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老年人降糖药

老年人降糖药

发布时间:2020-12-08 13:43:47

Ⅰ 85岁老人有糖尿病,吃了降糖药,为什么血糖值测不出来

您好,欢迎咨询。这样的描述不够详细。糖尿病病人,如果是用血糖仪检测血糖,血糖仪监测不出来多见于血糖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种情况,建议尽快就诊医院。

Ⅱ 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合并症比较多,服用药物也比较多,并且老年人记忆回力下降,服药的时答候容易出现意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如下: 1、要注意定时服药、按时服药,做到服药依从性; 2、老人服药要按照糖尿病的要求进行服药,有些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比如磺脲类药物是在餐前15分钟或半个小时服用,二甲双胍为了减少副作用,一般在餐后服,阿卡波糖一般在进食第一口饭时嚼服,不是直接吞服; 3、胰岛素一般在餐前注射,在应用胰岛素的时候老年患者特别注意,有的胰岛素是餐时注射,需立刻进食,比如胰岛素类似物注射过后马上要进食,它是速效胰岛素,有的胰岛素在餐前半小时注射,比如诺和锐预混胰岛素30、50R,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要注意,要有依从性,勿漏服、错服药物。

Ⅲ 老年人吃的降血糖的药一个名不一个厂家的能吃吗

1、要看你的血糖高到多少,如果是确认糖尿病的话必须正规治疗,如果是糖尿病前期(血版糖高到正常值却低权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可以靠饮食加运动来调整。如果血糖高的话可以考虑吃苦瓜、芹菜、木耳、紫菜、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及粗粮等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
2、血糖高,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建议用洗胰清糖素胶囊,生津止渴,甘平养胃,涩敛固阴。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消渴症;轻度及中度成年型糖尿病。

Ⅳ 老年人得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细节

有人认为老年人的寿命又不长了,不需要治疗了,甚至于血糖很高也不采取积极措施。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但会使慢性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加速发展,而且还可以引起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招致死亡。

由于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糖尿病得以有效控制者可以长寿,有的可以活到85岁以上。而60岁进人老年期得病者也可以因控制较差而发生严重并发症早亡。因此,糖尿病的治疗不应受年龄限制,应与中青年一样积极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且使其长期保持下去。

但要注意,对老年糖尿病人进行有效的控制时常有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对老年人危害较大,因此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既要做到较好的控制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反应。我们的经验是采取宽松治疗方案,即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下为标准。对较长时间饮食疗法后,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未降至12mmol/L以下,且加强体育疗法亦未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降糖药,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人中约有30%的患者只需要单纯的饮食疗法即可控制。饮食疗法的原则是:

(1)既要饮食控制,又要营养充足,以保持理想体重。老年糖尿病人每天总热量卡可按每公斤体重30卡左右估计。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0—1.5克,需要高蛋白者可高一些。碳水化合物每天200—300克(主食4-6两)。脂肪要适量控制含饱和脂肪酸的摄人。

(2)肥胖者每日总热量卡要低一些,以利于逐渐减少体重,达到理想体重后糖耐量往往会显著改善。降低总热卡逐渐减少体重可按下述公式:总热量卡—250卡+30分钟活动=逐渐降体重。
(3)老年人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饮食治疗应按病情、生活习惯、体力消耗及经济条件个别制定。应使病人能充分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并能主动配合自己掌握。

(4)对伴有高脂血症者,根据血脂情况掌握,如胆固醇增高者应予低胆固醇饮食;对高甘油二脂者,应以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为主。

(5)对应用降糖药物者,饮食要适应于药物治疗,特别是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天至少分成四餐吃,即睡前加餐一次。

2.运动疗法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口服药物疗法

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两类:

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使血糖下降。第一代磺脲类代表药物为D860,此类药物几乎完全由肾脏排出,老年人不适用,特别是有肾功能不全的老人禁用;近年来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已相继问世,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糖肾平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有:

