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福报的疑惑
你说的好像你能办到一样。
只要你为其他人着想就好了,为其他人着想也是为了逃离对自我的专注,这就是大福报了,而且是自己争取的、立即可以享用的福报。对自我的专注,使我们锁在自我感觉的笼子里。我们可以看见感觉的效果,却无法了解感觉产生的动机。活在自己的感觉里,远不如了解其他人乃至对其他万事万物的感觉要幸福。
人生来被造成自私的快乐,这快乐产生于利己的匣子里,享用一分,不满足就增加一分,因为相对快乐的事物因此就减少一分。让自己的感觉不反映自我,而是反映自我以外的事物,就会见到这个世界的美丽,最重要的是,自由。因为自我内部全是痛苦。
你谈到福报的时候,好像是在谈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就像吃饭、穿衣服一样。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所谓的好命,不也必须通过一个人实地的努力才能争取的吗?人的非自主性是建立在完全抽象、无名相的空洞之中,那空洞中有造就的力量;但我们如果谈论这一边的大陆,人是完全自主的,意味着他必须为自己负责,不存在可以转移的好运。福报,是指我们行为的结果将会成为以后行为之因,好比人死后必须通过那无名的空洞一样。谈论福报就和谈论死亡一样,人们只能谈福报的效果,福报就和死亡一样,是我们生命的部分的主人,但我们不能说的好像福报是我们的仆人一样,可以随意转移和调遣——除非你已经精通了人空灵的另一面。人能谈论的是,对抗死亡或福报,在对抗中选择令自己最为满意的行为。
⑵ 女儿不回家过年父母要替她送礼品给舅舅吗
如果女儿委托你们,可以替她送礼物,
不要自作主张。
在明朝,有一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他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育有一子,此时儿子已经长大也高中状元,父子都中状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相信他,无奈他出家后音信全无,无从寻找。
可能是亲人的思念真切的缘故吧,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到了儿子的状元府邸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的,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带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人影。
这首诗非常适合现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为了孩子而奔波,年轻时说:等孩子和大了就轻松了。等孩子长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没有轻松的时候。
每个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养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却不尽相同。除了与家庭的贫富、文化等有关系之外,也是这个孩子本身的福报够不够的问题。所以父母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将来付出努力,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积攒福报,这样才是解决了源头问题。孩子本身能够明白善有善报,多做善事,也会带来善果。如果能够有缘份修习佛法,将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莫大的助益!
现在比较流行办“满月洒”、“成人酒”、“圆锁宴”等等,有条件的一请就是几十桌,满桌子的生命,要为了孩子的这个生日宴会而丢失生命,此时你觉得这笔命债是算在谁头上的呢?做为父母,要明白如何为孩子积攒福报,如何是为孩子好?这也需要理智的去学习,去思考。
儿孙自有儿孙福,天下的父母还是要为孩子尽量多积攒福报,做有善因之事!
假设这个人,福报只有十万,如果父母从小就疼他,给他好吃好喝,靠钱买学校给他读书。大学毕业前,他已经花了十万。
那他毕业后,去赚钱就很辛苦。因为福报从小就花完,很可怜。所以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老板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们。他们有福报。没有文化不会饿死,没有福报那就衣食都不能丰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给他花太多的钱。花的是你的钱,损的是他的福报。很多人小时候很风光,到了长大了,就可怜了。把福报风光掉了。古人讲,要培养老来福报,年轻不要享受福报,把老年的福报都拿来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寻根。孝顺好父母了,孩子自然听话。顶撞父母,以后孩子就顶撞你。
宇宙规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报损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没有办法代替的。越是关心孩子,这个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太关心了,关心到了牵挂,把他的福报都损了。他以后就要在艰苦中好好培福报了。
那福田中,长辈前辈都是我们的福田。我们要恭敬长辈和前辈,以后我们当了长辈,后人才会恭敬你。
我们要照顾长辈,胜过照顾晚辈。现在人,都关心孩子胜过关心父母,以后孩子长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你。
古人讲的,不要留钱给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没有出息,你留钱给他,他容易败坏。
那要留什么呢,留阴德,我们好好做善事,言传身教,儿孙自然得福报。把钱存在阴德的银行,是最好的,福荫后代。
见过许多人行善积德,吃斋念佛,后代都很好。弘一大师的父亲被当地称为李善人,虚云和尚的父亲也被称为萧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讲的,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贵下去。富人会变成穷人。那穷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报上来了,就变成了富人了。这就是因果规律,能量的守恒。
富人都喜欢给孩子花很多钱,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间的教育虽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还是福德的教育。
给孩子福德教育,甚过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让孩子受苦,让他在逆境中成长,将来才能顶天立地,父母真想为孩子积福报,有多余的钱,拿去布施做善事,积累阴德,
许多人留了许多钱给孩子,都给孩子败坏了,让孩子娇生惯养,结果孩子就不听话。要让孩子受些苦,是为他积福报,是好事!
