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张三丰到底活了几岁啊
张三丰(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中国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张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据历史学家的综合考证,最短的一说活了212岁
另一说话了四百多岁,又有一说活了七百多岁,还有一说张三丰至今仍在世,已是长生不老之身,与天地同寿
武当山就是张三丰开创的道教圣地,张三丰从宋朝时期就出生,到金朝,元朝,明朝始终都经常受到皇帝的诏见,朱元璋也曾多次诏见过张三丰,这是有正史记载的
野史清朝雍正皇帝也诏见过张三丰,其寿命应不下于七百岁,但似乎有点神话化了
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张三丰活了212岁,但是一些正史上的记载却能显示出张三丰至少有四五百岁,野史则可追溯至上千岁
明清两朝文献记载张三丰的生年,的确少得可怜,对于生年问题,只有从张三丰着的《云水集》诗中寻找端倪。《云水集》明清两朝目录家又未著录,现今看到的《云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锡龄编纂的《张三丰全集》本和嘉庆、道光间李涵虚的重编本,原本难以觅见,故此作一番考证。
首先看记载《云水集》来源,陆西星云:“张三丰,……子道意、孙鸣鸾、鸣鹤。鸾入明初,迁淮阳。六世孙花谷道人(即鸾嫡孙)与余为方外友,其家有林园之胜,老仙尝至其家,叩以当年轶事,则书云游诗若干首,宝诰数章,丹诀一函,命藏之。花谷每为余言,不胜使人遐想也。”
如果张三丰把己着授于花谷道人,则与史实相违背;张三丰早已飞升,怎能又至其家?陆西星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陆与花谷道人为友,年龄恐不相上下,这样,花谷道人最早也不生于成化、弘治时代,怎么也遇不到先祖张三丰;如果张三丰授给其孙或重孙,还符合当时情形。明初张三丰,确实住过淮南王景云的家中,顺便探望其晚辈,也属可能之事。
汪锡龄有《云水集序》云:“三丰先生元明间所作者也,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 出梓行,颁示国师等等。锡龄于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于扬州书肆,宝而藏之,即花费了相当的时间,阅读了残存《永乐大典》,寻找张三丰的诗,结果无有发现,也许是残卷关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说:《永乐大典》现“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点。”不能拿现在残卷来说过去《大典》,无张三丰的诗。那是不正确的,也是武断的。《云水集》不管是家传,还是来自《大典》,但有一点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书是也。
关于张三丰生年问题,还是由《云水集》寻求答案,最关键的是《悠悠歌》,北岳作,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岁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1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从诗情况反映,还未能遇人传至诀,惆怅消磨岁月哀叹。集中还有《上曲》与《恒岳》二诗,有“西望常山只白云”和“结庐仙岭上”。张三丰所谓的北岳恒山,是河北的曲阳县,非山西浑源州之北岳恒山,浑源州之北岳,乃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曲阳恒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岁,逆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丁未岁。此时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云水集》中另有一首诗,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两个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诗喻元终明始意,盖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张诗作于元末,有一最好旁证,是宝鸡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之碑,此碑中有张用浣跋诗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见前)。此碑为天顺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诗有“一自飞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说明《云水集》中有些诗完全可以信赖的。因此,我认为张三丰,至正末游魂,较为可*,也符合史实。
至于文献上记载游魂之事,除元末说外,多数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说。主元末者,为杨仪撰《高坡异纂》,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以及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
洪武说,为杨溥的《禅玄显教编》,其次为《大明一统志》、《献征录》中的《张三丰真人传》,还有宝鸡金台观范宗镇所立之碑,《稗史汇编》,以及《明史》等等文献,可谓洋洋大观,究其实都不过沿袭杨溥之说而已。
有些文献,认为张三丰为金时人,较著名者,为陆深的《玉堂漫笔》,还有何乔远的《名山藏》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金王朝灭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为天兴三年,南宋为理宗端平元年。此时张三丰还未诞生,此说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云水集》部分诗,还是真实的史诗,完全可*的。如《遥挽刘仲晦相公》:“时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记矣脱风尘。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整流器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与《答刘相公书》,以及《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的诗。
