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50多岁的中年人,可以慢跑锻炼身体吗
50多岁的中年人,可以慢跑锻炼身体。
慢跑所消耗的热量明显高于快走;而在速度比较慢的时候,慢跑的能耗甚至可以达到快走的1.7倍。以每分钟130步的速率慢跑与以同样速度快走相比,每小时可多消耗4千卡热量,多减掉26克脂肪。
慢跑无疑在提升心肺功能方面有着更高的效率。假如您的年龄是50岁,您想通过有氧锻炼提高心肺功能,那么您的运动后心率大约在每分钟130左右。
如果慢跑20分钟就能达到这一效果,但快走则可能需要30—40分钟。正是由于慢跑相对于快走在刺激心肺功能方面更为“经济”,对于那些平时工作忙或家务比较多,不能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锻炼的人更为合适。
(1)中老年人慢跑扩展阅读:
注意:
1、排除以上列出的不适合跑步的人群,作为基本健康的锻炼者,当然会做出有利的选择,即以慢跑为主要的有氧锻炼手段。
2、体重严重超重者或有轻度慢性疾病但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有氧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者,宜用快走作为主要运动干预方式
3、网络上不乏年纪偏大者不能进行跑步锻炼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研究证明,人的骨骼和心肺系统对中等强度的运动量有较强的适应性,只要在锻炼中将“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这两个原则有机结合起来,老年人也完全能够适应跑步锻炼,
⑵ 中老年如何跑步
一些中老年人喜欢进行跑步锻炼,在进行了一段距离的跑步感到劳累后,一些人会“急刹车”似地停下休息,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一些不良现象。
跑步时由于下肢活动量加大,身体的耗氧量增多,血液供给也随之急剧增加,下肢的毛细血管几乎全部开放。这时,必须将静脉血及时地送回心脏和肺部,使之进行氧合交换,然后变成动脉血再输送到全身,而运动时下肢肌肉群的大幅度收缩和放松,正是对静脉的一种有节奏的挤压,从而对下肢静脉血回流到心脏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动力作用。如果剧烈运动后立即停下,那么下肢肌肉的收缩活动就会大大减弱,下肢静脉就无法利用肌肉的收缩力把血液很快地送回心脏,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关系,就会使过多的血液积聚在下肢开放的血管中,造成回心血量骤然减少。而这时心脏的活动水平还很高,继续把大量血液往下肢输送。于是,一方面造成两腿淤血,另一方面致使脑部和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缺血、缺氧,从而易引起恶心、呕吐,甚至突发性晕厥。
所以,中老年人在跑步锻炼后切勿“急刹车”,应在减速的情况下再继续慢跑一段路或走动一会儿,活动四肢或按摩肌肉等,并不断做深呼吸,然后缓缓停下,使原来开放着的下肢血管有一个调节过程,不使回心血量骤减,从而可有效预防运动后出现突发性急症。
⑶ 老年人坚持慢跑锻炼有什么好处
慢跑是许多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因为这种锻炼方法简单易行,长期坚持,对增进健康,改善体质,确有效果。慢跑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量,改善心肌营养,还能增加抗动脉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慢跑能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据统计,慢跑时吸入氧气量比静止时多8倍,坚持长期慢跑的老年人比一般老年人吸入氧气量要多10%—20%。慢跑消耗能量比较大,因此慢跑也是防止身体超重和治疗肥胖的一种有效方法。 慢跑锻炼并非适用于每个老年人,有下列情况者不应进行,以免发生危险。 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半年内发生过心肌梗塞者;心肌梗塞虽已超过半年,但仍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者。 ②严重高血压,经药物治疗后血压仍在24.0/17.3千帕(180/130毫米汞柱)以上者。 ③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者。 ④慢性支气管炎伴明显肺气肿、肺心病者。 ⑤急性传染病、高热、体质严重衰弱者。 ⑥有严重癫痫、精神病者。 慢跑前先做准备活动,如徒手体操、太极拳或先走一段再逐步过渡到慢跑,保证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协调。慢跑正确姿势是两手微握拳,上臂和前臂弯曲成90度左右,两臂自然前后摆动,上身略向前倾,尽量放松全身肌肉,两脚落地要轻,宜前脚掌先着地,得到脚弓缓部,防止身体受到震动。慢跑时最好用鼻呼吸,做到深、长、细、缓,呼吸频率与步伐协调,一般是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刚参加慢跑锻炼或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开始可采取慢跑与走路交替进行,然后再逐渐增加慢跑距离,切忌急于求成,运动量过大。每周可跑5—6次,每次15—30分钟,运动量可用心率计算,一般不应超过170—年龄数。慢跑即将结束要逐渐减慢速度,使生理活动和缓下来,不可突然停止。
