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死了父亲要守孝几年呢
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这些习俗,都是用来劝人恭敬父母,身教子孙,引导父慈子孝,使人伦有序,社会和谐,承载的是传统美德。虽然今天已是百无禁忌,而这些习俗依然在人们心中庄重地保留着,三年守孝的仪式虽然难以做到,而世人心中皆有三年之约。
2. 古代母亲死了守孝多长时间是三年么还是每个时期不一样的变化
精确的说是二十七个月,跨越三年,所以称三年之孝,依据是“人生三年,然后专免于父母之怀”
父母之丧属一直没变,每个时期都一样,如果说有不一样的地方是还没普及的时候
三年之丧出自商,周灭商后也接受了这个制度,但是春秋间还有大批诸侯不当回事,也没有什么人出来指责,说明那时还没有成为普遍风气。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
另外,个人变化就是皇帝了,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只要服丧二十七天,方便接受权力稳定政权。这就是所谓的“以日易月”,出自汉文帝的遗诏,后世帝王因循不改
3. 古代母亲死了守孝多长时间每个时期有变化吗
精确的来说是二十七个月,跨源越三年,所以称三年之孝,依据是“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父母之丧一直没变,每个时期都一样,如果说有不一样的地方是还没普及的时候
三年之丧出自商,周灭商后也接受了这个制度,但是春秋间还有大批诸侯不当回事,也没有什么人出来指责,说明那时还没有成为普遍风气。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
另外,个人变化就是皇帝了,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只要服丧二十七天,方便接受权力稳定政权。这就是所谓的“以日易月”,出自汉文帝的遗诏,后世帝王因循不改
4. 在古代,自己的父母去世为何要守丧三年
因为替自己的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要回报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幸的离世了,这一点哀悼的时间,子女必须得抽出时间来。
父母对自己有很大的养育之恩,孔子曾经说过,之所以要守丧三年,是因为必须要报答父母。孩子从刚落地到可以离开自己的父母,这个时间大约是三年,虽然说在三年之后孩子有可能还是依靠着自己的父母,但是在这三年以后,孩子就不会再受父母的庇护了,这三年便是替父母守孝的那三年。
守丧三年就是古代的一些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出现,甚至在一些地方里还遵守着这种习俗,他们认为一定要为自己的父母善始善终。不过有的人也没有遵从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一个耽误时间的行为,如果谁对自己的父母特别尊敬的话,并不会从这些外表上就可以断定,守孝是要放在心里的。
5. 父母去世之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
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是中国古代的风俗传统。
一,守孝三年的来历;
说法一: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
说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2,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3,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4,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6. 古代父母去世子嗣要守丧三年,这一习俗兴起于什么时候
守丧三年,这个习俗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春秋末期。这个习俗实际上是在很早就有的,当时并没有形成一种习惯。
1、春秋习俗
春秋战国初期虽然还没有守丧的说法,但是当时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确实会通过饮食、哭泣、语言或者是衣服的方式来祭奠死者。所以说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丁优的习惯。但是守丧三年这个约定俗成的做法的出现,还是源于儒家的兴起。
综上所述,守孝三年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末期,是儒家学者为了能够宣扬儒家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型定义。
7. 古代父母死后如何守孝有哪些风俗
在古代,当父母仙逝以后,子女有守孝的传统。古代中原文化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迅速通知有关亲属和乡里邻居。唐宋以后,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乡邻报丧致哀。 奔丧,古代汉族认为,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应首先以哭来回报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问毕又哭,哭毕即应上路奔丧。奔丧路上,应该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始止,不避昼夜。临到家乡时,应"望乡而哭",若是奔国君丧,则"望都而哭"。因病残、临产、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丧的子女,则应寄物以吊。 追悼仪式 入葬死者之前举行。古代汉族的追悼仪式,多由族长、巫师、道士等主持,一般都要介绍死者一生的功绩,希望死者灵魂能保佑子孙后代发达兴旺。 二次捡骨葬 我国南方、东北和沿海地区古今都很流行的一种葬俗,大致有三类:先土葬后捡骨;火葬后再捡骨;同葬后再捡骨。 崖葬 包括悬棺葬、崖墓、崖洞(穴)葬等,涉及到汉族和南方许多民族。