张三丰写的诗与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刘秉忠传》:“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忠于书无所不读。……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方计。……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事。……十一年(1274)扈从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出内府钱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刘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录,王磐撰《刘太保神道碑铭》内中有云:“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表,还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乡之原。”
刘秉忠逝世这年,完全与张三丰的诗符合,不过张三丰的诗是指埋葬时间,而非逝月罢了。刘秉忠生于元太祖十一年(1216)岁次丙子。张三丰写挽诗时正在任上,其余二首也在任县令时所咏。惟有《廉平章以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而咏此》,从诗的内容来看,此时张三丰小于刘秉忠三十一岁,而写挽诗时,张三丰为二十八岁。刘秉忠是邢台人,中为缁衣,后改其服。
《云水集》有《呈廉阁老》诗云:“真人不露真,玄门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纷然。尧舜享高寿,无为静也吉。几曾饵金石,而乃得遐年。我爱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书攻异教,肝同铁石坚。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师避谷,志和隐钓船,素与天子近,不谈汞和铅。功成身勇退,英雄则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云边。凡为大臣者,孔戒心当先。我爱廉夫子,正气与阵贤。时人有廉孟之目。”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亲,头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爱才,我非贪禄。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宪传》,“廉希宪,字善甫,布鲁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为皇帝,希宪年十九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请炼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为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图地形上子朝,请命重臣开大府镇之,帝急召希宪还,使行省荆南。……希宪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湿热,如希宪病何!即召希宪还。……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
张三丰这诗与廉希宪之史实,已完全吻合,《呈廉阁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时廉希宪诏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时。不久又奉旨到辽东,任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后又召还,有江陵这行,时间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间。廉希宪南行经过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县)。故有张三丰送行之诗。从诗中反映此时张三丰正在任安喜县令,所以有“我非贪禄”之句。中山府,北宋为中山府博陵郡。元为真定路中山府,领县三:附部为安喜县、外县为新乐县、无极县。张三丰为博陵县令,实际就是安喜县县太爷。张三丰称廉孟子,方士炼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宪之传,而且廉希宪幼时“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职时,经过中山,寻访故地与友人,也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也说明张三丰的诗是真实的记载,信得过的史料。
廉希宪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么廉希宪长于张三丰十六个春秋。张三丰在什么时间辞去县令呢?还是由他诗文来证实。《上天梯》云:“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非角儿,掉头离火宅。”还有《三十二岁北游》诗,故有“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之咏。三十二岁为至元十五年,此时廉希宪居大都,张三丰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总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轻,又是夜里由家中出走,为了生死路,到处任遨游,开始求师访道的生活。