采纳哦
⑷ 60岁以上老人每天跑步有什么好处
老人慢跑的好处
1、增强心肺功能
研究表明,进行轻松的慢跑运动,能增强呼吸功能,可使肺活量增加,提高人体通气和换气能力,慢跑时所供给的氧气较静坐时可多8~12倍。氧气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吸氧的能力大小又直接影响到心肺功能。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吸氧能力较低,而锻炼能提高吸氧能力。练慢跑的老年人,最大吸氧量不仅显着高于不锻炼的同龄老人,而且还高于参加一般性锻炼的老年人。慢跑运动可使心肌增强、增厚,具有锻炼心脏、保护心脏的作用。多年从事慢跑运动的老年人的心脏大小及功能与不参加锻炼的20岁的年轻人的心脏无异,这是因为长期坚持锻炼,改善了心肌营养,使得心肌发达,功能提高。
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慢跑可使血流增快、血管弹性增强,具有活血祛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慢跑时冠状动脉血流量较安静时可增加10倍,即每分钟血流量可达1200~1400毫升。坚持长期慢跑的人,平时心跳频率可下降到每分钟50~60次左右,这可使心肌得到较长时间的休整。慢跑能促进全身新陈代谢,能改善脂类代谢,可防治血液中脂质过高。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老年性疾病大多与体内脂质代谢有关,慢跑能改善体内脂类物质的正常代谢,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可预防和减少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从而起到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的作用。
3、慢跑克烟瘾
慢跑、跳绳、游泳、爬山等健身运动都是运动戒烟的方式,但其中慢跑效果最佳。因烟瘾是由于尼古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人们在跑步时,脑垂体可分泌出一种名为β—内啡肽的“快乐激素”,让人觉得情绪高昂、精力充沛,从而抑制了烟瘾的发作;此外,在坚持锻炼中,人体的心肺功能和髂骨肌功能幅度提高,使血液中氧供应充足,加速了抽烟造成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结合物的分解,减轻烟瘾的发作。戒烟者可每天早晚慢跑30分钟,在完全戒烟后,体内的大部分尼古丁可在1-2周后排出体外,大约2-3周后人体的戒断症状就可逐渐消失。运动戒烟必须持之以恒,因β—内啡肽产生后不会长期贮存,有其代谢周期,半途而废必将前功尽弃。
4、强身壮骨
慢跑可以帮助老年人强身壮骨。长期坚持慢跑的这些男性腿骨的密度比不跑步者平均要高5%;比任何运动都不做的男性骨质密度要高8%。研究表明,即使那些每月只跑步一次的男性,也比不跑步的男性骨密度要大。而每月跑步9次以上的男性,骨密度最大。跑步的作用并不随着次数、强度的增加而一直上升,每月跑步20次以上的男性骨密度和少跑12次的男性差不多。
⑸ 中老年人怎样长跑
在长跑锻炼初期,跑步的速度以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为限度,跑完的距离以没有吃力很累的感觉为宜。跑步后可能出现下肢肌肉疼痛,这是正常反应,坚持锻炼月吧后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为确定自己锻炼水平的等级,坚持跑步锻炼半年后可进行一些测验,测验时以12分钟跑完的距离为计算等级。
30-39岁年龄组的人,12分钟跑完的距离达不到1.5-1.8公里,说明锻炼水平较差;如能达到1.8-2.6公里,说明锻炼水平为良好;如能超过2.6公里,即达到优秀锻炼水平。
40-49岁年龄组的人,锻炼水平较差者每12分钟跑完的距离为1.6公里以内;良好者为1.7-2.4公里;优秀者为2.5公里以上。
50岁以上较差、良好和优秀者每12分钟跑完的距离则分为1.5公里以内、1.6-2.4公里和2.5公里以上。
不要幻想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结果,只有经常锻炼,或者坚持一年以上才会提高锻炼水平。如果一周只跑一次,跑得距离再长也没有多少益处。因为在中断跑步的六天里,身体组织已将跑步带来的好处消耗得一干二净。因此,一周内跑步不得少于二到三次。
平常缺乏锻炼的人,一旦决定开始经常性的跑步锻炼后,往往运动过量,以至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在长跑锻炼上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每天应在日记中记录以下诸项:
