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老年人想象力减弱

老年人想象力减弱

发布时间:2023-07-11 08:03:48

老年人不但建忘,还经常把没有的事(自己想象的事情)当成真事怎么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家也是这样,而且怎么说呢,我是奶奶这样,爷爷也都会依她,每次都无理取闹,又是风水又是这那的…好烦的,不过想想,他们已经这么老了,说句难听的,一只脚都踏进棺材的人了,哄哄吧

㈡ 老年的心里变化有哪些

人到了60岁以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期,此时,不仅身体脏器功能逐年老化,还会出现如下心理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心理孤独--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2.心理空虚--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靠靠,俊他们感到时间过的很慢,难以打发。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旷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时可以达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很大。

3.情绪变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4.记忆力减退-不少老年人都时常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深感苦恼,例如:出门忘记带钥
匙,炒菜忘了放盐,刚才介绍过的客人,转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会儿找不到手表,一会儿找不到眼镜一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特点是对新近接触的事物忘得很快(医学上称"近事遗忘"'),而对过去的往事却记忆犹新。记忆力减迟是大脑细胞衰老、退变的常见现象,过于严重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表现。

5.睡眠问题--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减少、睡眠浅、易惊醒,有的老人同时有入睡困难和早
醒,这也是脑功能自然现象。医学研究发现,老人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许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济,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频频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场合也难以自制,这也是脑功能削弱的显著标志。

㈢ 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人迈入老年(60岁以后)后,生理、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同中、青年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机能逐渐地衰退:老年生理机能的衰退,这是人体自然发展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①由脑细胞减少带来的脑萎缩,导致脑功能的衰退。表现在神经中枢的兴奋性降低而抑制性的增强;神经细胞的恢复过程也有所处长,整个大脑的调节控制能力都降低。
②感官的感受能力衰退,表现在视力下降。特别是对高频率的光波感受能力下降快。一般看书报文章都要戴老花眼镜;听力减弱,特别是抗干扰能力低下,需要大声说话才听得到,并且说话的频率要慢,才听得清楚;嗅觉下降,并易疲劳;味觉降低,味蕾萎缩,常常饮食无味;触觉的灵敏度降低,对温、冷觉和压觉反应缓慢,动作迟缓;运动分析器老化,平衡能力降低,往往容易摔跤;操作能力也随之降低,往往手脚都会打颤。
③注意力下降,表现在注意力涣散,不易集中;注意力转移缓慢,甚至呆滞,易钻“牛角尖”,注意分配往往顾此失彼,顾东扔西。
④记忆力减退,表现在近期记忆、机械记忆、瞬时记忆很差,过目就忘;对远期记忆还可以,不过有时也会卡壳。如原来很熟悉的亲友、战友、同事的名字突然记不出来,但过后偶然又想起来了。
⑤思维能力降低,表现在思维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都不如中青年时期。特别是抗干扰能力和调控思路的能力明显降低,思路易打乱,常常难于连贯地思维;思路定势后,不易转向思维,常常固执己见。
⑥想象能力减退,主要是对原有事物的表象,往往记忆不清楚,而对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又降低,信息的贮备量明显减少。
⑦操作能力降低,主要是手脚协调性差,特别是动作缓慢,不灵巧,有时手握物不紧,脚站立不稳,甚至震颤。 然而,老年人也有其优势,这就是智力的衰退远比生理机能衰退要晚。特别是那些勤用脑的人,他们的智力不仅不减退,而且与中青年时相比,还有所增强。如一些大器晚成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等,60-70岁还属于智力高峰时期。据统计,在1979年以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83人中,60岁以上者53人,占获奖者的64%;70-80岁者25人,占31%;只有5人是60岁以下者,占5%。这就足以看出了老年智力的优势。因此,老年人不要因生理机能的衰退而自卑。老年人阅历深,见识广,经验丰富,善于理论思维,长于深谋远虑,考虑问题全面、深刻、实际,还可以使余热生辉。 (2)心理逐渐老化变异:老年人离退休后,随着人际交往的减少,生活圈子的缩小,隔离感、孤独感、依恋感渐生,再随着光阴的流逝,自我活动和自我保健能力的降低,依赖感、衰老感甚至离世感渐生,出现一派心理老化的趋势。在认知上,出现成熟性与衰退性的对立统一。认知的成熟,是老年人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正如孔子所说的,“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然而,由于感官的衰老和大脑机能的衰退,又必然导致认知的衰退,对新近的事物,接纳、记忆较差,因而影响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在心态上,表现为积极性与消极性的对立统一。积极心态在老年人中,仍然占居主导地位,所谓“老骥伏厉,志在千里,不要扬鞭自蹄。”就充分表明人老心不老的方向。但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和疾病的缠身,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理体验油然而生。

