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太过于溺爱子女,在生活中会有哪些表现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2. 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
以红楼梦·薛蟠为例: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我所在县的一个村就有这样的真事儿:有一个母亲离异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了“宝贝”疙瘩,儿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给他去摘,儿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给他去抱。
即使儿子有了过错,也任其所为,从没摸过儿子一个指头,没打过儿子一次屁股。可后来怎么样呢?“宝贝”儿子天天跟母亲要钱,给少了就和母亲顶撞,因母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后来就经常打娘骂娘。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2)父母溺爱孩子子女扩展阅读:
溺爱综合征-预防措施:
1、危害性早认识
充分认识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对宝宝是有危害的。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平时对宝宝的爱要藏而不露,变保护为指导,坚持正面教育。发现宝宝的优点,要及时表扬,发现缺点要及时纠正。
遵循行为科学的原理,对正确合理的行为要强化,对不合理的行为不予理睬。
2、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
给宝宝适当设置吃苦和克服困难的机会,如洗手帕,宝宝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3、大家的教育态度和方式要一致
教育宝宝时,你们不能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全家教育宝宝的态度和方式要一致,与宝宝有关的事情最好能事先跟他说清楚,让宝宝在优良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4、及时治疗心理障碍
如果溺爱综合征比较严重,宝宝必然会有多种心理障碍,应及时去看心理专科门诊。
3. 父母溺爱孩子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管那方面,只要小孩子不受伤的,全全顺
4. 古代父母溺爱孩子造成大错的名人事例
出名的就是明孝宗朱祐樘与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从小没得到应有的宠爱,他父亲明宪宗朱见深多年宠爱万贵妃,万贵妃因无子,还迫害其他嫔妃和皇子,杀掉后宫有身孕的嫔妃,朱佑樘的母亲幸免躲过,朱佑樘幼年一直躲藏起来不敢见人,被宫女太监秘密抚养长大,六岁才见到自己父亲,才有名字。
他出现后,也受到万贵妃多次迫害,险些丧命,九死一生。这样的童年经历导致他对于子女很宠溺。他的一生后宫只有一个皇后无其他嫔妃,只有皇后生有两个皇子,最终只剩下明武宗朱厚照一个人。孝宗对武宗非常宠爱,儿提时就立其为太子,武宗少年聪慧,好武。
但是明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太子的老师们曾经为此谏言,但是孝宗比较放纵武宗,认为这是其天性,十分难得。明孝宗一生勤政爱民,整顿吏治,力挽狂澜,成就了“弘治中兴”,可惜他三十六岁就死了,那时候太子好像才十五六岁,他之前受父亲宠爱保护太过,性格比较叛逆张扬。
孝宗死后,大臣们对小皇帝严加管束,导致武宗叛逆更厉害,做了很多怪事。武宗被认为是现代穿越一样的皇帝,行事作风简直奇异,他在位之时阉党掌权,各种内斗,朝政混乱不堪。他还是个男女不忌的主儿,最后连个子嗣都没有,便宜了他堂兄弟嘉靖皇帝,从武宗开始明朝就衰败了。
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其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是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
5. 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的名言
(英)利斯
●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
(英)莎士比亚
●子女之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于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英)休谟
●温和地训练儿童,使他们养成受了痛苦而不畏缩的习惯,这是一种可以使他们精神镇定、并且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勇敢与果断的基础方法。
(英)洛克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捷克)夸美纽斯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
(英)劳€€诺尔蒂
●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人的。
(英)斯宾塞
●男孩子生性自由,不善服从;对待他们,当以诚恳和率直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起勇气。
(法)蒙田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
(英)司各特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英)伊罗丝
●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
(法)蒙田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致育才之友书》
●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美)杜威《经验与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法)卢梭《爱弥儿
●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带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
(英)斯宾塞《教育论》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卢梭《爱弥尔》
●某些教育应当从儿童在摇篮的时候开始。
斯宾塞《教育论》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
●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
(英)莎士比亚
●人在生后三年所学的事,比成年后在大学所学的量更多。
(德)保罗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
(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
(清)颜元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名人】 捷尔任斯基
【名言】 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成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6. 父母溺爱孩子的例子
http://www.people.com.cn/GB/news/37146/45773/3427339.html
这个里面有个徐力杀母的典型例子
邻居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高中生想“安乐死”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自杀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自杀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询所赵所长亲自上门开导小伟。刚开始,小伟倔强地拒绝交流。赵所长耐着性子,对着小伟“自说自话”近3个小时,一直用被子蒙头的小伟渐渐揭开被子倾听,并不时点头。到谈话结束时,小伟主动伸出手与赵所长握手感谢。
赵所长认为,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白度
7. 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 父母溺爱孩子照片 溺爱孩子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比例普遍为4:2:1,所以造成家中的孩子备受宠爱,尤其是隔辈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们,为了能让孩子吃好,不惜跑远路,排长队,还特意告诉孩子:“这是我特地为你买的。”久而久之,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为别人考虑。父母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最终成了冷酷,无情,甚至伤害别人的“坏孩子”。
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吃要吃最好的,穿要穿最好的,玩要玩最高档的,家中的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的变化和各种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目的就发脾气,而家长们一见“小皇帝’、“小祖宗’发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与否,一切都听从孩子,毕竟就这一个宝贝,这就滋长了孩子自私自利等不健康的心理。。孑L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已经被家长的溺爱所害,要想改汇或者消除谈何容易?家长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或许在今天,父母们能为孩子扫除一切困难,但是将来呢?自己能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吗?当父母爱莫能助时,孩了又该怎么办呢?