1、锻炼的性质、内容、持续的距离和每次锻炼所用的时间;
2、锻炼前、锻炼时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情绪反应;
3、食欲和睡眠状况;
4、有无继续参加锻炼的愿望;
5、脉搏跳动情况。
根据上述记录不难分析出运动量的大小并及时对锻炼进行必要的调整。一般来说,跑步5分钟后脉搏跳动不应超过120次/分,跑步10分钟后脉搏跳动不应超过100次/分。如果脉率过速,必须减少运动量。
当然,长跑运动一定要坚持如一,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不少中老年人长跑动作不当,结果体格强壮了,肚子却越跑越凸出。
中老年人正确的跑步动作应当是两肩稍提,两臂弯曲成90度,前后摆动不大而稍有上下弹动,肩稍抬高,跑步中大腿前抬较高,后蹬充分,步幅大而有弹性。这样可使腹部肌肉紧张,内肚上提,呼吸均匀细长,充分而有节奏,跑步中也看不到下腹部的内收外张的起伏。
长跑中腹肌适当紧张,注意提气,本身就是对呼吸器官功能的训练,也是对腹肌的锻炼。在跑动中,腹部压力增大,腹肌的控制力就能使肚子不至下垂或突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力量会消退,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增强腹肌的练习内容,它会帮助你使长跑收到预期的效果。
⑹ 老年人跑步好还是快走好
快走和慢跑都是简单易行、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形式,成为很受欢迎的大众健身手段。对于年轻力壮的青少年来说,以跑步作为锻炼方式是毫无争议的,但近年来,步行作为相对安全有效的体力活动形式,越来越受百姓热捧。连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指出,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这就使不少中老年人难免产生纠结:快走和慢跑,我该怎么选?
运动机制不同,但快走和慢跑有着相似的健康效益
人体在处于行走模式时,身体的重量至少有一条腿在支撑,这时提供支撑力的是人体的骨骼。而跑的时候则存在肌肉爆发用力,使身体处于瞬间腾空无支撑的状态;当人体腾空后,支撑腿落地时,肌肉再次作用,对人体进行缓冲保护。
走路时,主要是下肢和腰、胯部的肌肉在用力。而跑步由于存在瞬间腾空过程,因此需要全身多部位协调以保持身体平衡,参与发力的部位更多,因此,相对于走路而言,更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
长期坚持快走和慢跑,并有一定的运动强度作保证,都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使心脏收缩时血液输出量增加、降低血压和血脂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利于体内毒素排出并有效缓解身体机能老化。有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延缓人体衰老进程,降低死亡率,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慢跑比快走有着更佳的健身效果
▲相对于快走,慢跑的减肥效果更好
由于躯干、腿的做功速度不同,慢跑与快走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能耗存在极大差异。研究发现,相同速度下,或是完成相同距离的一段路程时,慢跑所消耗的热量明显高于快走;而在速度比较慢的时候,慢跑的能耗甚至可以达到快走的1.7倍。以每分钟130步的速率慢跑与以同样速度快走相比,每小时可多消耗4千卡热量,多减掉26克脂肪。
▲相对于快走,慢跑有着更高的强心效率
前面说过,无论是快走还是慢跑都有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而你的运动是否对心肺产生有效的刺激,主要取决于运动是否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强度。我们通常用运动后的即时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推荐,适宜(安全而有效)的运动后心率应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50%—85%。具体您在这一范围的哪个区段,还要看您的年龄、体能基础和锻炼目的等因素。如体质较弱者和年龄较大者,运动后的适宜心率一般不能超过最大心率的60%;以减肥为主要目的的有氧锻炼,其适宜心率区间一般在60%—70%之间,而以强化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的锻炼,其适宜心率范围则应该在70%—85%之间。
同快走相比,慢跑无疑在提升心肺功能方面有着更高的效率。假如您的年龄是50岁,您想通过有氧锻炼提高心肺功能,那么您的运动后心率大约在每分钟130左右。如果慢跑20分钟就能达到这一效果,但快走则可能需要30—40分钟。正是由于慢跑相对于快走在刺激心肺功能方面更为“经济”,对于那些平时工作忙或家务比较多,不能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锻炼的人更为合适。