①作用强,剂量小,副作用低。

②兼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有一定防止微血管病变等作用。

③糖肾平95%由胆道排出,应用于老年人特别是伴有肾功能不全者最适用。但优降糖50%由肾脏排出,且易引起低血糖反应,老年患者应用时应密切观察。

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肠道回收葡萄糖和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分解而起到降糖作用,常有消化道反应,其代表药物为降糖灵、降糖片、二甲双胍等。由于此类药物副作用明显,有些国家已不生产。但根据国内经验,合理地应用疗效还是不错的,副作用也可减少,尤其是降糖片的副作用弱于降糖灵,作用也比降糖灵弱。

4.胰岛素疗法

(1)应用胰岛素的指征:老年糖尿病95%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的Ⅱ型糖尿病,一般说来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但是临床约有20%的老年糖尿病人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而需要用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指征如下:

①胰岛素依赖性的1型糖尿病人。

②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的糖尿病人。

③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Ⅱ型糖尿病人。

④合并感染、创伤、大手术、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应激情况时,即使原来口服降糖药有良好效果,也要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⑤饮食疗法不能控制,又不宜应用口服降糖药的Ⅱ型糖尿病人。

(2)应用胰岛素的方法:正常人每日分泌24—48个单位胰岛素,故胰岛素的应用剂量要低于此标准为宜,因为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只是相对或绝对不足。在严格饮食控制的条件下,一般尿糖(+)加用胰岛素4单位,血糖每高于正常50mg/dL(2.98mmol/L)增加胰岛素2-3个单位。如饮食控制的不好或未控制饮食,则胰岛素剂量应根据情况增加,短效与长效胰岛素之比为2:1,每日三次剂量分配为: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当血糖尿糖接近正常时,胰岛素剂量应偏小(按上述标准减去1/2-1/3),这样会安全些。若餐后血糖高,选用短效胰岛素每日3次或中效胰岛素每日1-2次;若空腹血糖也高,可在早或晚加用长效胰岛素。注射时间一般在餐前15-30分钟,老年患者应注意夜间低血糖症。

(3)病情监测及控制标准:应用胰岛素时的病情监测项目主要有尿酮体、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三多”症状及低血糖症。

应用胰岛素时的病情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规定。1994年亚太地区规定的标准是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及消除糖尿病症状。应当注意的是对老年糖尿病的控制标准松一些为宜,我们多年来临床经验认为老年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以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为宜。因为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能耐受低血糖。

(4)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

①饮食。当胰岛素B细胞功能极差时,即基本上已无胰岛素分泌,一旦饮食有了变化,血糖也随之明显变化。进食多,血糖就高;进食少,则发生低血糖。所以病人应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发生饮食变化时,胰岛素(也包括口服降糖药)用量,用时应灵活掌握,既要做到控制高血糖,又要避免发生低血糖。

②活动。活动应定时、定量,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和进餐情况选择活动量和时间。如个别病人餐后1—2小时的血糖高,稍加胰岛素又在3—4小时发生低血糖。此时可在胰岛素不变的情况下,餐后1—2小时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即可使血糖正常。

③老年糖尿病人绝大多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大多自身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此时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稍大,则易发生低血糖。另外,因为老年人常有肾功能减退,胰岛素从肾脏排出和分解减少,胰岛素作用增强易发生低血糖。

5.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治疗

血糖高于27.8mmol/L,常超过33.3mmol/L(600mg/dL),血浆渗透压≥320mosm/L,血钠>145mmol/L,进行性意识障碍伴严重脱水,酮体阴性或弱阳性,即可诊断。

(1)迅速补液:当血钠>145mmol/L,血浆渗透压≥320mosm/L(血浆渗透压估计公式:2(Na+K)+血糖mmol/L)时,输人生理盐水,补液量可先按体重10%—15%估汁,前4小时补人总量的1/2,其余在24小时输完,在总液体中应有400—800ml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亦可,有利于维持血压及防止脑水肿。

