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受之父母的前一句是什么
“受之父母”的前一句是:身体发肤。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启示
我们要感念父母对我们的恩情,从小含辛茹苦地养大我们的不易,切不可因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就随意伤害自己。伤了自己,苦的还不是家中那双老父母。每次回家,看着父母渐渐老去的容颜,慢慢变白的华发,又怎可忍心因挫折而伤害自身令父母心忧。所以。爱护好自己,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
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面两句是是什么出自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孝经>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
㈢ 受之父母上一句是什么
受之父母,身体发肤上一句: 思古来屈正则,直恁地禀性僻
【中吕】上小楼自适
[作者] 王爱山
[全文] 酒酣时乘兴吟,花开时对景题。剪雪裁冰,击玉敲金。贯串珠玑,得意时,
自陶写,吟哦一会,放情怀悦心神有何惭愧?
思古来屈正则,直恁地禀性僻。受之父母,身体发肤。跳入江里,舍残生,
博得个,名垂百世,没来由管他甚满朝皆醉。
黑甜浓坦腹眠,清凉风拂面吹。高卧藤床,铺片蒲席,枕块顽石,日三竿,
睡正美,蒙头衲被,起得迟怕画不着卯历?
开的眼便是山,那动脚便是水。绿水青山,翠壁丹崖。可作屏帏,乐心神,
净耳目,抽身隐逸,养平生浩然之气。
㈣ “(_ _ _ _),受之父母”本词是形容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前半句是什么来的
前半句是身体发肤。原句出自于先秦孔子的《孝经》。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译文: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延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作为最终归宿。”
(4)什么受之父母的上一句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孝经》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赏析: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关系和道德秩序。
㈤ 受之于父母的前一句
孔子说的。这句话是收录在孝经里。
开宗明义章第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㈥ 什么什么受之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何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古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给的,应当倍加爱护,不敢有所损伤,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曹操曾割发代首,割发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其原因就在于此。《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夏侯惇中箭后吞食眼珠之举也是基于此种理念,夏侯惇高呼的“父精母血,互可弃之”,说的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当然不敢扔弃。
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接下来一句是什么,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接下来一句是“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7)什么受之父母的上一句扩展阅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㈧ 俗语有句什么受之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谚语,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来源于《孝经·开宗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