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和孩子应如何相处(英文版)
父母当孩子为朋友,多交流
『贰』 美国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你在当代影视剧里看到的当然是普遍事实了,就和你看国内影视剧一样,基本反映的是当代现实,内容从生活中来的嘛。(画外音:所以这方面来说韩剧真是一朵奇葩啊) 一千种家庭有一千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在国内也一样,在哪都有父母管的多的也有管的少的,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也有尊重子女个人选择的,有关系很亲密的也有相处的不好的。 所以并不能想当然的以为所有美国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就是一个模式,这是前提。 但是为了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我自己看到的事,因为我信奉--“多的是我不知道的事”,所以我的答案绝对不是总结,只是陈列一点我接触到的事实。美国传统家庭就是基督教家庭(70%),基督教是美国主流文化,其影响之大只有深入到美国社会才能深刻体会到。笔者接触的家庭也大多是传统的美国家庭,基督教文化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实栗: 1."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志怎么办?”今晚我才和美国父母讨论这个问题,如同千千万万个美国家庭一样,他们是传统的基督教家庭,所以当然反对,因为有悖信仰和其他原因,但是我问如果你发现你们的孩子是同志,你会怎么样,爸爸Paul说,“我会告诉他,你一生就这么毁了,但是我不会和他断绝关系,因为毕竟是我的孩子,我恨你做的事情,但是不恨你这个人。”我说别的美国父母会怎么样呢,妈妈Brenda说:“有的人会和孩子断绝关系;有的说你还是我的孩子,但是不能把你的伴侣带回来;有的会觉得whatever." 2.“孩子生来就和父母信基督教吗?”Sue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他们家也是传统基督教家庭,她曾经说,“我觉得有些人说自己born to be Christian是很荒谬的事情,你的家庭是基督教家庭不意味着你生来就是基督教徒,这只关乎于你自己和主的联系。” 一天Sue提议去一家越南餐馆吃饭,Scott下班后开车带着我们一起去了,路上Sue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丈夫,很认真很甜地说,Thank you for driving us to eat, it's a treat. 我和这家人在家吃过几次饭,正值她的儿子Sean放寒假,每次吃完饭,Sean都会和母亲Sue说“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dinner". 其实这个例子是说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父母的交流方式直接影响孩子。 说到吃饭我又想到有次晚餐后,母亲Jane指着碗池里的碗碟对儿子Jesse说,"Jesse这次该你洗碗啦,上一顿是我洗的。"(备注:这是我见到美国家庭第一个母亲和孩子轮流洗碗的) 4.关于子女恋爱结婚--“我们没有你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那么开放~!”还是上文提到的家庭,父亲Paul和母亲Brenda,有两个女儿已婚,一个儿子叫Darren,目前24岁单身,他们说,“大多数美国人根本不像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开放,我们觉得16岁前谈恋爱太早了,孩子可以和朋友大家一起出去玩, 但是不可以dating, 结婚之前不可以住在一起,我教育我的儿子,结婚前不可以有性行为,因为这是从别人生命中夺走不属于你的东西(原话是take something away from their life that do not belong to you, before marriage)”,我说你怎么能保证他这么做,Paul说,我不会侦查他,但是我信任我的孩子。事实上,儿子Darren也是反对婚前同居的。(题外话:我就不说他身材有多好,长得有多帅了。) 前段时间Darren的表妹给他介绍了一个自己的大学闺蜜,于是几个年轻人一起出去打保龄球,算是认识了,结果Darren的七大姑八大姨知道后比较八卦就问他怎么样,他也落落大方的说了,我问Paul和Brenda,你们觉得在美国是否父母和孩子都能大方地说起感情的事,孩子都会如实倾诉,Paul说当然也不是,他觉得是因为自己作为父母不会去judge孩子的女朋友,不会说那个女生长得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配不配的上我的儿子,因为这都是孩子的选择,因为没有给孩子很多压力,孩子才会愿意说。 好玩的是,那天年轻人中间谈起这件事情,Darren25岁的帅表哥Taylor就说,”我啊,才不会约会和家里人有关系的女孩子呢",他妹妹Lauren就问他最近约会的女朋友是谁,他也当做秘密一样不肯说,不想让家庭成员知道。我后来Paul和Brenda说起,他们哈哈大笑说“Aha, that sounds like Taylor!” 5.关于教育--“我自己在家教自己的小孩直到他上大学!”在美国,自学(Homeschool)是除了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外另外一种受到法律认可的教学方式。 还是上文所提到的Sue的家庭,她们家相当富有,不知道看过我path的人还记不记得我有次发了一组”腐朽的资本主义家庭“照片,没错就是她们家,她现在读硕士一年级的儿子Sean在上大学之前都是Homeschool的,也就是她自己从小一直教到18岁,大学之前参加了一种考试,通过了拿到等同高中毕业的文凭后来进入大学。一般认为在美国进行homeschool的家庭背景比较优良,父母教育程度高,但这些家庭觉得公立学校(比如学校里教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基督教相悖,课堂人数多不能因材施教,校园安全等)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和家庭的需求。当Sue教过我解过GRE填空题后我就对她的教育能力深信不疑,讲的那叫一个深入浅出,如此无聊的东西都能讲的和解谜一样有意思。当然通过Homeschool,父母与孩子有了更多的接触时间,这也是一些选择homeschool的家庭的诉求。有的妈妈homeschool时会觉得在“主妇”和“教师”两个角色之间转换有些难,她们还是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永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妈妈的形象。 6.再谈教育--“走自己的路”Brenda和Paul的儿子Darren同学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去上大学,而是选择了直接工作,而他们的女儿Regina(身材好脸蛋美的白妹子)则是药剂专业几乎以GPA4.0毕业的优秀学生,Regina对自己的要求好高,对她来说A-的成绩都是不能接受,因为她觉得既然努力学习了,就不会得不到A,而不是单纯追求一个成绩单上的数字而已。 