如悬棺葬的主要特征是葬在崖上,利用天然洞、绝壁上的天然平台;或在崖上开凿横龛直洞;或在峭壁上凿孔钉桩以放置棺木。 火葬 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之一。 居丧守孝 古代汉族在埋葬死亡亲属后,还有居丧守孝之俗。居丧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行房事;上层贵族出入不能走正门,上下不能走中阶;孝子应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在棚内要求做到"言而不语"、"对而不答"、"不与人座";前三日不饮食,前七天内只能吃粥,七天后才能吃蔬菜水果,过"二七"14天后才能吃肉。一般认为,居丧三年之内都不宜饮酒。三年期满,要举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后方能起灵除孝。 扫墓 有的也称"挂青"、"上坟"、"挂纸"。实际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遗存。汉族、仫佬族、侗族、瑶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 现在汉族还普遍保留着此俗。扫墓时,较富有的人家,往往抬着一席丰盛的酒菜到墓地,恭敬地陈列在祖墓前,一面焚化纸锭,一面叩头行礼,然后或在墓地吃掉酒菜,或抬回家再吃;稍次的人家,则只端一两碗酒菜到墓地,也焚化纸锭;再次的人家,则只焚化纸锭,或掘几杯泥土,捧堆在坟顶上,再随便折几支嫩绿新枝,插在坟上。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在戏剧里可以看到,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而起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其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8. 古代人守孝有什么规矩,守孝要守几年时间
百善孝为先,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一直被沿用到今天,不过有些人就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守孝三年这个规定呢,人死了入土为安,就算心中难过守孝一年,两年不好吗?为什么非得是三年呢?
在古代连君主也要守丧三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君主登位前若要结婚,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可以看到在很多的年代都有这样的事,如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君一死,新君没有就位以前,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我们古代对于孝道的精神。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父母死了,不但是你自己自主的悲痛,朝廷人伦都要在要求你悲痛,这也是古礼。
9. 父母亡故, 古代为什么要守孝三年
本文来自:网络知道日报
百善以孝为先,孝为八德之首,可知孝是为“人”必要之德行。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人品的重要标准。而最能体现这一点,就是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至于为什么要守三年,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晚清时期传统丧礼
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一些先辈也说过,在他们的年代(即是约70年前),中国土地中,仍有许多朋友还会守孝,手臂上都戴一块白布或黑布。到今时今日,三年可变三天。
1930年代传统丧礼
有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官者不管做到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就是不对,监察御史马上会弹劾,严重者可能永不录用。不过,也有例外的是,在前线作战的武将,一旦父母死了,先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就可以选择下诏书,以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就可以不用还乡。在古代电视电影可见,有守孝武将上阵时穿半边白袍,就代表着皇帝特殊慰留,代表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则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
王裒闻雷泣墓图
不过,即使被皇帝予以“特事特办”,事实上是“不守孝”,也有可能遭社会骂名,据载,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官制应守孝三年,而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提出夺情,一时间遭到多方面的剧烈攻击,指张居正不守孝。即使杖罚领头反对的官员,强力压制反对意见,事态平息后,张居正也处于与大多数官员为敌的境地,被形容为“贪权不孝”。
这种古代政治制度的好处,就是一个人从政久了,回乡能够思过,不准宴客,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可以深入民间。“守丧三年”这个制度,其实连皇帝也要。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宋、明、清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
1910年,一名孝子守母墓
为什么要守三年之丧?孔子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尤其古时是没有牛奶的时代,要三年才能单独走路,离开父母怀抱,后来二十年的养育且不去管,这三年最要紧,就算是朋友,两个老朋友这样照顾了你三年,后来他们死了,这三年的感情,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