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对父母心里有芥蒂怎么办

对父母心里有芥蒂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2-06-11 03:40:45

❶ 对自己的父母感到厌烦怎么办

不妨跟你的父母好好沟通一下,跟他们说一下你的真实想法。当孩子已经是成人了,应该有也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做父母的不应该过多地干预,把孩子继续掌控在自己手心里,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只需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提醒和帮助。可能你的父母做得不够好,但这并不能表示他们不爱你,只是他们一直把你当小朋友来爱,也喜欢了这种爱的方式。而你自己也说,要依附于父母的经济,那说明你真的还没有长大到足够自主生活,所以你要尝试自己工作而获得经济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论什么时候,这都是真理。建议你尝试着理解父母,工作获得收入,也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经长大的态度,现状也许会有所改观。

❷ 怎么去改变对父母反感的心理

怎么去改变对父母反感的心理?对待父母要尊重,你们可以面对面的去沟通,去了解,去信任,因为你们毕竟是一家人,一家人怎么可能有不能说的事情呢?怎么去改改变父母的反感,首先从自己方面去想,是自己做的不对呢?还是言语表达不行呢?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可能说话方面有点老龄化,这是很正常的。我认为作为一家人,最起码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你年纪轻,要多多为父母着想,哪个父母不是为了子女好?父母年纪大了话比较多你要理解。

❸ 两个人相处,怎么让其父母消除距离带来的芥蒂,让我们能够好好没有负担的在一起

这就是代沟,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和父母沟通,最要紧的是尊重,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要直接顶撞,平心静气的说出你的观点,并客观的肯定父母意见中的有益部分,再提出自己的已建和观点,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创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你们才能和谐的沟通。

❹ 我心里特别仇恨自己的父母,该怎么办

我认为从你的描述,有两点可以肯定!
一、你跟你的父母缺少交流,以至于你的想法越来越偏激。其实天下有几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啊,他们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你好。即使有做的让你觉得不好的地方,你也绝对不应该怀疑他们的心意!
二、像你说的这些想法,对我自己来说是十几岁的时候才会有的。。而你自己现在也不小了,思想上却还不成熟,所以你父母处处都管着你,很有可能是怕你受到伤害。。世上坏人很多,你长期在父母的保护下才感觉不到。。但你却有这些奇怪的想法。。希望你可以自我反省一下。。
如果你还是越想越偏激,调整不过来的话,建议去看下心理医生。。能帮助你走出阴影!!

❺ 对父母怀有仇恨心理该怎么办

对父母怀有仇恨心理该怎么办?子女仇恨父母,伤的是父母的心,怎样解决呢?

有以下几点:1.亲人朋友进行劝导。当发现孩子有这种明显的仇恨念头,一定要及时采取解决方法,不可将事情严重化,可以由亲人朋友出面来进行相应的劝导,劝导得当,不要再次激起孩子不安的情绪。

2.父母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子女。父母把你养大,你凭什么对父母指手画脚,父母是需要赡养的。在子女仇恨念头出现的时候,父母就会发现不对劲,进行慰问,父母用真情实感诠释了有多爱你,你还忍心让父母伤心吗?

3.与子女促膝谈心,语重心长的说。在闲暇时,父母与子女谈谈心,说说不顺心的事,看父母能不能帮你指一条路。假如父母触及到你的底线了,可以跟父母做商量,不可以生父母的气。

4.自我思考,父母的心。自己没事的时候或看到某样东西,勾起了回忆,你是否会考虑父母的这一切都是为谁做的。也许子女想明白之后,也就不会再仇恨父母了。父母的恩情,是我们报答不完的。

5.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假如孩子出现了人人都仇视的态度,一定要询问心理医生,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对症下药。父母及时发现,及时找心理医生治疗,摆脱情绪控制。

❻ 我是女孩,从几年前到现在结婚前后,我对我父母产生了很深的隔阂,从心里亲近不起来!

说实话,我觉得你这个女人太可笑,父母给你赔嫁怎么样,不给你赔嫁又怎么样,如果因为这些对父母就产生隔阂,我觉得你不仅仅是自私,还是最大的不孝,我觉得你爷爷说得也不全是错,就算你得不到父母一点家产,也不能成为你不孝顺的理由,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父母把你养大就是最大的恩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不管你是谁,有些人不孝,就是因为他们的自私和追求一些小利益造成的,他们从来都不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我想你应该就是他们这一类的人,你老公对你好那不是他应该做的吗?如果他对你不好,你还会在这个家吗?所以不要把自己变成那个不孝的人,要学会感恩,也是为你自己积德,因为你的今天,可能就是你孩子的明天?

❼ 对父母有怨恨,已经无法沟通怎么办

让家长看这篇文章: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一、学会和孩子聊天

什么是“代沟”?“代沟”是家长平时沟通无效,致使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的现象。它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拥有共同兴趣或共同思维的表现。“代沟”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温馨。消除“代沟”的方法是家长学会和孩子聊天,努力营造“家长的事情孩子乐于听,孩子的事情家长听着乐” 的氛围。 据调查:家长主动与孩子摆谈工作和生活中的悲与欢的占32%;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的占28%。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不主动与家长摆谈同学间趣事的占61%;当受到委屈时,向家长倾诉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共享性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爸爸、妈妈很相信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家里的事,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里的事。

和孩子聊天,应讲究技巧,讲究手法,讲究环境。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有孩子的同学在场,你大肆叫苦说家里没钱交学费;当孩子兴冲冲地与你聊同学间的趣事时,你却因工作原因心烦而不闻不理;孩子与你谈论网上的事情时,你却马上追究上网的时间,网上都做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没有共同语言”或“自找惹事”为由,而不愿与你聊天了。所以,家长要想学会和孩子聊天就应该做到:①认同孩子的观点,别以成人思维去审视他;②收集孩子关心的话题;③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④别斥责孩子。必须斥责时,也一定用建议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间三天说了多少话?笑了多少次?⑥学会检讨自己的过失;⑦在孩子面前学会妥协。

