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亲密距离是多少
0~44厘米的范围内,这种距离只出现在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4~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在0~44厘米的范围内,这种距离只出现在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公众距离范围在360~760厘米之间,它属于人际交往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厘米,多出现在个人交往中,如职场交往和商业会议;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厘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大多保持这种距离。
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4~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Ⅱ 人与人之间亲密距离是多少
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以维持身体周围的一个自我空间。它就像是一个气泡,将个体包裹在心理舒适的范围内。一旦这个私人领域被侵占,当事人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变得恼怒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般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距离,大约在十五厘米以内,所谓的“亲密无间”,大概就在这个范围内。
亲密距离:
在15厘米以内,一般适合夫妻或者恋人之间,双方可以肌肤相亲,体现出亲密友好的关系;如果是同性之间的好友,彼此十分熟识,也可以如此不拘小节。但是,如果是不够熟悉的人,尤其是关系不够亲密的异性闯入了亲密距离的范围,不仅会表现得很不礼貌,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个人距离:
在46~76厘米之间,是比较适合朋友或者熟人的空间。和亲密距离一样,个人距离也属于并不是那么正式的社交场合。而会议、工作场所或者社交聚会,就需要保持在社交距离范围内。
社交距离:
一般在1.2~2.1米之间。如日常生活所见的那样,接待客户的单人沙发之间需要放置增加距离的茶几;经理办公室的来访者座椅都放在离办公桌一段距离的地方;论文答辩时,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隔一张桌子,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都属于社交距离,一方面表现出人际交往的正式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不适。
公众距离:
3.7~7.6米。适合演讲之类不需要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场合。演讲者只需要站在一个门户开放的空间内,向公众传达有效的信息即可。
Ⅲ 在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边界要怎么来设定才相对合适呢
任何人都需要边界感,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不例外,在生活中,父母如果想保持和子女之间的边界感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尊重子女的想法,给子女独立的空间,愿意让步,愿意理解孩子。
因此,小编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彼此尊重,这样才会设立一个边界,而且彼此在边界间要懂得磨合,懂得接受互相的情绪。还需要注意的是,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边界设定完成时,就可以和子女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
Ⅳ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 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 .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 ~ 120 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 ~ 360 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 .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 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Ⅳ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和禁忌
我们身处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事,也是最难的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和禁忌。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
1 .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 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 .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 ~ 120 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 ~ 360 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 .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 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人际交往禁忌
禁忌一:热衷于探听家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而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禁忌二:喜欢嘴上占便宜
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
禁忌三:进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禁忌四:有事不肯求助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禁忌五:有好事儿不通报
单位里发物品、领奖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经领了,像没事似的,从不向大家通报一下,有些东西可以代领的,也从不帮人领一下。这样几次下来,别人自然会有想法,觉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后他们有事先知道了,或有东西先领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诉你。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不会和谐了。
禁忌六:明知而推说不知
同事出差去了,或者临时出去一会儿,这时正好有人来找他,或者正好来电话找他,如果同事走时没告诉你,但你知道,你不妨告诉他们;如果你确实不知,那不妨问问别人,然后再告诉对方,以显示自己的热情。明知而却说不知,一旦被人知晓,那彼此的关系就势必会受到影响。
Ⅵ 为什么中国父母与孩子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却很远
很多人可能会有所疑惑,为什么你觉得你和父母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了呢。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然而,我相信孩子与父母间的心理距离并不是由空间距离的增加引起的,而是与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心理距离的扩大与空间距离、交通发展和科技进步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个问题很好。它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原因。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心理距离只会越来越大
因此,作为父母,他们不能停止学习,更不用说自满和假装理解;不要用手杖杀死孩子们,也不要用手杖杀死他们。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从心底爱着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爱,可以为自己付出,而不需要任何回报。但这种爱也可能成为父母和孩子间的枷锁
Ⅶ 人际交往中,亲密关系的空间距离是多少
公众距离范围在360~760厘米之间,属于人际交往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厘米,多出现在个人交往中,如职场交往和商业会议;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厘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大多保持这种距离。