▲相对于快走,慢跑有着更全面的锻炼效果
长期坚持跑步锻炼,有助于提高下肢的肌肉力量。同时,也正因为跑步时经历了一个腾空过程,出于维持身体平衡的需要,躯干的其它部位(上肢和腰部等)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用力,这样,不仅能增强人体的核心力量,还能适当地锻炼人体的协调和灵敏能力,而这些都是快走难以达到的效果。另外,跑步时在腾空并下落的时候,肢体所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要远远大于快走,有利于刺激骨质的再生,因此慢跑在增强骨质、延缓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也要好于快走。
同慢跑相比,快走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前面说了这么多慢跑的好处,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前面提到,在进行慢跑时,身体会经历腾起到下落的过程,在落地的同时,人体自然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这时,虽然我们的肌肉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大部分的力量还是会作用到膝盖处。有研究表明,跑步时膝盖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5—7倍,长期的压力作用就有可能对膝盖造成损伤。而快走的机体运动并不像慢跑那么剧烈,膝盖所承受的压力没有跑步那么大,因此适度的快走给膝盖带来的损伤风险也相对较小。另外,由于跑步的运动强度更大,它对心肺系统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因此心肺系统存在急性病症的患者应避免进行跑步锻炼。总的来说,以下三种人不适合进行慢跑练习:
1、体重严重超重或过于肥胖者。建议BMI指数(体重kg/身高cm2)超过30的人应尽量避免慢跑锻炼。
2、下肢骨关节已有损伤且尚未完全康复者,或骨关节有退行性病变者。
3、有以下病患者
1)近三个月内曾发生过心绞痛者;
2)做轻微动作就觉胸痛者;
3)重症心瓣膜病患者;
4)患先天性心脏病,运动能引起发作者;
5)病理性心脏肥大者;
6)高度心律不齐者;
7)服降压药后,血压仍在180(收缩压)/110(舒张压)毫米汞柱以上的严重高血压病患者。
还有各种内脏病急性发作阶段的患者,如肝炎患者转氨酶升高时期、活动性肺结核、急性肾脏病、糖尿病较严重的阶段和具有出血和出血倾向的患者,如支气管扩张吐血、消化道出血患者等,都不适宜跑步。
选择快走还是慢跑,应因人而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排除以上列出的不适合跑步的人群,作为基本健康的锻炼者,当然会做出有利的选择,即以慢跑为主要的有氧锻炼手段。
2、体重严重超重者或有轻度慢性疾病但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有氧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者,宜用快走作为主要运动干预方式
3、网络上不乏年纪偏大者不能进行跑步锻炼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研究证明,人的骨骼和心肺系统对中等强度的运动量有较强的适应性,只要在锻炼中将“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这两个原则有机结合起来,老年人也完全能够适应跑步锻炼,只是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其跑量、速度应适当下降,或者其运动后的适宜心率应该适当降低,一般应在最大心率的50%—60%。
4、即使是健康的中老年人,在选择快走还是慢跑时,也应因人而异。对于初始锻炼者,或以前虽然一直锻炼,但一直以快走为主的锻炼者,可以从快走开始,以走跑结合的方式,随着心肺系统的逐步适应,渐渐向慢跑过渡。
⑺ 老年人慢跑究竟好不好
(1)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老人不宜跑步。因为这些病人专在跑步时,使机体耗属氧量增加,易导致机体缺氧,诱发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意外。
(2)患有隐匿性疾病的老年人不宜跑步。因为跑步有可能触及、诱发潜在的疾病。例如有的老人患有胆结石病,可从未发过病,即使慢跑,也有可能使位于胆囊底部的结石震落到胆囊颈部而引起绞痛。
(3)体形较胖的老年妇女骨骼变脆,肌肉韧带变硬,若跑步锻炼,易致肌肉、肌腱、韧带损伤。男性6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不宜练跑步,以练太极拳、气功或体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