二、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体的碰撞。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要学习教育的艺术。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里话,使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有一位家长向我“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谈起时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的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说话,却被母亲抢去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还有个例子: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时,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了,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呢?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呢?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要接纳他们已经长大的事实,否则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三、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电视,少上网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

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电视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两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无聊的生活,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侯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破坏,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一个遥控器。遥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地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活着,还能够活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既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让孩子尽可能少看电视外,父母最好让孩子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孩子许尽早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过,既便网络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家长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主题。在电脑普遍流行的时代,人们容易以“网络时代”“读图时代”的名义夸大电脑和网络的功能。事实上,无论电脑技术多么发达,网络以及读图永远不可能成为所谓的“时代精神”真正的时代精神依然在纸介质的经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宁静致远的个人思考中。

家长也不必为了让孩子适应所谓的“同伴文化”而鼓励孩子玩网络游戏。如果周围的孩子都有玩网络游戏的习惯和玩网络游戏的,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因为对网络游戏的无知而暂时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过,如果这个孩子既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又有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来影响周围的其他同伴。不会玩网络游戏不是耻辱,没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和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于充满或的网络游戏之中,那才是耻辱。

相比之下,看电视对孩子成长的破坏程度低于玩网络游戏。也因此,家长在解决孩子的“电视依赖症”和“网瘾”时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治疗”思路。

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看电视而影响了阅读质量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和孩子签定“契约”。比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看电视,每天必须先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看电视,周末可以适当延长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电视依赖症”,严重破坏了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点时间的“非电视生活”:切断家里的电视机“天线”,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打开”电视;把家里的电视遥控器暂时“锁”起来,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遥控电视。在电视机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够过某种“非电视生活。”不过,如果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电视依赖症”,安排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非电视生活”倒是可以考虑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不要规定“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或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每天只让孩子玩1个小时的结果是:每天准时玩网络游戏将强化孩子玩游戏的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个小时,总会觉得不够,他会每天生活在对网络游戏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长最好规定:只能在周末的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其他时间禁止玩网络游戏。周末偶尔玩网络游戏,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强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应。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那么,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签约那么简单。有严重“网瘾”的孩子不会遵守任何“家庭契约”,他将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长的劝说,而是“治疗”。而且,让那些染上了严重的“网瘾”孩子接受治疗时,父母必须陪伴。因为,孩子之所以染上“网瘾”,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关系不和,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成就感等因素引发。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❽ 孩子对父母有仇恨心理怎么办

1、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

对孩子的态度要保持温和并且淡定,如果对孩子的规则也会随家长的心情而改变,相信家长自己也知道这都是些不好的习惯,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也有这样不好习惯,请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孩子要温和,淡定。

2、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管理情绪,是父母的大功课,不仅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要学会正确帮孩子疏导情绪,不能剥夺了孩子的情绪自由,不允许孩子有情绪,要么学会将情绪积压心底,要么学会对别人发飙,管理情绪要先认清一个问题,情绪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管理情绪的方法才有好和坏,父母要营造一个自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不高兴,生气的事情可以讲出来,告诉家人,可以自由表达。



3、亲人朋友进行劝导,当发现孩子有这种明显的仇恨念头,一定要及时采取解决方法,不可将事情严重化,可以由亲人朋友出面来进行相应的劝导,劝导得当,不要再次激起孩子不安的情绪。

4、如果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家长应给孩子一些自由时间,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来放松,不要逼的太紧。

5、找孩子沟通一定要寻求时机,最好在孩子情绪平稳的情况下,沟通的环境和时间一定要合适,不要有任何人打扰,最好把手机关闭,一次不行,就再找机会,坚持,总会成功的。

❾ 孩子对父母有抵触心理该怎么办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❿ 对父母感到厌恶怎么办

有些时候父母对你做的也许是应该的但想想你父母从小把你养到大。当别人骂你一句父母,也许你的心里会想着真的很伤心,不允许他们骂。但现在呢,你长这么大了,小时候把你养这么大也不容易,现在呢,他们老了你应该去关怀他们,也许你有时候想要的东西他们不会给你买,那也是有原因的,父母是会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你的。然后呢,你也应该体谅父母,想想他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应该怎样去感恩他妈,当你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你确实反感他们,但是呢,毕竟是你的父母,你要珍惜她妈时光只有一次,失去了是不可能再有的。好好对他们好好的去照顾她们有人说还有下一辈子,可事实却是没有的,人生只有一辈子相遇是一场缘分。

阅读全文

与对父母心里有芥蒂怎么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辽宁省公务员养老保险条例 浏览:725
每年体检有多少钱 浏览:893
宁波市赡养老人每个月多少钱 浏览:473
老爸70岁生日买什么送他 浏览:69
2016年6月15日关于养老金的增加 浏览:414
如何写信跟父母说自己借钱了 浏览:565
养老保险剩九年每月补缴多少 浏览:822
都江堰护理养老服务有哪些 浏览:766
长寿小康厂什么时候建 浏览:175
老人脑出血术后多久恢复正常 浏览:834
泰国和三亚哪个适合养老 浏览:132
70岁指的是 浏览:331
如何让中老年人记住歌词 浏览: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畅 浏览:76
中人退休工资怎样计算的 浏览:747
老年痴呆者攻击行为 浏览:939
82老人肺结核如何治疗 浏览:600
歌曲孝敬农村爹和妈 浏览:134
网上怎么交养老保险保费 浏览: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浏览: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