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的课题背景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均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状态。亚健康的危害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均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开始时表现为亚健康,此时不注意很容易就会发展为真正的疾病。如何正确对待亚健康?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学习正确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参加健康体检活动。亚健康与基因分析最新研究发现:人体70%的疾病都与基因异常有关,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其患病风险就会大大提高。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先天的基因体质和后天的外来因素共同的结果,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都与基液敏败因有关(如:心血管疾病、各类癌症、遗传性疾病、肝炎、肥胖、老年痴呆症等)基因预防分析服务,通过分析人体基因序列,从根本上了解目前身体的健康状况,提早了解自身的患病风险,进而调整生活或饮食方式,走出亚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节。
一曰均衡营养。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这样才符合科学合理均衡营养观念。饮食合理,疾病必少发生。
二曰保障睡眠。睡眠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专家研究,睡眠应占人类生活1/3左右的时间。而当今因工作或娱乐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为影响健康最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警觉,横下心来保障足够的睡眠。
三曰善待压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劳,首先是情绪使人的身体紧张。因此要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的期望值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和曲折,必须学会应付各种挑战,通过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平衡。
四曰培养兴趣。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拿嫌理疾病,防止亚健康的转化。
五曰户外活动。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内有空调、电视、电脑,出门坐汽车,从而远离阳光和新鲜空气,经常处于萎靡不振、忧郁烦闷状态。因此,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时,远离喧嚣的城市,到郊外进行光照,呼吸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闹颤空气,对调节神经系统大为有益。
现代人工作忙,竞争激烈,下班后回了家又有孩子、老人、家务在等着你,也很忙。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无处可息,疯狂工作不注意休息的人真是太多了,这种不尊重健康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如此。
如果这种失调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成,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徒增。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复杂,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有专家将其错综复杂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这类拼命工作的亚健康状态的另一种最直接更可怕的称呼是“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在日本它被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诱因),导致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死亡。在过去的5年,日本有几位市长因严重的疲劳而“过劳死”。有人统计,日本每年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
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为2002~2004年。可见,“过劳死”就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❷ 老年人的老年痴呆的几率有多大
目前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全世界大概有4000多万的老年痴呆患者,而在中国老年痴呆的患者会在600万以上,而且每年平均会有30万人的新增病树,中国老年患者患有老年痴呆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的增多,65岁以上的老年痴呆患者平均的患病率为5.2%,而75~85岁之间的老年人患病率,通常会达到15~ %,8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很有可能就会达到30%左右,相当于每三个人就会有一位老年痴呆的患者。老年痴呆的患者会有明显的记忆力减退,一旦出现了症状就要及时的就诊。老年痴呆是老年期的最常见的一种病,学名叫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病的发病率实际上是非常高的。这个病有个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发病率会急剧的上升,到80岁的时候,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会高达20%左右,85岁左右的老人可能四五个老人里边就会有一位痴呆的患者。
❸ 2022年中国老年痴呆发病率
5.56%。据国家卫健委2022年9月20日公布的数据,我国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年痴呆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出现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神经功能减退疾病。
❹ 我国老年痴呆占全球五分之一,哪些人更易患老年痴呆该如何防治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占全球1/5,虽然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但这一数据也不得不说明我国老年痴呆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城市的退休老人患老年痴呆的概率很大,老年痴呆虽然说不会影响正常的寿命,但是这既让老人的晚年活得辛苦也加大了子女的负担,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进行防治,而要想提前防止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实只要我们花更多的心思在老人的身上,老年痴呆就能够很好的被防范,很多时候老人都是被忽视才逐渐变得痴呆,作为儿女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生活奔波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父母,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完全的忽视父母,让他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走完一辈子的人生是每个子女都应尽的责任。
❺ 老年痴呆可以预测了调查发现: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更易患痴呆症
“老了最担心什么?”