让孩子积累福报的方法
父母是根,儿孙是枝叶。父母不受孝顺供养,则根断树枯;父母受孝顺供养,则枝繁叶茂,子孙福厚,源远流长。
佛陀告诉大家,修世间法(工作、考试、财富、姻缘、人缘、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禄寿喜康),要从孝顺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我们的供养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气。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会有福气。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孩子出生开始,就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让小孩子看到并且学习— 那么小孩子将来福气会非常大。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顾上一代,薄我们的父母,厚我们的小孩,那么小孩的福气是很差的。这样也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将来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顾我们,只关心宠爱他的孩子。我们可以观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对待父母祖上的态度——毕恭毕敬,不抵触顶撞半句。这是积累大福分。怀孕起就示范小孩孝顺父母,小孩的福气会很大。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自己压得低,是真正的尊贵,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尊贵的果报—压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低地势,汇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还有过生日初一十五帮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压岁钱做善事,印经书,多引导孩子自己去做,平时路边小虫子要爱护,吃饭饮食服装要节约,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总的来说做好弟子规,我们父母要身体力行哦,随缘做善事,阿弥陀佛。
⑶ 念完经文回向时能不能特别回向给现世父母,因为他们很苦,不知道牺牲自己能不能给他们带来福报
牺牲自己,怎么会给父母带来福报呢?
他们希望你幸福地活着。
希望你健康向上,
不可以背道而驰的。
你那样做,纯是有点愚昧,
反倒害了他们。
千万别做傻事儿。
这种想法要不得,
⑷ 请问父母过生日时,子女念什么经或咒可以为父母添福报阿弥陀佛!
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把功德回向给父母。求佛保佑他们身体健康。
父母吃素念佛的果报是健康
多给父母讲道理。但要随缘。
⑸ 如何为父母求得福报,念佛或者其他方法
你应该全家吃素,不杀生,同时恭敬诚心为父母念阿弥陀佛佛号,多多益善。。然后以父母的名义大量放生,行善积德,供养三宝,帮父母修福。
净空法师答:这个最好要讲一些因果的故事给他听,启发他,希望他能够学佛,劝他学佛,跟我们自己一起修学,他得的利益就大;如果他不肯学,你单是诵经回向给他,力量不大。你如果真正修行,力量就很大,你看像《地藏经》上婆罗门女、光目女,那真修。
婆罗门女在经上我们记得,虽然她念佛只有一天一夜,一天一夜她就能在定中参观地狱,鬼王见到她称她菩萨。她一日一夜就是《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一日她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就是菩萨,就不是凡人。她得一心不乱是因为她母亲堕地狱,所以她才发愤,才认真修行,她修成了;这是她母亲因缘把她促成的,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她母亲得度了。她母亲功德很大,母亲不堕地狱,她绝对不会得一心不乱,她不能成就,是她母亲成就她的,这个功德很大,所以她母亲生天,要明白这个道理。
你看光目女她就功夫差一点,她是梦中佛来跟她讲她母亲离开地狱又到人间来,生在她家婢女的小孩,寿命很短,十三岁寿命就到了;她母亲求她再帮助。那我们就晓得光目女功夫只到功夫成片,没有到一心不乱,婆罗门女到一心不乱,念佛功夫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修行,功夫愈殊胜,你证的果位愈高,那你的家亲眷属得利益愈大,这个道理在此地。如果能跟着一起修,那就更殊胜。所以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懂得,我们才知道怎样去帮助别人。
⑹ 如何防止福报,被父母,消耗掉
自己多做好事,也动员父母多好事,
⑺ 孝顺父母会有大福报,是吗
在伊斯兰教的伦理体系中,“孝”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意义,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行孝不仅是人道的一种体现,也是接近天道的一种途径。尊老敬老被看作是“万善之首”,善待父母、孝敬双亲成为每个穆斯林必备的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伊斯兰教“孝”的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伊斯兰教“孝”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孝敬父母是真主所命之事。
在伊斯兰教文化中,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敬老思想,在穆斯林的思想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并支配他们的言行,有着明显的教化作用。在穆斯林看来,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是真主所命之事,是信仰完善的一种体现。伊斯兰教提倡天道和人道的结合:崇拜真主,是天道的要求;孝敬父母,是人道的基本。《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真主),应当孝敬父母。”
伊斯兰教把孝敬父母与崇拜真主、感谢真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中足以看出“孝”的重要性。所以,忤逆父母是大罪。敬畏真主,孝敬父母,这是穆斯林的人格标准。
第二,不仅在物质方面、更要在精神方面孝敬父母。
伊斯兰教要求孝敬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物质上缺什么,还要在精神方面善待他们,甚至以仁慈的眼光看父母都是善功。