要想使孩子摆脱自私的心理,家长就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不要无条件满足孩-严的需求。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应该处丁受教育的地位,家长应根据他们的需要,较为合理地安排他们应该享受的物质条件。要纠正孩子的自私心理,家长就要适度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台湾皇龙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黄任中,可称得上足亿万富翁,像一个这么有钱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一般也只满足四分之一。
(2)父母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有一则笑话:一对夫妇对儿子千般疼爱,而对自己的父母却万般挑剔。有一天,这对夫妇对父母的恶劣举动被儿子看到了,儿子大声对父母说:“我记住了。”他的父母问他记住什么了,儿子说:“我记住了你们是怎样对待祖父母的,看我长大后怎样对待你们。-父母顿时哑然。可见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要想消除孩子的自私心理,父母必须在生活中时刻注意:不要有自私的表现,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温床,心巾有无止境的欲望,自私便很容易产生。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切莫把孩子置于只享受喇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这样就会滋生他不劳而获的心理。要让他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相关的义务是对应的。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让他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自私是不好的行为,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的重要性。
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定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要关注他的成长.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宠儿”。
用慈爱来取代溺爱,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讲明是非与道理,纠正孩子的错误。最后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安慰的话语,使孩子感到父母的爱仍然存在。
这样做能激起孩子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戴与尊敬,也能让被子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没有人喜欢和自私的人交朋友
自私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自私的儿童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
孩子的自私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教育孩子和帮助孩子尽快消除自私的心理。自私在孩子身上的危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1)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让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父母感到心酸。
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炎热的盛夏,孩了闹着要吃西瓜,妈妈在街上转了很长时间,终于买回一个大西瓜,切开西瓜,情不自禁地先尝了一口,立即听到一声严厉刺耳的童音:“谁让你吃的,给我吐出来!”妈妈怔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好。
(2)过分溺爱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使孩子变得孤僻,不合群,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听他们的,在和别的孩子相处中容易产牛矛盾。
(3)过分的自私使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发脾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生活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如果不能消除自私心理的话,那么在上学期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进而心情不好而影响学习,还很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
过分自私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得-蛮横不讲理”。无论在什么时候,总认为自己的选择和观点是对的,他们根本不能听取别人的看法,故步白封,在学习和其他力,而得不到大的进步。
(2)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受到一点委屈便表现得非常极端,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有些学生犯了错误,笔师批评教育后,这个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就闹得非常大。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和自私心理,使他们只顾及闩己的感受,这样的心理极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经受不起任何挫折。自私心理对孩子的一生存很大的危害。孩子泄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没有宽阔的胸怀,没有吸取经验的学习心态等,对十他们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所以家长一定要教育和帮助孩子消除自私的心理,为孩子的明天着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不良品行呢?
1.让孩子常与小伙伴交往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朽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瓦相谦让的好品德。
2,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3.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作贡献。
4.引导孩子体贴和关心长辈
要让孩子学会享受时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夹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事。
5.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可以用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或感兴趣的事情采刺激他们,这样孩子就在每次不想做的时候,想起说过的那些话,他就会去做,久而久之,就养成好的习惯了。当然这种方法要运用得当,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为了避免孩子产生独占和抢先的不良心理,父母应从小事上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个被子在日常生活中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像前面提到的徒子吃独食现象可能许多家庭都会碰到。爸爸妈妈要想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即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札让长辈,礼让小朋友,札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礼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8. 一味溺爱孩子终会铸成大错,古代有哪些因父母过分溺爱子女而酿成恶果的例子
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人)。姬姓,名段,后因奔共,故称共叔段,郑武公次子。
其母武姜因生长子时难产,厌恶长子姬寤生,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未同意。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郑庄公(前744)。前722年武姜请求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共叔段,得到允许后,共叔段得以居住在京,肆意扩展私家势力。不久,共叔段命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同时听自己指挥。郑大夫公子吕向郑庄公表示,一国之臣,不能两面听命,若庄公打算让位于共叔段,那么就去侍奉他;反之就应该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其他想法。郑庄公依然不加干涉,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收取两属之地作为自己封邑,所控制的地域扩大到廪延。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五月,共叔段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又联络都城中的武姜为内应,让其届时打开城门。郑庄公闻知共叔段起兵日期,便命令郑大夫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京邑城。共叔段兵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陵县北),郑庄公又率兵追击,大胜。此后,共叔段逃奔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正是由于其母武姜对幼子的骄纵,最终酿成亲兄弟互残的悲剧。
这个故事还引出一个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