当你向中老年人提出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也许不是“不能长命百岁”,不是“没有子孙满堂”,很可能是“无法自己照顾自己”。
只要能自理就好,这是多少老人的晚年心愿 ,可当老年痴呆越来越高发,许多人的心愿只能落空了。
近期,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布了中国专刊,聚焦国内的老龄化趋势所导致的 健康 问题。其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贾建平 带领的团队,对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的 轻度认知障碍 以及危险因素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项研究在2015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展开,涉及12个省市96个地点,选取了46011名60岁以上的老人。经过详细的统计,国内的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症、其他失智症、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很高。
具体来看,国内60岁以上的群体中,阿尔茨海默症患病率3.9%,血管性痴呆症患病率1.6%,其他失智症为0.5%,这意味着国内60岁以上的群体中,三种病的患者分别达到983万、392万和132万。
从地域分布上看,西部地区的患病率最高,为7.5%。北部地区是6.3%,南部地区是4.7%。此外,60岁以上的群体中 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是15.5%,人数约为3877万人。
从性别上看, 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从发病因素看, 年龄、遗传家族史 是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 等疾病因素是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此外,农村、受教育程度低、丧偶、离异、独居等因素也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另一方面,多数患者没有得到诊断和治疗,缺乏专业护理。在2766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中,1974人没有看病, 只有14.4%的患者服用了胆碱酯酶抑制剂、促进大脑 健康 的药物 。65.1%的家属有“老人健忘很正常”的观念,19.7%因经济困难未就诊,觉得丢人而不想看病的占到了15.2%。
在护理方面, 83.9%的患者由配偶照顾 ,10.7%的患者由子女照顾,5.4%的患者由保姆或护工照顾。 高达75.31%的护理者不知道什么是失智症,也不清楚清楚治疗方式是什么。
认知障碍疾病不是马上出现的,而是有一个病变的过程。 了解这个过程,对于预防和干预老年人患病非常有帮助 ,比如阿尔茨海默症,从最初发病到完全丧失记忆,中间要经过七个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大脑内神经元开始死亡 ,由于死亡数量不多,因此不会妨碍老人的正常思维和生活,而且这个阶段也难以检测,甚至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
第二个阶段是症状的初始期 ,患者会出现轻微健忘或者做错事情,而且症状会持续并加重。
第三个阶段是健忘的集中爆发期 ,患者会忘记刚发生的事,对以前的事却有记忆。 这个阶段也是阿尔茨海默症唯一可以进行治疗的窗口期 。虽然该病不能治愈,但通过正规的治疗能够减缓病情进展,改善生存质量。
第四个阶段是真正的疾病早期 。患者会转眼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比如明明吃饭了,却忘记自己是否吃过。虽然健忘是常态,但思维还不混乱,生活还能自理。
第五个阶段是中期发病阶段 。患者生活彻底不能自理,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
第六个阶段是性情改变的阶段 。患者不但丧失一些基础概念,性情也会变得喜怒无常,正常思维已经丧失。
第七个阶段是疾病的终章 。患者此时什么概念都没有了,虽然能看到能听到,但什么也不懂。患者仿佛与外界隔绝,只剩下一些生理功能,认知和思维彻底消失。
2017年,《柳叶刀》杂志下属的柳叶刀委员会,针对痴呆症列出了9种潜在但 可以改变 的风险因素,包括: 教育水平较低、高血压、听力障碍、吸烟、肥胖、抑郁症、缺乏运动、糖尿病和 社会 接触少 。在今年最新的论文中,根据此前的风险因素,又增加了三种,分别是: 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空气污染。
全球28名痴呆症领域的权威专家的审查意见是,在个体身上, 重点针对这12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或许可以预防以及减缓40%的患者发病。 参与专家之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David Ames表示,对大众而言, 确实可以改变一些习惯来进行预防 。
1. 戒烟 ,戒烟的同时要戒酒或限量饮酒;
2.40岁后,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收缩压需要长期保持在 130mmHg以下 ;
3.在生活中,要避免可能导致 头部受伤 的活动;
4.如果出现了听力下降,要选择使用助听器来 降低听力损失 ;
5.任何年龄段都要保持合理 健康 的饮食,要坚持 体育 运动‘
6.要经常性地 进行社交 ,中晚年时积极生活;
7.中年过后 避免肥胖和糖尿病 。
即便是老年群体,通过改善一些生活方式,也可以减缓甚至预防痴呆,这件事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早,也不会太晚。行动起来吧!
