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退休一次性独生子女费
一、退休后独生子女费发放规定
(一)凡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年发放独生子女保障费60元,单方领证的对象发放30元(2006年发放对象为独生子女出生于1990年7月1日以后的)。根据地区不同的情况,发放的独生子女费是不同的,这就牵涉到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
(二)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内容包括职工晚婚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未生育且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育龄夫妻符合规定可以再生育子女的夫妻,自愿不再生育的,依法领取退休金的独生子女父母等。
职工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十二天;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三十天;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另增加产假三十天,男方享受护理假十五天。增加的产假和护理假视为出勤。农村居民晚育的,减免本人当年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资金;城镇无业居民晚育的,由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给予适当奖励。
(三)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未生育且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育龄夫妻,经本人申请,由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核实,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凭证享受以下优待:
1、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十四周岁止,每月发给五至二十元的独生子女保健费。夫妻双方均有工作单位的,由双方工作单位各负担一半;一方有工作单位,另一方没有工作单位的,由有工作单位一方的工作单位支付;夫妻双方均无工作单位的,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支付,所需费用由各级计划生育经费分担。
2、农村分配集体收益对独生子女家庭增加一人份额(包括农村土地征用后,土地补偿费分配中对独生子女家庭应当增加一人份额);在划分宅基地(包括征地拆迁安置中,对农村独生子女按重建安置房价的70%加房屋层次调整系数每人优惠购买40平方米)、扶持生产、介绍就业等方面,对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给予照顾。
3、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以对独生子女入托、入园、就学、就医给予补助。农村贫困家庭独生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期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减免杂费。
4、各级人民政府和独生子女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奖励与优待。
二、退休后独生子女费发放标准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规定退休时享受以下优待:
(一)未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各加发退休费标准百分之五的退休金;
(二)企业和实行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000年2月1日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由其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三千元的一次性补助;2000年2月1日及以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由所在单位在领证时为其一次性办理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工资额的独生子女父母补充养老保险。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职工,在独生子女死亡后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除享受前述奖励外,退休时由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五千元的一次性补助;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帮助。 退休时增加的百分之5和这次月增加106元应该不会矛盾。
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会承担更大的养老压力,独生子女费可以多少减轻一些经济压力。这样来说还是很有人性化的政策,了解这方面知识可以对自己的家庭支出等有更好的规划,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已经无法办理独生子女证了,在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就没了,现在已经开放三孩政策了,大家有必要了解。
② 事业单位有独生子女证退休有何待遇
法律分析:退休以后,有独生子女证的,可以取到独生子女费的补贴,这个补贴是国家给的,有单位的,到单位去领取,没有单位的,到劳动者所在社区去领取。 持独生子女证的企业退休职工退休时享受加发5%基本养老金优惠,但须持独生子女证到发放该证的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十七条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给予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奖励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单位落实的,有关单位应当执行。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按照规定应当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奖励扶助的,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
③ 退休后怎样领取独生子女费
法律分析:未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各加发退休费标准百分之五的退休金;
企业和实行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其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三千元的一次性补助
法律依据:《退休后独生子女费发放标准》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规定退休时享受以下优待:
(一)未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各加发退休费标准百分之五的退休金;
(二)企业和实行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000年2月1日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本条例实施后退休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三千元的一次性补助;
④ 事业编退休独生子女费怎算的
法律分析:1,国家每年发给60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奖励费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发至其独生子女满十四周岁止.2,独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费和十八周岁之前的医药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报销。3,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法律依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二十条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奖励假7天。晚育的女职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奖励假30天,奖励假也可以由男方享受,休假期间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⑤ 独生子女费发放新规定2022年
一、退休独生子女补贴新政策
(一)凡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年发放独生子女保障费60元,单方领证的对象发放30元(2006年发放对象为独生子女出生于1990年7月1日以后的)。根据地区不同的情况,发放的独生子女费是不同的,这就牵涉到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
(二)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内容包括职工晚婚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未生育且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育龄夫妻符合规定可以再生育子女的夫妻,自愿不再生育的,依法领取退休金的独生子女父母等。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规定退休时享受以下优待:
(一)未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各加发退休费标准百分之五的退休金;
(二)企业和实行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000年2月1日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在本条例实施后退休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三千元的一次性补助;2000年2月1日及以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由所在单位在领证时为其一次性办理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工资额的独生子女父母补充养老保险。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职工,在独生子女死亡后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除享受前款规定的奖励外,退休时由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五千元的一次性补助;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帮助。退休时增加的百分之5和这次月增加106元应该不会矛盾。
⑥ 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贴2021新政策
一、退休补贴按照《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离退休老人为12762万人,另外还有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16068万人。考虑到离退休的时间要早于60岁,估计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只有全部老人数量的40%左右。第一,养老金增发一定的比例,过去确实有相应的政策,现在还有一些省市仍然保有这样的政策。
二、按照过去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独生子女父母可以额外增发5%的基本工资计发比例。2014年10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有关提升比例的政策改为了一次性发放。不过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由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较早,四川、重庆、海南、云南等几个地方,依然保留了对养老金提升的政策。比如说重庆市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是额外加发本人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的3%作为奖励。有关奖励待遇跟本人的养老金水平挂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四川省也是类似的政策,养老保险费缴费满一年增加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0.1%。如果是缴费年限30年能够增发3%,40年能够增发4%。本轮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主要还是跟缴费基数相关的。
三、云南省是每月发给上年度全省月平均养老金5%的计划生育奖励金,这一标准是人人相等的。第二,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补助。像北京、山东、湖南、黑龙江等等很多地区,对于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是要求企业一次性发放独生子女补助。
拓展资料:
1、比如说北京市是1000元,湖南省、上海市是5000元,黑龙江省是3000元。只有山东省是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的,是按照设区的市上一年度的年社会平均工资的30%确定发放标准,青岛市今年达到了2.4万余元。像上海等一些地区规定是街道政府或者养老保险基金承担。其实,职工在职时,用人单位也应当按规定发放给独生子女父母每月独生子女补贴,普遍每月在5~20元左右。第三,独生子女父母补贴。像农村居民普遍没有单位,他们就无法享受的独生子女优待了吗?虽然说很多地方对于农村家庭都是通过宅基地划分、社会救济、扶贫等方面进行照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优势并不大。
2、于是从前些年开始,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对于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按月发放独生子女奖励补贴,标准是每人每月80元。发放渠道一般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发放渠道。对于城镇居民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员,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参照农村居民的有关补贴补助待遇发放。城镇居民发放的有关待遇是由地方财政独自承担。像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相应的标准可以额外提升,比如广州市有关独生子女补贴标准已经提升至了150元。所以,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待遇方式有很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还是看退休后户籍地的有关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