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城市独生子女人数的比例迅速增长,农村多子女的情况正逐步向独生子女
(1)①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②人版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权 (2)①国家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②弘扬孝敬老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老有所养、老有所爱的社会氛围。③减年子女对父母要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④老年人要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减轻国家、社会和子女的负担。⑤参加养老保险、养老储蓄。 |
2. 我国的各年龄的独生子女有多少人
由中国人口学会、省人口学会、南大、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记者从会议上获悉,目前江苏省独生子女总人数达1200余万,进入人口低生育率阶段。江苏省现有1200多万独生子女
省计生委有关人士说,如今江苏省人口态势发生巨大变化,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全省7400余万人口中,各年龄段(从婴儿到老人)的独生子女有1200多万,所占比重居全国第一。
“相对于生于60年代和70年的妇女,生于80年代的江苏新一代妇女生育观念呈现‘孩子质量替代数量、性别偏好弱化、婚育年龄推迟’的新趋势。”省计生委和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组成课题组去年启动为期5年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全省18600余名城乡育龄妇女接受调查,包括15000多名已婚妇女,总平均年龄30.7岁。昨日,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郑真真教授在研讨会上介绍了第一阶段的部分成果。
家庭理想子女数是1.45个
“江苏是一个低生育率省份,部分地方独生子女生育率达90%,有的地方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家庭的生育意愿均在降低。调查发现,江苏一个家庭理想子女数平均是1.45个,且城乡差别很小。”郑真真教授表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此前发布的数据,全国一个家庭理想子女数平均是1.7个,江苏明显低于这一水平。
七成可生二胎夫妇选择不再生
近年来,尽管社会上不时有人呼吁放开“生二胎”的限制,可作为当事人的育龄妇女却有不同想法。据郑真真介绍,15000多名已婚育龄妇女中,有4200多名符合我省有关生育政策,可以生两个孩子,约占已婚妇女的28%,而且她们绝大多数也了解自己可以生两个孩子,但结果她们大部分实际只生了一个,即使在35-39岁年龄组中,生两个的比例也不到30%;已经生了一个孩子、且符合条件生二孩的妇女中,69%表示不会再要孩子,而明确表示要生的只有4%左右。
3. 中国是独生子女多还是非独生子女多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近日开展了两项研究,内容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微博行为差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超过30年,独生子女这个群体被贴上了不少标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否真有那么多不同,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分析,倒是可以窥知一二。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这两项研究,验证了参与实验的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的社交行为确实存在差异,比如独生子女组在个人展示中的自我描述更积极,粉丝数和互粉数量低于非独生子女组,发布微博和原创图片的数量则更高,一天中第一条微博的发布时间段更早……同时,某些微博行为差异是与独生子女因素相关的,而不是由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变量所导致。
这些特征,已经可以勾勒出一个社交圈较小但也可以很热闹的人。也许你会对号入座,觉得仿佛在说自己;也许你会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并非如此。这都很正常,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的,群体的特征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推到个人身上。何况,按照不同的标准,一个人本来就可以被划分到多个群体,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
相关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像占星术那样去预测一个人,而是让我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现象有更多了解。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体会其复杂性,越能感到,要得出一个结论或判断,需要多么慎重。
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人会轻易将其简单化,匆忙之间就下了个结论或贴上个标签。例如,民政部近日公布,去年我国离婚率上升3.9%,连续12年递增;“80后”结婚3年内申请离婚的超四成。对此,有人归因于“80后”对婚姻的态度太轻率,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增加了出轨风险……这样轻易的道德谴责和以偏概全,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要迅速下结论往往是容易的,难的是先抛开结论,专注于得出结论之前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因为它们更可能带领我们走向准确的结论,还因为它们让我们离先入为主的思维误区又远了一些。
4. 中国到底有多少独生子女
中国现有14岁以下少年儿童约3.4亿人。那么,有多少独生子女呢?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1995年,中国有3.2亿个家庭,其中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
从20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30--40%。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鲍哈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些心理学家通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二十余项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
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与医学角度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天生优越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影响而形成的。
5. 卫生统计年鉴里面可以知道独生子女数吗
有的,这年鉴现在叫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年鉴,可以去夏泽网申请
6. 中国的全部独生子女大概有多少人
目前独生子女数量和比例都是最多的,中国独生子女目前1亿2000万,比例高达近四分之一,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育龄期,这一比例还会迅速攀升。
7. 如何看待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变化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特别是计生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
比如现在政策放开了二胎
都是根据现在当前国情订制的
8. 全国有多少独生子女
目前,独生子女数量和比例都是最多的,中国独生子女目前1亿4000万以上。
9. 我国的独生子女占我国人口的多少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得到有效地控制,全国育龄妇女的总和
生育水平已经在1.5上下。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
10.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大约为多少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数量
1009万家庭可能面临失独
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这两组数字不难算出,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1009万人会在25岁之前死亡。
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再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现状
生活无助“抱团取暖”
哈尔滨的一对夫妇几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女儿当时在北京读大四,实习期间在外租房,因为长得漂亮,一天晚上回家路上遭到相识者奸杀并被残忍分尸抛到小汤山。女儿去世后的四年间,这对父母一直在寻找凶手、打官司。四年间,他们自虐般地住地下室,吃最差的饭菜,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惨死,自己不能有任何享受。官司四年后结束,凶手绳之以法,妈妈爬上小汤山垃圾山顶放声大哭。
“坟墓里如果是我,该多么幸福。”这位妈妈说。
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首要问题,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这让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我不怕死,我怕老。”一位失独父亲说。此外,歧视、健康等种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绝大多数失独家庭最终都开始远离正常社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
>>政策
经济补助难解根本问题
据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说明。
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一直停留在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更大的挑战还是这些父母的生活空白问题,比如未来养老怎么办?
>>建议
经济、精神共慰藉
如何解决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日前提出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从经济来讲,要把对失独家庭这样的风险补偿标准提高。”
在生活照料方面,史柏年称:“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第三个层面就是精神慰藉。”史柏年说,“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
苗霞认为,“帮助失独群体走出阴影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也有这个责任。例如像病人在医院抢救需要家属签字的规定应该考虑修改,例如社会组织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大家一起努力让失独者走出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