(2)小剂量胰岛素:短效胰岛素4—6u/h静点,当血糖降至14mmol/L时,可用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水(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为1u:4g),在治疗过程中每2-4小时测血糖1次。如用大剂量胰岛素,使血糖及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则可使水迅速向细胞内转移,而导致脑水肿、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低血糖等。

(3)当患者4—6小时少尿或无尿时,应考虑到发生了肾功能不全,可给速尿。

(4)积极治疗诱发疾病、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特别是感染以及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因为胰岛素不仅能增加葡萄糖利用,还能抑制游离脂肪的释放,抑制游离脂肪酸在肝内转变成酮体,所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应首选胰岛素治疗。关于胰岛素的应用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小剂量普通短效胰岛素4—6u/h肌注或静脉点滴具有与大剂量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低血糖、低血压、脑水肿、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胰岛素人液体治疗6小时,血糖水平仍不下降,则应考虑可能有胰岛素抵抗,可将每小时胰岛素剂量加倍,直到血糖降至13-14mmol/L,然后改用5%葡萄糖盐水或5%葡萄糖液加胰岛素治疗之。

(2)补充液体:由于高血糖、高酮体所引起的高渗透性利尿失水,及水摄人量少,加之呕吐、腹泻等所致的脱水,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消化道补水,当血糖降至13—14mmol/L时,可用5%葡萄糖液静脉输人,至于补液多少及补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脏情况及年龄而定。在补液同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平衡。

(3)抗感染: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常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诱发,因此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

7.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治疗

此并发症比较少见,但当老年Ⅱ型糖尿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病、肾脏疾病或肺疾患者,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组织缺氧状态下,出现呼吸深快、意识模糊、昏迷、血pH<7.35,血乳酸>5mmol/L、尿酮体阴性时,即可诊断。

(1)除去诱发因素:立即停用双胍类降糖药纠正器官功能,改善缺氧,积极抗感染。

(2)纠正酸中毒:输人5%碳酸氢钠250-500ml,输人量视血pH情况而定。同时应补充生理盐水纠正脱水。

(3)胰岛素治疗:血糖>17mmol/L,每2—4小时静点4-6u胰岛素;血糖<11mmol/L,在静脉滴人胰岛素同时输人5%葡萄糖液,防止低血糖。

(4)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在应用胰岛素情况下,注意补钾。

(5)血压下降时,给升压药,宜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对微循环和肾血流量影响小的药物。

Ⅳ 适合用于中老年人吃的高血糖药

高血糖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要小心选用,希望以下的资料对你有用。祝平安快乐!