㈣ 老年人心理衰老有哪些表现

人进入老年期后,生理衰老明显加快,与之相对应的心理衰老也随之而来。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表现千变万化,一些老年心理学家归纳出10余种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其主要表现有:(1)感觉、知觉衰退

眼睛老化,听力不如从前,味觉迟钝,以前很好吃的东西现在感到淡而无味。

(2)记忆力衰退

熟人的名字老是记不起来,读书前看后忘;电话号码总要反复看几遍才能记住;刚说过的事,一转身就忘了;常常记不起随手放的东西。

(3)想象力衰退

理想逐渐丧失,幻想越来越少。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言语能力衰退,讲话变得缓慢,而且啰嗦。

(4)思维能力衰退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学习新事物感到吃力,甚至有点害怕学习新事物、新知识。

(5)情感变得不稳定

较易动感情。遇到困难,不像以前那样镇定自如,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感。对喧闹声感到很烦躁,看不惯年轻人的言谈与行为。

(6)意志衰退

做事缺乏毅力和探索精神,喜欢凭老经验办事,下决心要做的事常常拖拉而不立即行动,进而,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

(7)反应能力下降

动作不如从前灵活,对事物不如以前敏感。一旦疲劳,恢复得较慢。睡眠时间也比以前少了。

(8)兴趣爱好减少

生活中感兴趣的范围变小了,不再有兴趣看小说、电影、电视,不再喜欢参加各类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

(9)产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总感到自己老了,经常想到自己已临近死亡,常回想已故的亲友,又联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10)性格更容易发生变化

性格易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忧郁、焦虑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11)容易焦虑不安

很多人在度过更年期后,情绪逐渐趋向稳定,但是焦虑不安一直持续到老年期。当环境中有不利因素时,就更容易出现焦虑不安。

(12)情绪明显地变化

老年人情绪反应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一般刺激趋向冷漠,喜怒哀乐不易表露,或反应强度降低,使人易产生冰冷之感。另一方面遭到重大刺激,情绪的反应却特别强烈,难以抑制。

(13)敏感多疑

感觉器官不敏锐,对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却很认真,常把听错、看错的事当做对他的伤害而感到伤心不已。

(14)易产生孤独感

原因主要是我们老年人本身衰老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社会疏远老年人及老年人自己退出社会也是原因之一。他们的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深居简出,懒于交际。

(15)容易自卑

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如果遇到生活以及疾病等诸多困难时,均可使老年人过分伤感,自卑情绪也就随之加重了。

(16)习惯心理

巩固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与工作习惯,决定了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很巩固。年龄越大,形成的习惯越固定。

(17)个性心理特点明显

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老年人比起青年人与中年人更显得个性化,例如,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习惯,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㈤ 怎样促进老年人智力及灵活度

延缓老年智力减退和改善老年智力

现在人们对"智力"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一谈到"智力"往往就想到孩子们,开发智力,智力投资等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们来谈谈老年人的智力。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人老了,记忆力就减退,智力也随之减退。脑子就糊涂了。这种偏见,使老年人消极悲观,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老而无用"的想法随之而来,其实这是片面的、错误的。

一、 首先来谈谈智力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

智力的结构很复杂,它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心理能力综合组成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实际操作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所以在衡量智力时要考虑各个方面。

二、 怎样来衡量智力的高低

平时人们谈到某某某聪明,虽说不出具体一、二、三,但评论结果还是比较一致的,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看法。这是因为智力不是抽象的,而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并且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人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客观评定。比如解决工作中一个难点,能想出最有效办法的人,智力水平就高。

现在常用"智力测验"来评定智力,它是一种心理测量方法,种类很多,一般包含注意、观察、记忆、思维、言语和实际操作等方面,根据测验成绩评定,求得智商可以客观评定智力水平,智商高就是聪明。但这种测量方法有局限性,因为它不可能包括智力的所有方面,尤其对老年人,有些测验不合适。比如搭积木,拼图等,就会影响成绩,而且不是真的智力减退了。所以智力测验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还要观察一个人的实际活动,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

