教育孩子,父母需掌握哪些教育心理学
链接: https://pan..com/s/1NdzTP__G8OWPi-2h3NpBFA
『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呢
另外,引导方面,也就是环境影响,有时候事情没有那么完美,父母积极向上,可是大环境里负面情绪多,也会有着牵连。比如有些动画片,打人,绑架,粗鲁的言语,还有跟着有样学样最快来,让孩子尽量远离那些不健康的环境,多看有益的,积极乐观,有趣的东西和游戏等。自然也会效果好得多。
再则,在有限时间里,父母多跟孩子做亲子游戏一类的互动,让孩子拥有更多安全感和关注,身心愉悦,也自然会积极向上一些。
最后,不要轻易帮忙。孩子其实上很聪明,他们学习东西很快。大人有时候也会注意到这一点,但是在孩子撒娇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比如,孩子有时候明明会自己穿鞋子,还是会要求父母给他们穿,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收起“爱心”,让孩子自己完成。很多其他的日常操作也是,吃饭,睡觉这些。当孩子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马上伸出援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解决,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要如何教育
是啊,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对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你的提问。
第四,掌握科学健康教养孩子的方法
一是要了解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哪些?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他/她成长的因素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朋辈教育等,但对一个人成长最有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二是要知道孩子的成功靠什么?智商、聪明、情商、智慧、勤奋、坚持?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等于合理的目标+智商+情商+专注+努力,孩子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这点家长一定要清楚;三是父母要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1)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什么?首先人际环境;是母亲,是父母;其次才是学校、朋辈、社区;再次是社会、各类媒体;2)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养护人提供的环境是良好和健康。
『陆』 父母如何通过心理学教育孩子
经常有妈妈和我抱怨:现在的孩子都是吃什么长大的,一个比一个聪明,每天上班和同事过招,回家还得和他们斗智斗勇??
这年头,当妈真的不易,你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得动手能力超强,除此之外你还得有一个好的脾气。可是,你以为有了这些“技能”就足够了吗?
千万不要太天真了!
如果你不会点儿心理学,能管的好孩子吗?
说到这儿,我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心理学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大,就给谁5美分。孩子们觉得这事儿特好,不但能玩,还有钱。所以孩子们每天准点准时的来这里。后来,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这种心理过程就叫“德西效应”。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当有一天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了,自然就有办法对付这些顽皮的孩子了。
这个事例对我们改进教育方式很有启迪,作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长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成长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经商的家长,总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在教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会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孩子在学习上怕吃苦,干任何事都和利益挂钩,在集体里无服务意识,怕吃亏,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美德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不具备,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达不到。
再者,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利的,诸如买书,或体育器械,对他的心身健康有帮助,如果奖励一些诸如手机之类的东西,引起学生以此在同学之间炫耀、攀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望能不能实现,就看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什么,更要看我们是怎样做的。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柒』 想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父母该如何去教育孩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所以每个家长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也都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但是往往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积极培养孩子的路上,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首先,不要去压迫孩子学习。
如果我们家长想要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并且积极的心理,那在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一个问题:千万不能压迫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也是需要家长耐心陪伴,并且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总是压迫孩子学习的话,孩子就会变得叛逆。如果家长总是打击孩子的话,孩子还有可能变得自卑和懦弱。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压迫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
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关键在于父母的培养,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对于孩子心理方面的培养。没有健康的心理,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捌』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该怎么做
作为父母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一定要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很难让孩子有个好的心理的。
其次,是要学习小学生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去引导孩子发展,去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
所以,家长起码要合格,要心理健康,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的东西。
一个家庭,最好的教育不是孩子考试考了多少分,而是温暖、平和、快乐的家庭氛围。孩子阳光灿烂,充满正能量是教育最好的成功!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需求,要真诚陪伴孩子的成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要做孩子的榜样。
『玖』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该怎么正确引导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该怎么正确引导?
1.不要责怪孩子,先理解你的孩子。不管是什么心理症状,都是从天而降的倒霉事,正好砸到你家。很多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都与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比如有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度严厉,不允许孩子犯错。犯了错误就骂。孩子非常容易内化一种对自己严格的态度,这种极端的内在自我严格可以解释很多强迫症的症状。
5.和孩子分享你的经历。父母也是从孩子的阶段过来的。所以,当你的孩子有压力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告诉孩子正确的应对方式。小时候和孩子有同样经历的父母是怎么来的?用孩子能理解的简单语言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样的经验分享往往更容易让孩子听进去,也是给孩子树立正确榜样的机会,从而增加孩子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
『拾』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和亲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笔者认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家务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