降糖药种类很多,药的好坏重在对症,重在选择得当正确。
下面给你介绍一下如何选择合理使用降糖药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合理使用口服降血糖药物?
(一)首次确诊的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若病人首次确诊时有典型的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的症状,不必先试用单纯饮食治疗。若无酮尿,可立即开始使用口服SU类降糖药,同时配合饮食控制。
若病人首次确诊后,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者,可先进行单纯饮食治疗一个月,此时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教育,使病人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能自觉地与医生配合。此段时间也可配合运动锻炼,尤其是肥胖病人更应以运动减轻体重。
(1)非肥胖型NIDDM病人于单纯饮食治疗一个月后,若空腹血糖仍>11.1mmol/L(200mg/dl ) 者,可开始给予磺脲类药物治疗。初次剂量应根据有无症状及血糖情况确定。若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l)者,初次剂量:D860 0.5g/日,或优降糖1.25mg/日,或达美康40mg/日,或吡磺环己脲2.5mg/日;若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11.1mmol/L(200m g/dl)者,上述剂量加倍,即D860 1g/日或优降糖2.5mg/日、或达美康80mg/日,或吡磺环己脲5mg/日,治疗一周仍控制不满意应快速增加剂量;若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一般血糖多>13.9mmol/L(250mg/dl),应选用降糖作用强的药物且剂量要增大,优降糖7.5~15mg/日,或吡磺环己脲30mg/日。
(2)肥胖型NIDDM病人:经饮食治疗1个月后,若空腹血糖>11.1mmol/L者可开始服用双胍类药或拜糖平,经治2周空腹血糖仍>11.1mmol/L者可加服磺脲类药;肥胖型NIDDM病人,经饮食治疗1个月后,若空腹血糖>16.7mmol/L(300mg/dl)者,应开始服用磺脲类药治疗,用药 7~10天,若血糖下降不显著,则加服双胍类药或拜糖平。
(二)治疗过程中如何调整口服降糖药
(1)调整更换或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指标:实验已证明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l) 时,基础胰岛素水平与正常人、糖耐量低减者没有明显区别;餐后胰岛素分泌虽有下降,但不低于正常人餐后胰岛素分泌的50%,说明此时胰岛素功能尚可,不易产生酮症,可饮食控制治疗,此时若不先单纯饮食控制,而立即加用SU类降糖药容易发生低血糖。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l)时,餐后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空腹血糖>19.4mmol/L(350mg/dl)时,餐后胰岛素与其基础胰岛素水平没有明显区别,很容易产生酮症,或转入非酮性高渗昏迷,必须用胰岛素治疗。依据上述结果,一般认为调整更换或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指标是: ①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l);②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求空腹血糖<11.1mmol/L,当达到这个指标后,就设法达到第二个指标即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若单纯控制饮食一个月后仍达不到上述指标者,应加口服降糖药;若服用一种口服降糖药已达最大剂量且饮食严格控制仍未达到上述两个指标者,可两种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若达到上述两个指标后,要设法进一步调整药物、饮食及运动量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无症状NIDDM降血糖药的调整:非肥胖型NIDDM和肥胖型NIDDM均应先使空腹血糖<11.1m mol/L,再使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当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而未达到以上两个指标时,则需加服或改用其他降糖药。若从最大量磺脲类药再需增加双胍类药或拜糖平时,则后者需从小量开始,逐渐增至最大量;反之若从最大量双胍类药再需增加磺脲类药或拜糖平时,也需从小量开始,逐渐增至最大量。若已联合用药,空腹血糖<11.1mmol/L,但餐后2小时血糖未达到上述指标,一般先不考虑改用胰岛素治疗,可调整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进粗纤维食物及少食多餐等方法,使餐后血糖下降。当病情控制满意后,对采用二种药物可减少一种;采用一种药物者可以不用,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反复调节。
(3)有严重症状无酮症NIDDM降血糖药的选择:对于以下情况:①体重明显减轻、消瘦;②无明显消瘦、不胖,用最大量磺脲类药治疗一周症状未好转;③空腹血糖>19.4mmol/L(350m g/dl)时;④如体胖或不瘦,一般情况良好、胸透及血、尿常规阴性,可用SU类最大量的1/2 开始,一周后无好转,速加药至最大量,一周后仍无好转者;⑤若服用最大剂量SU类药一周后,病情好转,再观察1~2周,若未见进一步好转,仍有显著症状者。以上均用胰岛素治疗。若症状好转,多饮多尿症状逐渐消失,而空腹血糖>11.1mmol/L时,可加服双胍类药或拜糖平。再按无症状NIDDM处理。