三、影响智力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归为两类

1、先天遗传因素:指机体本身生来具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等方面的特性。但这些先天素质只作为一种自然基础,为智力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如果缺乏后天教育培育和环境影响,智力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后天环境因素:智力很多方面靠后天学习获得,如:知识、经验、技术、智力与教育、职业、实践活动,家庭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人健康和活动状况等均有联系,一般来说,爱动脑筋的儿童智力发展得快,到老年智力减退较慢,因此,智力开发要通过早期教育,而老年人如果能继续学习,接受教育,就能延缓智力减退。因此"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是有科学道理的。

四、老年智力的特点

人老了,随着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智力也随之变化,但绝不是人们过去所说的"人老了,脑子糊涂,老而无用了"。智力正常的老化是很自然的,不必为此紧张,焦虑和烦恼,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它有下面三个特点:1、智力的不同方面变化是不同步的,有的减退早些,有的晚些,有的减退快些,有的慢些,不能笼统的说老年人的智力都减退了,那是不对的。应该具体分析老年生理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这样老年人就能掌握这些规律。

我们在八十年代做过一项研究,比较了20-89岁不同年龄成年人的智力变化。凡是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智力方面,随年龄增长,减退较晚,直到七、八十岁才有所减退,而且减退缓慢,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比如,常识、词汇等。这是智力称之为"晶态智力",形容它像晶体固体一样,比较稳定,不太变化,它们都是后天获得的。另外,有一些与神经系统和感觉、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的智力方面,成年后随年龄增长减退较早,40岁就开始减退,而且减退较快,60岁减退明显。比如近事记忆,思维的快慢,以及和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有关的能力。这类智力称之为"液态智力",形容它流动的、不稳定,容易变化。

这结果说明了智力老化中的规律,当液态智力减退时,晶态智力仍保持较好,可以作为补偿。因此老年人可以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弥补自己的弱点,扬长避短,使老年人的智力基本保持正常,保证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老年智力的个体差异很大,因为智力受很多因素影响,生理上的老化与心理老化不同步,因此,人与人的智力老化不一样,有的老年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智力不减当年,到晚年仍能做出成就。

3、老年智力有可塑性和潜能,国内外研究已证实这一点,如果采取适当措施,可延缓老年智力减退,甚至还可以得到改善,因为其中有潜能可挖掘。

五、 怎样延缓老年智力减退和改善老年智力

1、 健康与智力:生活中可以看到健康的老年人智力并没有什么减退,他们生活自理,活动自如,有的还能继续工作,老年人当智力明显减退时往往伴随着常见的老年病,比如:脑血管病,因脑的生理结构产生病变,直接影响脑功能,使智力受损,表现出智力的病理性老化,其程度比正常老化严重,发展较快。因此要以预防老年病入手,减少智力的病理性老化,这是十分关键的。此外,除了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心理健康。因为两者相关密切,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心理健康也与智力功能有关,比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记忆和思维活动,记忆、思维基本正常也包含在心理健康之中,所以必须注意身心健康两个方面,既要重视身体的自我保健,也要重视心理保健。

2、 活动与智力:
(1) 锻炼活动:很多老年人现在都有锻炼强身,自我保健的意识,这时很好的。可以加强器官活动,改善器官功能,大脑功能也同样得到改善,延缓了智力减退,体现了"动则不衰"。我们有一项研究,比较了60-80岁老年人中坚持锻炼的两组的智力成绩,发现坚持锻炼组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成绩明显高于不锻炼者。

(2) 脑力活动:老年人往往忽视这一点,有的甚至不愿接受,认为智力减退是因为脑细胞大量衰亡引起的。因此,人老了少用脑,就可避免脑细胞减少,也就可延缓智力减退了。其实脑细胞的衰亡并不是在老年才发生。而且脑细胞数量庞大,它有充足的后备足以补偿,使脑功能不受影响。实际上加强脑力活动,坚持读书看报经常用脑,智力减退可以延缓,因为脑子越用越灵,这也符合"用进废退"的哲理,所以健脑之秘诀在于勤用脑。