父亲Paul说,儿子Darren不喜欢学校,我们当然会有点失望,但是我们不会说出来,更不会逼他去上大学,因为如果孩子稀里糊涂的上了大学,却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是一种浪费。 而在我看来,Darren同学比很多大学里的男生都要优秀,勤勉工作,热爱运动,很有教养,待人接物十分得体。我不得不说,父母的支持是正确的,当然这和父母从小到大的正面示范密不可分。 上学期在某活动上和一位老师拉家常,她说我孩子刚刚上高中了,咱们州很多高中都有自己的特色,有重体育的重戏剧重各种语言的,不过我家孩子上的是重学术的!她就是希望孩子将来上名校的美国父母的一员~ 7.题主说的“极其成人化的交流”当提到“像成人一样交流”,父亲Paul对我说,就他以前去过中国7次的经验来看,可能是说在中国很多父母没有把小孩当做成人一样来对待,只是把他们当做小孩,去适应父母的人生。 的确在传统美国人看来,你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反对堕胎也就是反对任何人剥夺一个已经独立的人生存的权利。所以独立、自由、平等也是主流的美国家庭价值观。 总的来说就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开放,太难回答,我知道也很少很片面,不知道有没有帮到题主。
『叁』 一说中国和外国在子女和父母相处方面,有哪
①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内母对于子女的爱是世界上容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②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③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观点: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肆』 中西方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方面各有哪些优点
中西方父母对孩子教育六点不同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五)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中国家长对孩子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
『伍』 细看美国父母怎么和成年子女相处
这说法,不对。 美国,18岁成年后,绝大多数,都是和父母分开独立生存,但并不代表,不往来和看望。 俄罗斯,和中国差不多,还是会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只是有了自己的独立的空间,父母也基本不会养他。
『陆』 美国父母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
美国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他们把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许多事情最终要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这是美国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核心。不像我们中国父母,往往把孩子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喜欢自己一手包办,其结果常常是出力不讨好。那么美国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法则是什么呢? 1.倾听他们怎么说,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2.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4.常和他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5.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 6.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 7.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8.礼貌对待他们的朋友。 9.可以跟他们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他们孩子。 10.热心参加他们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表演会、手工作品展览会、家长[微博]会等。 11.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们的意见或看法。 12.对他们拥有的物品同样应予以尊重。
『柒』 外国父母与孩子怎样相处
外国父母没有像中国父母这么宠孩子的,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全用分数来回衡量的,他们希望答孩子能够早日独立、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要学会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在学校也是从玩中学知识,只要孩子有了进步家长就表扬鼓励,这样孩子才会进步也尊重你们家长。中国家长的欲望和要求太高,有了一点点进步还不满足,总要同分数最高的孩子比较,这样反而会打击自己孩子的积极性。我是在英国读书、成家立业的,我的丈夫是英国人(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18岁离开父母了),我们夫妇都是英国学校的老师,我们对孩子也是基本上这样,如他有问题会同我们商量,我们可以给他点建议供他参考,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子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很多英国人的家庭尽量每个星期天能够在一起午餐,如果孩子工作地方远就不必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像是好朋友。
『捌』 西方人如何对待他们的父母,与中国对待我们的父母有什么区别
西方人,泛指欧美人,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将就的是孔孟之道.x孝为先。他们没有,
『玖』 西方人如何对待他们的父母
不会如何对待的,很少回家看父母,父母有钱还可以有点关注,没钱的父母基本就是等于野生放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