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进入老年,随着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老年特征。并且,老年人心理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良好心态促进健康,而不良心理则会危害健康。石家庄长江心理精神医院专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1.孤独
人到老年,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龄老人丧偶事件是在所难免,对于老年人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心理孤独感,更是让丧偶老人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不久也会亡故。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惧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以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3.折腾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种“折腾”心理,认为“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结果勉强参与,容易突发严重健康事件。还有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坚持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结果导致体力不能承受,出现意外。
4.倔强
老年人心理倔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还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这些有着倔强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结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与家人、子女发生争执,最后“不治而终”。
心理专家提醒,针对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属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其调整,千万不可采取强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难以调整的话,不妨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医生的帮助。
2. 老年人有哪些生理特征
人到了来40岁以后,机体形态源和机能逐渐出现衰老现象,通常认为45~65岁为初老期,65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均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机体组成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比如65岁与20岁相比,体脂多出部分可达体重的10~20%;而细胞内水分却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造成细胞内液量减少,并导致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脏器萎缩。器官机能减退,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如不适当加以调整,将会进一步促进衰老过程的发展。
3. 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我们不难发现,人一过六旬,性格变化很大,主要的性格特征多可归纳在以下几种类型中:恬淡型:此类型的老人不再热衷于各种人际活动,除了晨练、遛鸟外,多在家抱孙子,侍弄花鸟鱼虫,一副与世无争的自得之态。奋发型:此类型的老人希望对社会能再尽一分力,有的参加居委会,调解邻里纠纷,有的资助贫困学子,有的返乡植树造林,还有的则常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搞文艺活动。娇弱型:此类型的老人对身体变化十分在意,身体稍有不适就很紧张,终日多愁善感,最怕听到旧友故邻辞世的消息,晚辈言词稍有不慎或照料一粗心,老人便会闷闷不乐。自卫型:这种人自卑感严重,但又好胜心强,不肯承认过失,喜欢倚老卖老,一旦家人不顺从就大发雷霆,这种类型的人容易怀疑女婿或儿媳,也容易变成吝惜家财的守财奴。自责型:此类型的老人容易后悔自责,甚至把儿女、孙辈的过失往自己身上揽,如任其发展下去,有转变成抑郁症的可能。堕落型:此类型的老人较少。我们有时从报纸上读到某某老革命为人民辛劳了一辈子,到最后却落得个遭人唾弃的“夕阳黑”的下场,这即是堕落型的老人。他们的思想不但不“顽固”,而且对属于年轻人的“花花世界”妒羡不已,因财、因色、因子女而终未保住晚节。上面六种类型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体能的衰退与疾患的增加限制了老年人接触社会的机会;亲朋故友不断辞世带来生活上的孤独、心理上的空虚和死亡的预感;老人的大脑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这自然会影响其高级思维活动及精神状态;过去岁月中未解决好的矛盾很可能引发老年人无尽的沮丧与悔恨,如以往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与感情投资等。为了最大限度地使老人安享晚年,并发挥“夕阳”的光和热,我们不仅要分析老年人的性格类型和成因,更要对其中一些不良类型性格的矫治多得动脑筋,使老年人摆脱落寞与自卑,充说满生活的信心。
4.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于《论语·宪问》,原句为“子曰“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可见原文所指并非老年人,而是名为“原壤”之人。
关于“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解释,钱穆曾在《论语新解》中做出注释称,原壤为鲁人,孔子之故人。
另外钱穆先生还在中《论语新解》解释此句“礼度详密,仪文烦缛,积久人厌,原壤之流乘衰而起。即在孔门,琴张、曾晳、牧皮,皆称狂士。若非孔门讲学,恐王、何、嵇、阮,即出于春秋之末矣。庄周、老耼之徒,终于踵生不绝。然谓原壤乃老氏之流,则非。”
5. 老年人有哪几个特征,说明身体很硬朗
对于老年人来说,自己的子女长大了,工作也退休了,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好时候。其实当我们人老了以后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自己身体健健康康的,有一个硬朗的身体就可以了。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上都有哪些特征?那么证明他们的身体是硬朗的呢?