第三,善待亲缘。
伊斯兰教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他们过世后照看亲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行孝,父母同样因子女的善行而受到真主的恩泽。
第四,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尽孝。
伊斯兰教主张凭借个人的能力,通过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尽孝,因为“真主只依个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改善老人生活状况,让老人高兴、幸福,其所得必须合法、正当,凡是超过个人能力或运用非法的形式行孝,都是伊斯兰教明令禁止的。《古兰经》说:“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按自己的生活条件、收入、能力善待老人就是孝,就是在认真地力行人道。这样人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条件去履行主命,也使“孝”理念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老人时时得享天伦之乐,而并非等到子女功成名就之后才拥有幸福。
第五,即使拥有不同的信仰,也必须行孝。
伊斯兰教“孝”理念中也包括对非穆斯林父母的孝敬。孝敬非穆斯林父母,同样是子女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兰经》中指出:“如果他俩勒令你以你所不知道的东西配我,那么,你不要服从他俩,在今世,你应当依礼义而奉事他俩,你应当遵守归依我者的道路。”
这就是说,不能盲从父母而放弃伊斯兰教,但是也不能因此而疏远他们或不理他们,要爱他们、善待他们、尽心尽力地赡养他们。
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学者马注根据伊斯兰精神开拓和发展了传统的善的概念,他在《清真指南》提出了“四善”说:“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其中的“公善”,就是对慈爱外教者、孝敬外教父母的最好解读。
二
从上面的探讨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孝”理念十分独特,其中有不少是我们现在可以借鉴的。
第一,伊斯兰教的“孝”理念对于我国缓解老龄化的压力,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伊斯兰教将孝敬父母定做敬主的一部分,《古兰经》说:“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亲弱上加弱地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我说):‘你应当感谢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后的归宿。’”这些经文,用命令的口吻表现出孝敬父母是真主不可更改的意旨,以“弱上加弱”等词语表现父母对儿女的恩惠之重,将孝敬父母视为仅次于侍奉真主的宗教善功,让每一个穆斯林在一生当中始终与孝心、孝行相伴。将“孝”理念融入生活,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第二,与儒家文化结合,更加充实了“孝”理念的内涵。
伊斯兰教文化中尊老敬老理念和儒家文化的孝道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并成功地交融结合而成了“伊斯兰教孝文化”,在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与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的穆斯林家庭中,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老人一般不会因年迈而忧愁,老人多数与儿孙们共同居住,儿孙们对老人都比较孝敬和热心照料,家庭气氛和睦温馨。如果谁家对老人不养不敬,就会受到左邻右舍的批评和指责。平时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道“色俩目”,向长辈问好。每逢伊斯兰教的节日,清真寺的阿訇和毛拉都要看望和慰问老人,许多穆斯林群众也以宗教的方式救济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任何一个穆斯林都知道“父母悦者,主喜之;父母怒者,主恼之”,照看年迈的父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真主会喜悦。这与儒家的“承颜膝下,以尽子道”相得益彰。
第三,伊斯兰教孝文化中提倡“厚养薄葬”,父母在世时,作为子女应该真诚地孝敬他们,细心地侍奉和供养他们,礼貌地对待他们。父母一旦去世,应本着节约的精神,力行薄葬。伊斯兰教反对大办丧事,反对以“孝的名义铺张浪费”,伊斯兰教的“厚养薄葬”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孝”可以使家亲密和谐、温馨幸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我国老龄化日渐加剧的今天,伊斯兰教“孝”理念对维系家庭正常运转、化解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很多借鉴意义。
⑻ 父母是我们最好的福报
孝顺为什么得的福报大呢,因为父母是你最亲最爱的人,如果这个关系都上不去,想要凭借朋友或者自己的力量的话也可以,看个人因缘,我听说过一些人父母对他特别差,但是他自己努力买车的事情,我相信有这类型的事情,但是不孝顺父母我不提倡
要孝顺父母有很多原因。过去,我就曾经梦到过我的父亲很愁苦的看着我,我相信一般人都有一个记忆,就是自己小时候家里人对自己多爱护,亲情这个是冀着血缘来的,难消的,有利也有弊的,孝顺父母就是体谅父母爱子女这个心,所以陈大惠老师提倡传统文化,对父母毕竟毕竟,乃至惧怕,其实我自己不赞成这样,不过你有那个诚心,可以做的,因为我过去学传统文化也给我父亲磕头过,感觉并不好,你要是信陈大惠就去搞他那一套,我认为对待父母,三个早点把握就好了
幼年时候,秉承父母教诲,孝顺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好人是教出来的,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说不孝顺的孩子该打,你要告诉他他才会去做
青年时候,要有自己的看法了,尽量不要和父母决裂,必要时候出财出力帮助家里,这时候可以说脱离家里了,说好听点,独立了
中年时候,要尽养父母的报恩了,不过现在国家政策有养老保险,这个不好说,总之多少给点
⑼ 佛说父母给于儿女越多福报越少
佛没说过,这都是现代人编的“佛教鸡汤”,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