#清风计划##39 健康 超能团#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❻ 国外的老年痴呆研究有什么进展
国外的老年痴呆研究有什么进展?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度比较快。而且目前老龄化的程度也比较高。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患病人口规模也逐渐具备攻规模。现在在西方国家中60%的老年人痴呆者为AD患者。有研究预测截止2020年会有1700万到2500万人口患有AD。国外的有关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国家AD已成为仅次于脑卒中。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居于第四位导致患者死亡的疾病。国内的最新研究也发现AD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表现。AD患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为零点零七到0.46。20世纪90年代画壁已达到了二点酒。到2000年还比你大,到4.6。临床的一用经济学研究发现至今我国AD患者治疗该病所需要的费用为每年不少于50个亿。截止2050年初步预计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将超过1万个亿。可以自小AD患者的发病率比较高奇发展速度比较快,致死率也比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奇病因病机还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对人类的健康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也成为困扰医学界难题,如何预防AD如何去有效的治疗,该病已经得到传世,会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AD病因病机复杂,但不明确造成临床治疗上没有有效的正规的治疗方法。中医领域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对于该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改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能够改善患者的学习记忆力。烟实验研究发现针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上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而不能改善神经纤维缠结老年斑等病理变化。也有文献报道针灸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是通过改善机体能量代谢障碍,支持代谢突触可塑性细胞因子微量元素神经,全智信号传导以及自由氧气氧化等方面而起作用。
❼ 如何为痴呆老人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老年痴呆(AD)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全面性、持续性的智能损害综合征,除认知功能障碍外,还伴有精神行为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在60~90岁的老年人中,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呈指数增长,平均每隔5.1岁增加1倍[1]。在老年痴呆病人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照顾者占有重要的地位,我科通过对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强其护理知识技能,提高了轻中度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能力及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收治老年痴呆病人64例,男42例,女22例,平均年龄(75.4±8.1)岁。经DSM-IV[2](美国精神病诊断的统计手册第IV版)确诊,血管性痴呆36例,阿尔茨海默病17例,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痴呆11。根据MMSE [3]评分,轻度认知损害40例,中度认知损害24例。均因其他疾病入院,慢支12例,肺气肿14例,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13例,肺部感染9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配对选择观察组病人的照顾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88±8.99)岁。关系:配偶8例,子女10例,其他13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0例,高中及以下21例。
1.2方法
1.2.1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行为干预等。对照组未对照顾者进行强化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照顾者也实施健康教育,措施包括:
1.2.1.1健康教育评估
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评估,系统地收集资料和记录患者的健康情况,护理查体系统、完整、准确。了解患者生活质量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社会支持的需要程度、对药物的认识水平及对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照顾者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及对疾病的承受能力。
1.2.1.2健康教育内容
①身体功能教育:向照顾者讲解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行为表现等,教授照顾者对患者实施身体功能知识指导,协同照顾者、患者了解其个性特征,妥善解决各类生活事件,并在今后保持专业的指导与联系。②角色功能教育:根据照顾者的接受能力,宣教老年性痴呆症的相关知识,包括老年性痴呆症的临床表现、病因、诱发因素、功能锻炼的作用及措施、有关护理知识等,提高照顾者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老年痴呆症的了解,尽快进入角色。强调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的、有害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身体、角色、情绪、社会功能将呈难以逆转的损害。调整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提高个体角色能力。③情绪功能教育:鼓励照顾者、亲友、同事经常探视患者,给予情感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及各方面的照顾和关爱,激发其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亲人的眷恋,逐步提高患者的情绪防御机制。讲解心理、情绪对老年性痴呆的影响,对照顾者进行心理指导,提供适度的帮助,减少照顾者的应激、焦虑情绪。坚持对照顾者的观察,善于发现并掌握不同照顾者的适应能力和功能行为及情绪变化。④社会功能教育:教授照顾者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行为控制,使之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讲解坚持社会活动的意义,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作业,督促患者坚持最大化地接触社会和 自然 界。告诉照顾者适当的有氧锻炼有助于改善器官功能和患者社会功能,让患者有成就感。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功能状态、总体健康感觉和幸福感,从而影响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⑤综合技巧教育:沟通技巧—评估患者沟通的需求、理解能力,教授照顾者对患者实施措施前、中、后的目的、过程、效果及影响进行沟通,及时给予鼓励,并调整下一步的实施项目力度和进度,实施结束后给患者讲评效果;表达技巧—教授照顾者学会如何表达患者的错误行为和纠正方法,以及观察患者情绪、行动、思维等变化,根据患者接受能力,进行衣、食、住、行、排泄锻炼等各方面表达技巧的学习;示范技巧—指导照顾者观察患者手势、表情等,及时满足患者需要。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示范,如双手并拢,头偏向一侧,表示睡觉。