Ⅵ 老年人用降糖药应注意什么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多数糖尿病患者需口服药物治疗。老年人因代谢率低,神经反应比较迟缓等,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老年人由于容易同时患多种疾病因而需同时服用很多种药物,这些药物或多或少影响降糖药的疗效。故老年人在应用口服降糖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口服降糖药的适应证。一般口服降糖药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不适用于Ⅰ型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因存在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及全胰腺切除引起继发性糖尿病的患者。
(2)要了解口服药的种类及特点。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餐时调节剂共五类,其作用各具特点:①磺脲类(如优降糖、达美康、糖适平等)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起到降糖作用。②双胍类(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等)作用机制是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和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使血糖降低,特别适宜于饮食控制效果不佳、体型肥胖的Ⅱ型糖尿患者。③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延迟和减少肠道对淀粉的分解消化和吸收来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对糖耐量异常及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尤其有效,但对于进食主食较少及进食速度较快的人效果欠佳。④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其敏感性且无低血糖危险,但该类药物起效慢需两周开始显效,两个月达到最好疗效。⑤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最大的特点是可能模仿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起效快、作用短,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亦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现已证明,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更易诱发老年糖尿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因此,该类药物对老年糖尿患者有益,且可减轻胰岛素抵抗。
(3)尽量避免低血糖。老年人代谢率低,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服用一些长效磺脲类药物时易发生晚间低血糖。因此,老年人应用磺脲类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选用中短效药物。一般不可同时联合使用两个磺脲类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血糖,5~7天调整一次剂量,在高血糖纠正后,应调整剂量,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4)小心“未察觉的低血糖”。老年人因为神经反应比较迟缓,更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如心悸、冷汗、头晕等症状时,老年人可能仍无感觉。一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层反应时,老年患者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昏迷等。这种情况就很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因此,这些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和曾发生过“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状”的老人)血糖控制不宜过严,一般空腹血糖在7.0毫摩尔/升,餐后血糖在10.0毫摩尔/升左右即可。
(5)注意药物的配伍。老年人往往易同患多种疾病,因而需服用很多药物,此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别嘌呤醇、环磷酰胺、水杨酸等具有增强降血糖作用的某种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反应;当具有减弱降血糖作用的皮质类固醇、高血糖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甲状腺素、利福平等药物合用时,可能引起血糖升高。
(6)留心服药时间。降糖药种类繁多,其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故其服用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由于磺脲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服药时间宜在餐前半小时左右;“一糖苷酶抑制剂用法是嚼碎后与第一口饭同服,若在餐前或餐后服用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7)注意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在肝功能异常时,不宜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有可能产生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如果肾功能不良,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因此肾功能不良时,许多从肾排出的磺脲类降糖药及双胍类不能用。
一般来说,同类降糖药不宜合用,用一种降糖药如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可扬长避短,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问题,如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紊乱等。总之,口服降糖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衰老而显著增加,所以对老年糖尿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特别重观。

Ⅶ 老人降血糖进口药有那些

降糖药其实本来质上也没什么大的区自别,就是在血糖升高的时候能够及时降低,就算是劣质的,也同样可以做到。
虽说降糖药这类控制的不能够治 疗 的药不能久吃,但是血糖还是得稳定,所以在高血糖出现的时候,及时的去吃降糖药控制就好。
九 叶 蓝 它的味道微甜,能够长时间的去喝,也适应血糖高的人长期慢性调理的要求,可以在每天的饭后去冲泡一些,对于你的身体调节帮助很大,而一段时间后,血糖会被稳定并且降低到一个正常且不会升高的范围。

Ⅷ 老年人吃什么样的降糖药好

你好,你可以服用参芪降糖胶囊,本品可以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治疗专Ⅱ型糖尿属病。期间你在饮食上应该要少食:土豆、山药、芋头、藕、洋葱、胡萝卜、猪油,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情。

阅读全文

与老年人降糖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善良孝顺的小故事 浏览:365
养老险缴够多少年可以领养老金呀 浏览:410
体检车什么时候出现的 浏览:186
老年人插胃管的副作用 浏览:656
中小学校长退休年龄 浏览:820
九九重阳节孝敬老人 浏览:418
重庆长寿孩子智力康复哪里好 浏览:289
老人脱臼接上多久能恢复 浏览:482
护士资格证体检需要什么表 浏览:926
养老保险优惠政策补贴 浏览:582
青州市东夏养老多少钱 浏览:390
退休公务员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293
盖州地区农村养老金是多少 浏览:56
养老院现状数据 浏览:483
上海老年公寓市场现状 浏览:368
老年人肺热咳嗽挂什么科 浏览:511
精神病人怨恨父母怎么办 浏览:11
贺卡怎么做简单又漂亮重阳节 浏览:45
北京城市户口70岁以上老人有何 浏览:270
写重阳节的作文200字 浏览: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