精气神好。有些老年人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每天都是特别开朗,精气神特别好。每天早晨出门买菜,到了晚上出门在外面溜达逛逛公园儿这些。
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不需要担心,其他的,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就万事大吉了。
6. 简答题,简述老年人的心里特征
心理特点
一、认识能力低下
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二、孤独和依赖
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三、易怒和恐惧
中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
恐惧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四、抑郁和焦虑
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中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五、睡眠障碍
中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中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7. 老年健康的特征是什么
人到老年,其体内器官系统会因自然规律发生不可抗拒的退化。但若积极健身保养得当,衰老过程可以推迟,仍可较长期保持健康老人风采。现归纳出健康老人十二征象。
两耳聪
耳聋是衰老征象之一。若老年人两耳听力保持正常,说明听觉器官、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正常。
双目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若双眼视力不衰,目光炯炯有神,是心、肝、肾功能良好的证据;是视觉器官和大脑皮层生理功能正常的标记。
声息和
如老年人声音洪亮清晰、呼吸从容不迫,说明言语中枢、发音器官、呼吸和循环系统生理功能未衰。
腰腿灵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体衰腰先衰”。若老年人能保持腰腿灵便,步履矫健,证明肝、脾、肾充实,肌肉、骨关节和神经、循环系统健康无恙。
牙齿坚
老年人牙齿完整坚固来自肾气充盈,“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气不足,则骨齿难保矣”。平时重视口腔卫生和饮食调剂,则免生龋齿和牙龈、牙周炎。而牙齿完整牢固是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关键。
形不丰
俗语道:“千金难买老来瘦”。这意味着老人不宜躯体肥胖。因肥胖老人易患“肥胖综合征”,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囊炎、胆石症等减寿性疾病。但应正确理解“老来瘦”的内容,不是越瘦越好,而是保持标准体重,以无病为宜。
后门紧
反应老年人消化系统机能良好,肛门括约肌正常、无便秘和腹泻疾患。
前门松
说明排尿通畅,男女老人泌尿和生殖器官无异常改变。显示该系统器官未见良、恶性肿瘤。
脉形小
老年多有血虚,以脉搏粗大为主。如老人仍保持较小脉形,说明其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血压不高,心律正常的老人,往往动脉血管硬化程度低,心功正常。
思路清
人到老年,如能做到思想敏捷,逻辑性强,动作灵活,反应良好。说明大脑思维能力正常。这是健康老人的重要标志。
性开朗
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老人,往往拥有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开朗愉快的性格。这些健康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势必形成生理健康的保证。故心理健康也是老人重要的健康标志。
善适应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良好适应性,也是科学评价老人健康的综合标准之一。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若缺乏对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形形色色变化的及时反应能力,必然会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进而影响人们健康的整体发展,甚而危及生存。而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素质正是展现良好适应能力的基础。反而言之,老年人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就是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体现。
8. 中老年人的记忆特征是什么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等过程。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等。根据材料在脑子里保存时间的久暂又可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为025~2秒,呈鲜明印象,但很快就消失)、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3~47秒)和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终生不忘)。
记忆是老年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多数的老年人感到最苦恼的是记忆力衰退,往往是随记随忘,对昨天学过的诗词或新介绍的朋友的名字,今天就记不清了,有时话到嘴边,竟遗忘了。
对这种记忆力的变化是不足为怪的。况且这是属于临时遗忘,与永久遗忘不同,有时经过追忆或休息片刻又想起来了。当然,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遗忘症,它是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记忆衰退,遗忘率高,这是自然规律。
其原因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记忆也随之发生变化的关系。但是变化的情况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可怕。有人经过调查后假设:如果18~36岁的人记忆能力为100%,那么37~60岁的人的记忆力为90%,60~85岁为85%。可见,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程度并不大,为此而引起的担心和苦恼也是没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瞬时记忆和年轻人相差不大,短时记忆明显比年轻人差,那种放下东西就忘的现象往往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至于长时记忆,老年人往往对未衰退前接触过的事物,长时记忆保持完好,而对衰退后接触到的事物,长时记忆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70岁,他的记忆是大约50岁时衰退的,那么50岁就是长时记忆好坏的一个分界线。
例如,有的老年人能把童年时读过的《千家诗》背诵如流,有的同志能把他小时候当儿童团员时,手拿红缨枪、臂戴红袖章,在村口站岗放哨,抓特务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还有的同志能复述几十年前与别人争论时所坚持的思维逻辑顺序及争辩中说过的话,等等。而对50岁以后发生的事,则记忆没那么清楚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是老年人的记忆特征之一。
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好,机械识记不如从前。机械识记是靠机械重复方法的识记,例如记数字、牌号、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等。而意义识记是依靠理解的一种识记,亦即通过领会精神、融会贯通其内在的联系来识记。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意义识记没有多少区别,而机械识记老年人明显不如年轻人。
规定时间的速度记忆衰退。老年人如果自由掌握记忆速度,那么老年人的记忆效果和年轻人差不多。一旦要求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在同一规定的短时间内记住某些内容,那么,老年人的记忆效果就不如年轻人。
再认保持完好。再认是指一件事出现在眼前,判断它是否感知过的过程。心理学上把能够再认识的过程叫认知。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再认保持完好。例如,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久别重逢,一眼便可确认对方是自己的童年好友。再如。有的老年人虽然背不出一些外语单词或古诗的句子,但是当它们出现在眼前时却可以认识,指出这些外语单词和古诗的意思。
9. 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点
·脂肪蓄积,血脂上升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加上活动量较少,需要的热回量也较低,此时如果摄答取过量餐食及点心,体内会积存过多的热量而肥胖起来。老年人体内总血脂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主要是总胆固醇量增加,甘油三酯也明显增加。·骨质密度降低
40岁以后骨密度逐渐降低,老年以后骨胶质减少,钙含量降低,使骨质疏松和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4.6%。
·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
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年轻人,容易出现血液中蛋白含量降低,发生水肿和营养性贫血;在受到外伤或感染时,痊愈及恢复得缓慢。
·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老年人代谢减慢,各器官随年龄和体内自由基伤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和体内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减低,体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