1.2.2教育形式和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专职护士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照顾者小组或个别讲解,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等方式,对其进行AD知识的健康教育,并要求其照顾者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中。并注意循序渐进定期评价教育效果,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 发展 不同时期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修改教育内容,使患者照顾者能完全掌握AD的有关知识和照顾患者的技能。
1.2.3教育效果的评价
由专职护士采用生活质量评定表[4]在入院时入院后第4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饮食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5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3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1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第4周生活质量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第4周各观察指标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4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与入院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入院时各指标比较
无显著差异(P>0.05)。 入院后第4周,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差异显著(P<0.05或0.01),见表2
3讨论
由于老年AD是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在 治疗 上无根本性突破,护理是延缓病情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我国绝大多数老年AD病人都以家庭照料为主,对病人的照料,仅有亲情是不够的,必须讲究 科学 化和专业化,必须具有照顾的知识和技巧。本研究通过强化照顾者的健康 教育 ,使照顾者了解和掌握了治疗和护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患者不能进入角色或角色行为得不到其照顾者理解和支持的现象。研究结果示: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数较入院时显著提高,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干预前,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入院后第4周,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差异显著(P<0.05或0.01)。提示:加强照顾者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照料水平及配合程度,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❽ 世界老年痴呆日的发展现状
更令人担忧的是,绝大部分患者就诊不及时或根本不到医院诊治,生活质量低下,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家庭的关注。调查显示,中国轻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14%,中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25%,重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34%。47%的痴呆症老人照料者认为,病人的状况是自然衰老的结果。
众所周知,美国前总统里根因患老年性痴呆而死亡。但你或许并不知道,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5年,一对夫妻赡养的4位80岁以上老人中,可能就有一位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研究员盛树力今天告诉记者,此病集身体、精神、神经和社会于一身的特点,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目前我国关于老年痴呆的基础性研究十分薄弱,引发出的相关问题令人担忧。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十分重视老年性痴呆的基础性研究,仅美国就有29个专业研究中心,2005年其研究经费达11.6亿美元,欧洲此项的经费投入也达1亿欧元,但我国目前没有一家专门从事此病的研究机构,专项的研究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既没有规模性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和长远的研究与防治规划,也没有可供科研人员交流的专业期刊。
老年痴呆复杂的发病机理,导致人们对其知晓率低。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痴呆病人亲属认为,老年性痴呆只是自然衰老的结果,而不认为是一种疾病。特别是在发病率很高的农村,接受治疗的人很少,而采取早期防治,恰恰是世界公认的延缓老年性痴呆发病的有力措施。阻碍这些患者治疗的因素中,除了没有正确判断病情外,高额的治疗费用是带给家庭的主要负担。在中国,一个老年性痴呆病人一个月仅药费的支出就达900元,在美、欧国家每个病人每年的费用高达1万多美金。目前,在中国此类药物没有列入医保目录,但是在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保险中目前已经有老年性痴呆保障。目前没有商业保障的家庭,如果有痴呆病人的家庭将陷入难以想象的困境中。
❾ 什么是老年痴呆,小儿健忘症
所谓的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萎缩,并伴有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β-AP) 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 NFT) ,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 (senileplaque,SP) 的形成。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
老龄化趋势让老年性痴呆患者数量增多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变得年轻而又充满了活力。但是请不要忘记: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同时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调查发现:我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的平均年龄为75、76岁,患血管性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此比率就上升到15-20%。
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他们不认识配偶、子女,穿衣、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还有幻听幻觉,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5.5年,老年痴呆症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成了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小儿健忘症,心理学上把这种幼年时的记忆不能永久出现的现象叫做“小儿健忘症”。这与儿童脑的发育有关。儿童脑的各区域的成熟不是同时完成的,先发育的脑区域在3岁左右承担了记忆的任务,但随着脑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晚成熟的脑结构控制了先成熟的脑区域,从而妨碍了原先所学习的东西,使人回忆不起更早发生的事情,表现出小儿健忘症。
很多成年人很少能回忆起3-4岁前发生的事,便认为3-4岁的孩子没有记忆或是记忆能力特别差。
由于个人脑的发育不同,一般人只能回忆起3-4岁的事情,个别人最早只能回忆到9岁左右的事。但是并不表明3岁以前的事永远不可能想起,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如遭遇大祸丧失意识前,这些记忆可能会再现。虽然这部分记忆成年后想不起,但是它却是构成儿童大脑以后思维能力的基础,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