3、 加强脑功能训练

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采用适当措施进行策略训练,智力可以得到改善,因为智力也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训练可以挖掘潜能。采用的方法与上次所讲的改善记忆的方法相似,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也可以多动脑筋,进行一些智力游戏,在乐中学,改善自己的智力。
另外还有一种"反馈法"。比如判断和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时,如果每次判断后,能被告诉自己做得对或错,从而调整判断,就能较快提高判断力,很快达到正确。

4、 合理安排生活和环境

老年人要合理安排生活,有劳有逸,动静结合,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特点,自己掌握节奏来安排工作、学习,用脑要适度,不可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要布置得有色彩,对心境有重要作用,环境刺激多样化,可促进视、听、嗅、味、触觉等各方面,从而促进智力活动。老年人的起居活动场所可摆放一些花卉盆景或工艺品,平日也可放悦耳的轻音乐,可改善智力活动和主观精神状态,延缓衰老进程。

老年朋友们,如果了解了老年智力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且能掌握这些规律,扬长避短,就可以保持正常的心智功能,增强自信,愉快地面对人生,"老有所为","健康老龄化"是可以实现的!

老人常食全麦食品延缓智力衰老预防痴呆症

误会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将逐渐失去智力

研究发现,在8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近半数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降低老年时失去智力的可能。研究显示,那些食用高脂、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至少增加两倍。而食用全麦食品、水果、蔬菜、瓜子和坚果则大有裨益,因为它们提供纤维和抗氧化剂,能保持动脉畅通无阻,为大脑输送充足的血液。

误会二:不需要有和年轻人一样多的睡眠

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需要同样多的睡眠来休息,恢复精力。年纪大的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只是老年人往往难以入睡和安眠罢了。因此专家建议,如果你存在睡眠问题,要去看医生,寻求帮助。

误会三:老年人锻炼为时已晚

研究表明,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与对年轻人的一样。一项研究显示,死亡率与每周燃烧的卡路里数成反比。锻炼可以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增加耐力,使睡眠更好。

误会四:老年人就得放弃跑步

除非多年的跑步运动损伤了你的膝盖和关节,否则,你就应该继续甩开双臂,迈开双腿去跑步。虽然这是高冲击力的活动,但因为对身体有益,就不需要放弃。

美国菲尔莱狄更斯大学运动专家菲舍尔说,老年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发现异常就要立即改变锻炼方式或频率。比如,在患上慢性关节炎前,就应把每周五六次的跑步减为三四次。

误会五:老年人就会驼背

如果你骨骼强壮,就不会驼背。驼背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吃富含钙质的食物、走路锻炼等方法来预防骨质疏松症,从而达到预防驼背的目的。

误会六:老年人将与肌肉说再见

美国健身协会的数据显示,人在20岁之后,一般每年会失去约200多克肌肉,但通过力量训练可以补救。

力量训练的一大益处是形成肌肉块,有助于减肥,这种好处并不会因年龄增长而改变。

误会七:体重增加不可避免

大多数女性在绝经期体重会增加4.5公斤,但这并不是说体重增加不可避免,争取每天锻炼40~60分钟,做到每次燃烧300~400卡的热量,就可以帮助你保持身材。

误会八:年纪大可以没有性生活

进入老年之后也可以并应该享受性爱,但必须注意身体情况的变化。

阅读全文

与老年人想象力减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利好消息不断养老金调整机制确立 浏览:588
中人退休金为什么比老人少 浏览:75
怎么样崇拜父母 浏览:622
六十岁老人矮个子衣服怎么穿 浏览:999
70岁老人骨骨折多久能好 浏览:44
多功能养生杯哪里有卖 浏览:318
常州省保卡如何领退休工资 浏览:392
我是孝顺的好孩子作文四百字 浏览:875
80岁膀胱癌保守治疗 浏览:477
古今孝敬父母的诗文 浏览:191
财政没给交养老保险怎么调动工作 浏览:845
社区老年大学培训班信息 浏览:796
长寿花花苞发黄怎么回事 浏览:83
延迟退休年龄论坛 浏览:175
外线通讯电工退休年龄多少 浏览:547
老年人搞笑段子 浏览:22
老人头发洗不干净怎么办 浏览:90
河j北省中人退休金何时补发 浏览:645
入职体检费是什么 浏览:699
被骗的父母喊口号怎么回事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