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人孔子的爸妈各叫什么
孔子父母
孔子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其父叔梁纥是在66岁时才娶到20岁的妙龄女子颜徵在并“野合”而生孔子。孔子3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其母颜徵在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幼小的孔子身上,竭尽全力去抚养和教导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这种礼仪于现在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而在当时却是很自然的。孔子从小学习和喜欢练习礼仪,这除了社会的耳濡目染外,还与颜徵在的家庭教育分不开。颜徵在很希望儿子将来能回到贵族行列中去,故让他学习礼仪以作为阶梯。孔子果然不负母望,年少好礼得到公认。
孔子在十六七岁时,其母颜徵在又不幸去世。这对孔子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由于他自幼受到严格的母教,已经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外世”的道理,所以在含悲处理母亲的丧事中,并不慌乱,努力使其符合当时的习俗和礼仪。
孔子的父亲生前是陬邑大夫,按礼仪其母要与之合葬。可是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只有3岁,根本不知父亲墓穴确址。而其母当时则是少年寡妇,按习俗要避嫌,不能相从送葬,因而也不知墓在何处,更不可能在生前告诉孔子父墓所在处。为了打听父墓以便将父母合葬,孔子只得把母亲的棺柩停放在路口,借以引人注意,好问父墓处。后来有一位与颜徵在很合得来的邻居知道了,就将叔梁纥的墓处告诉了孔子,这才使孔子得以将父母合葬于一个叫作防的地方。
孤儿孔子合葬父母的这一举动及其过程,非常符合当时十分崇尚的“礼”的要求,故受到时人的称赞。
B. 孔子的母亲叫什么名字
孔子的母亲叫颜徵(zhēng)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颜征在”,其被后人加封为启圣王夫人。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与孔子的生活相当困难。
坚强勇敢的颜徵在,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孔子17岁时,颜徵在因操劳过度而逝。
(2)孔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一、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为逃避宋国战乱,流亡到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
年近七十生孔子。
二、颜氏事迹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
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
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
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
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虽然都只是士,但他却是商朝贵族的后裔,而且他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我非常希望能与他联姻。
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这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能够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说:“就是你能嫁给他了”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埋葬于防。
孔子当时年幼,长大后不知道父亲的埋葬处。
母亲颜征在死后,孔子先浅葬母亲于五父之衢。
然后,四处询问父亲的墓址,直到郰曼父的母亲告诉了他。
孔子才依照礼的规定,将父母合葬于防,并为之造坟,坟高四尺。
C. 孔子的父亲叫什么
叔梁纥(音he)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生身父。
叔梁纥曾是公元前11世纪周代诸侯国——宋国(今河南商邱一带)君主的后代。后来,流亡到鲁国的昌平陬(音zou )邑(今山东曲阜市邹城)。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兼会武功,且又是陬邑的大夫(古代高级官职)。
D. 孔子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叔梁纥
叔梁纥(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为逃避宋国战乱,流亡到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
年近七十生孔子。是周代诸侯国——宋国君主的后代。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4)孔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孔子其父叔梁纥在鲁国是个英雄,他曾为鲁国立下了两次战功。其中一次是这样的: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国侵犯鲁国,攻到鲁国北部的防邑,防邑里有鲁大夫臧纥和孔子之父叔梁纥。鲁国派援军前去救臧纥,因慑于齐军的强大,援军接近防邑时就裹足而不敢前。
当夜幕降临时,叔梁纥凭着自己的英勇无畏,带领300甲士,保卫着主帅突围了出去,将臧纥送到鲁军的驻地后,他又折回防邑继续固守。齐军见叔梁纥如此骁勇,又有援军接应,一时难以攻下,只好罢兵离去。
E. 孔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脑筋急转弯
母亲叫钻头,父亲叫钻子.
F. 孔子母亲叫什么名
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在(颜征在)。
1、文献记载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十二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颜氏问三个女儿谁愿意做叔梁纥的妻子,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徵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说:“你能行。”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然而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与颜徵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徵在15岁。
2、人物生平
颜徵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颜征在”,孔子的母亲,丈夫是春秋时期宋国栗邑大夫叔梁纥。
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17岁时,32岁的母亲去世。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与孔子的生活相当困难。坚强勇敢的颜徵在,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孔子17岁时,颜徵在因操劳过度而逝。被后人加封为启圣王夫人。
G. 孔子的父母是谁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据《史记》记载,孔子并非婚生子。他母亲生他时只有18岁,而父亲已经70岁了。孔父在孔子三岁时去世,从此他跟随妈妈过上了贫穷的生活。孔子曾作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牧牛羊、记账的以及图书管理员。22岁时,孔子的母亲去世,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53岁时晋升为大司寇,在鲁国服侍两年后孔子辞去职务,因为他对诸侯的政治极为不满。
H. 孔子的父母名字是什么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氏,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从司马迁记载当中,印证了三个史实: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顶”的说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有一个传宗接代、传承宗庙的儿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孔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亲的严传身教外,不仅得到了颜氏宗亲的支持,也得到鲁国姬氏大族的照顾。 孔子贵族的身份,不仅得到颜氏家族的承认,也得到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得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昭公兵败奔齐,孔子也亦奔齐避乱。 孔子与颜氏家族,因为母亲的缘故,也保持相当亲密的关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颜路作为颜氏家族的一员,亲属关系不会走远,后来的仲由,也是娶颜家之女作为妻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在卫国,是因为卫灵公接受颜雠由的推荐,给孔子发出邀请,请孔子到卫国做官。仲由是颜雠由的妹夫,颜雠由是孔子母亲的同族人,彼此来往密切,消息灵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还有颜回、颜幸、颜祖、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等。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I. 孔子的父母是谁
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徵在。
叔梁纥(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为逃避宋国战乱,流亡到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父亲。71岁时生孔子。是周代诸侯国——宋国君主的后代。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颜徵(zhēng)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颜征在”,孔子的母亲。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与颜徵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徵在15岁。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17岁时,32岁的母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