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4~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在0~44厘米的范围内,这种距离只出现在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关心理距离的实验。在一个偌大的阅览室中,只坐着一位读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手上的书。心理学家走了进去,不声不响地坐在他(她)的旁边,试探对方的反应。这个实验重复了八十次。
结果,在空旷的阅览室中,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大多数被试者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甚至有人干脆明确地质问:“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孤立的心理空间中,在这个私密的空间里不容许任何人“入侵”,包括伴侣、父母和朋友。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他人触犯时,会让人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恼怒起来,而这个自我空间的范围随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Ⅷ 社交距离应保持在多少米
B、0.5-1.5米。
保持社交距离,又叫保持人身距离、是一种试图阻止传染病传播或降低其速度的非药物性感染控制措施,其目的为减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间的接触,并借此使疾病的传播途径、致病率和死亡率可以降到最低。
当传染病可以通过飞沫接触(咳嗽或喷嚏)、包括性接触在内的直接身体接触、间接身体接触(比如:接触受污染的表面,如染菌物)或空气传染(这样的微生物可以在空气中生存较长时间)来传播时,保持社交距离是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不过,如果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和食物或蚊子等昆虫载体传播,且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频率很低,那么保持社交距离可能就不那么有效。保持社交距离的缺点包括孤独、生产率降低和失去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其他好处。
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希伯来圣经》就有提及保持社交距离的概念,要求患病的人“独居营外”。历史上,人们在弄清楚麻风病等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并发明出有效的治疗方式前,会利用麻风病疗养院和检疫站对病人保持社交距离,以阻止传染病传播。
(8)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扩展阅读:
效果
研究表明,只有立即并严格地保持社交距离,才能有所成效。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美国政府在费城和圣路易斯实施了关闭学校、取缔公众集会等社交疏远干预措施,然而,费城将这些措施的启用推迟了5天,使得传染率翻了三至五倍,相反,圣路易斯对疫情反应得更加迅速,令当地降低传染率的措施卓有成效。
布茨马和弗格森分析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16个美国城市的社交疏远措施,发现有时间限制的措施因为推行得太晚、取消得太早,往往只能适度地降低死亡率(可能为10-30%),且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Ⅸ 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社交距离
0.5~1.5米为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礼仪距离
1.5~3米为礼仪距离,人们在这一距离时可以打招呼,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目的之一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可显示出距离与威严。
4、公共距离
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如果大声喊话,是有失礼仪的。
握手礼仪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应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它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义,从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意向,还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有时握手比语言更充满情感。
(一)握手礼行使的场合
迎接客人到来时;
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
久别重逢时;
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拜访告辞时;
送别客人时;
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
拜托别人时;
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二)握手礼行使的规则
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1.两人之间握手的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性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性、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若两人之间身份、年龄、职务都相仿,则先伸手为礼貌。
2.如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若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对女宾先伸手表示欢迎。
3. 如一人与多人握手时,应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性、后男性。
4.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对方应立即回握,以免发生尴尬。
(三)握手礼行使的正确姿势
标准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轻摇,一般二三秒为宜,握手时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
(四)握手礼的体态语
握手的具体样式是千差万别的。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样式,既有助于我们通过握手了解交际对方的性格、情感状况、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等;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去自觉地应用各种具体的样式。
1.谦恭式握手。又称“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即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用这种方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懦弱,处于被动地位,又可能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这种人往往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2. 支配式握手。又称“控制式”握手,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以这种方式握手的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地位。这种人一般来说说话干净利索、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是一经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在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差距较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易采用这种方式与对方握手。
3.无力型握手。又称“死鱼式”握手,握手时伸出一只无力度的手,给人的感觉象是握住一条死鱼。这种人的特点如不是生性懦弱,就是对人冷漠无情,待人接物消极傲慢。
4.“手套式”握手。握手时用双手握住对方的右手,既可表示对对方更加尊重、亲切,也可表示更加感激、有求于人之意。但这种握手方式最好不要用在初见几次面的人身上,以免让对方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Ⅹ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哪几种
人际交往的四种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0.45米以内是留给亲人和亲密朋友的距离。
私人距离:0.45~1.2米是两人正常谈话的合适距离。
社交距离:1.2~3.6米是公务或生意关系的常见距离。
公共距离:3.6米以上是面对一大群人演讲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