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独生子女离开父母去了其他城市发展,算不算不孝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不是不孝。
目前交通非常发达,远离老家,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的青年男女比比皆是。
这些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好,
更有发展空间才远离家乡的,其实这也是大势所趋,
如果说这就叫不孝,那诺大个中国,得出现多少不肖子孙呐,数以千万计啊。
如你这样,45分钟车程,也不算远那,我在同城,每天上班还得1个小时以上那
而你简直就跟没出城一样,来去方便,
每天上下班都可以回家,这有什么问题啊,沟通一下,是可以圆满解决的。
② 如何让独生子女拥有健全的人格
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论大学生人格发展失衡与和谐人格培养
这世界一度是你的,也永远是你的——泰戈尔
【摘要】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我们拥有年轻的身体和灿烂纯真的心灵,但依然有人在这美妙的年华堕落,甚至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本文借此讨论他们何以走向绝路,他们的心灵和人格中到底有什么缺陷,我们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走向各自美好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引言,人格理论,人格失衡,人格培养
【正文】
(一)
也许我们都太忙,所以都很少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此刻所走的路,它通向何方,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又该如何到达。
我们所梦想的路,或许会穿越广阔的平原,或许会越过雄峻的高山,或许会渡过潺潺的河流。可是平坦的大道上可能会有泥泞的陷阱,娇美的花儿上可能藏有利刺,平静的水面下可能藏着汹涌的漩涡。而我们不可逃避的,就是年轻的生命背后心灵的幽暗角落和校园里那些灰色的忧伤。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时,一名北大中文系大女生自北大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这女生写过一封信,纸的左边是活下去的理由,另一边是死的理由,在左边她几乎没写多少,而右边她却写了很多。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当天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孩自学生公寓4层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间,同寝室同学曾经竭力拉她,但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绝路,我们不会多想,最多只是震惊一下,或许明天就会忘掉。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极端,可是我们中很多人都曾长时间陷入郁闷或者迷惘的迷雾中。无聊吗?空虚吗?郁闷吗?或者,是孤独?还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始终像远方迷蒙的灯塔,遥不可及?
我们当然不想自己的大学就在迷惘中度过,所以就到了该想想“我们到底为什么上大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毫无疑问,为了学习。可是为什么我们仍然感到空虚和郁闷呢,大学难道真的只为了学习吗?如果内心如同一片沙漠,即使学得再多再好,又如何实现你所学的知识的价值,如何融入社会,又如何获得朋友和爱情,如何体会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如果不用纯净的心灵看待世界,即使拥有一切,又如何体会得到其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世界只是一片虚无的灰色。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仅用成绩来决定,那这世界岂不是太偏狭?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泰戈尔说过:“态度决定命运。”我想大学培养的不应是只会学习的偏才,而应是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大学里应当有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健全的心灵和人格的培养。
(二)
说到人格,大家对它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下面就简要地介绍一下人格理论:
一、 什么是人格: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3、统合性: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4、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就是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三、 人格的结构: 1、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2、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3、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四)
但是需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不足:1、自卑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2、害羞 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
3、怯懦 怯懦主要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而败。
4、懒惰: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并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5、狭隘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即日常说的“气量小”。
6、拖拉 拖拉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时完成,拖拉一方面耽误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并没有使人因此而轻松些,相反往往会导致心理压力,引起焦虑,总觉得有事情没完成,干别的事也难以安心,还会贻误时机。
7、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打不起精神,体验不到快乐。抑郁在低年级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所谓的周末综合症在很大程度上即抑郁。
8、焦虑 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大学生焦虑主要集中在考试和人际关系往技能差(或自认为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
9、虚荣 虚荣心强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虽然自惭形秽,却又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总有一种防御心理,不允许有稍微侵犯,且常会千方百计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往往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无暇来丰富、壮大真实的自我。
10、自我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过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为核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老虎屁股模不得”。这种人往往见好就上,见困难就让,有错误就推,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因而他们常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
孔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说人格发展的不足只是小毛病的话,那小毛病不改就成大毛病,就发展成大学生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严重者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③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两级分化
④ 如果你是独生子女,大学毕业了,你愿意留在父母所在的城市,还是为了梦想去外地发展
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因为99.9%的人是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只能在梦中想想而已。所以不要奢想你会成为那0.1%,脚踏实地点吧。
⑤ 2013年出生当时有办独生子女但是有没有发展想问一下那个时候有没有一本独生子
办理独生子女证的,都会发一本独生子女证,这是一个小本本。以后,如果要享受独生子女待遇,都要有这个证的。如果没有,可以去当地卫生委查询。
⑥ 独生子女是入口发展状况新特点吗
大陆是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有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⑦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城市独生子女人数的比例迅速增长,农村多子女的情况正逐步向独生子女
(1)①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②人版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权 (2)①国家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②弘扬孝敬老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老有所养、老有所爱的社会氛围。③减年子女对父母要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④老年人要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减轻国家、社会和子女的负担。⑤参加养老保险、养老储蓄。 |
⑧ 独生子女产生的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从内鼓励生育、到节制生容育与反复、再到限制生育的曲折发展过程。其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是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1953年)。
⑨ 独生子女的优越心理有哪些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80年代起组成的新家庭,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特别是妇女的重视。母亲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对独生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提高独生子女的教育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母亲要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条件,为独生子女创造条件,促进健康成长。
儿童身体素质条件好
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年轻力壮时降临人间的。母亲在怀孕时得到现代医学的检查与保护,获得充分的营养。因此,近几年来生下的独生子女的身体大都比较健壮,生长发育良好。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为他们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为他们智力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儿童后天身心发展的物质条件好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好。因此,独生子女能在穿着、营养、保健、玩具、书籍等方面获得较充分的满足。较优越的生活、营养、保健与教育等条件都有助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身体各部分的正常发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
儿童发展的良好家庭心理气氛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能够得到父母充分的爱抚,心理上得到爱的满足感,为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是否得到父母充分的爱抚(当然不是溺爱)对儿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得到父母特别是母亲充分爱抚的儿童,智力发展比较快,性情比较活泼、开朗。得不到母亲充分爱抚的儿童,智力发展不如得到母亲充分爱抚的儿童,性情往往孤僻、胆怯。
儿童发展的良好教育条件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父母会把更多业余时间与精力集中用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如果教育得法,既会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也会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与性格。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认为,独生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智力发展水平要高,这主要是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