还有一事与生卒年关系不大,但是在张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为明代文人对此很重视,不可忽略,就是张三丰跋《蓬莱仙奕图》,这也是研究张三丰有价值的史料,此图赠给淇国公丘福时间是永乐二年(1404),也有记载是永乐十年,须要澄清这个历史事实。
最先记载此事是《禅玄显教编?冷谦传》,有云:“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武陵人也。元中统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博学精于易,尤深百家方术,靡不洞习。至元间秉忠为相,谦乃弃释从学,游云川交赵孟俯,尝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绘称。……国初仕于朝,为太常博士。逆旅人贫,谦数给之。一日就馆壁,画为公门状,语馆人曰:吾且与尔同入。……谦引手推门,门开挽馆人入见,是大帑屋,金宝百货充 ,谦令恣取之。……捕馆入至吐实,乃正其幸,而谦迄漏骱焉。谦尝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三丰遁老者,即所谓张刺闼也。迨永乐二年(1404),三丰题此图,以归于太师淇国丘公。其图作奇峦异沼,林木室宇,种种轩轾,屋内为仙奕。沼中荷花正艳发,群仙姝采其傍。张题及谦终事。但云:天朝维新,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盖张且讳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记》与《禅玄显教编》完全一致,不过祝在尾处有“本朝仙迹,称周颠及张为最着,奇遁之事,称谦及山西金箔张。”还郎锳的《七修读稿》,查继佐的《罪惟录》,皆作永乐二年,《稗史汇编》作永乐三年。而郎锳对此图,提出怀疑,但是立论根据不足,难以推翻《野记》之说。
《双槐岁钞》和王鳌着《震泽长语》,皆云:此图为丘福所有,为永乐十年,《张三丰全集》也同此说。
问题是张三丰把《仙奕图》赠送丘福,是永乐二年?还是永乐十年?看看《明大宗实录》:“永东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八月甲寅,是日总兵官淇国公丘福。……战败,死年七十六。”丘福死后,追削爵迁家属于岭南。记载此事,有薛应旗《宪章录》,叶向高撰《夷考》,朱国桢撰 《皇明史概》,谈迁撰《国榷》。在永乐二年丘福是靖难功臣中的显赫人物。张三丰题跋《仙奕图》和赠给的时间,为永乐二年,甚是吻合当时实际情况。如果是永乐十年,那时丘福已经死去两年多了,难道说送给远戍家属不成?这是不可能的事。说明永乐十年,根本不能够成立,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永乐二年才是正确的。
或有人问:永乐皇帝遣使访张三丰,丘福与张三丰来往,为何不面奏永乐皇帝?丘福那不成为欺君之罪,实际大大不然。永乐即位之后,大封靖难功臣,另一方面诛戮建文旧臣,这一时期皇位并不十分牢固,所以无暇顾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权巩固后,才于永乐七年(1409)十二月,遣户科给事中胡潆访张三丰,以后连年遣使。这段历史时间弄清楚了,《仙奕图》题跋的年代,也跟着迎刃而解。此《蓬莱仙奕图》,乃是后至元六年五月五日,冷谦为张三丰而绘的。
张三丰卒年问题,也是老大难的事。不过文献中大体上还有些零星记载,都穆云:“正统间犹在。”(见前)杨仪云:“天顺末,或隐或现。”《大邑县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翘撰有《鹤鸣观记》云:“或居此而获黄白飞升,张三丰先生在此化去。”宝鸡金台观碑,范宗镇云:“天顺中,仙乐下迎异香七日,遂冲举。”(抄录之碑)郎锳云:“天顺三年(1459),又来谒帝,寻见其像,须鬓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者。”顺治间《祥符县志》云:“天顺二年羽化于成都鹤鸣山,诏封通微显化真人。”雍正七年(1729)《河南通志》与县志同。而《盛京通志》云:“既而羽化于甘州张指挥园中,后屡峥他处。”嘉庆间《郴州总志》云:“张三丰曾结庐于此仙升,指书石为乡人别。”还有陆深云:“天顺末或隐或现。”何乔远与王圻也持此说。《郴州总志》正统中,张三丰结茅桂东了髻山。
从上可见,冲举于天顺时期,觉为可信。至于“后屡见他处”,实属不可信赖。如此下限到天顺八年(1464),逆推到贵由二年(1247),那么张三丰就活了二百一十八岁,实在不可思议,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寿,只有由养生家和医学家来解答了。我们不过是根据文献立论,庄子云:“存而不论。”
另外不家佚名《张三丰仙师外传》一说,也附带一提。《外传》有云:《方壶胜会图》,“三丰绍兴辛卯八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绍兴无辛卯,考宋干道七年(1171)为辛卯,此时是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外传》为说部之书,难以为信史,故不考证。方壶即方从义,是龙虎山道士,元代绘画家。元、明两代有些文集提到此人的画。奉旨寻访张三丰的吴伯理,乃是方壶的弟子也。
关于张三丰卒年问题,还是以朱祁镇 的《御刚张三丰铜碑》之诰命为依据,因为诰命是为活人而写,说明张三丰那时还混迹人间。以诰命年代和文献相结合,我们认为张三丰卒于天顺末年,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② 顺治皇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传位给了老四玄烨呢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顺治帝福临已经感染天花五天,病势危急,即将不治。因其之前并没有确立皇储人选,所以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顺治帝不得不开始考虑皇位传承的问题了。
孝庄太后的意思是让顺治帝从在世的诸皇子中选择一位,令其继承大统。而顺治帝起初考虑到自己就是六岁继位,之后长期受制于皇叔摄政王多尔衮,几乎坐实了傀儡的名份。如果不是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出猎坠马而亡,搞不好就要把江山拱手交给这个十四叔。诸皇子们都年幼无知,如果将皇位传给儿子,当年自己被权臣逼迫的场景极有可能重演,情况严重的话,社稷也将因此不稳,甚至有倾覆的可能。
③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里的综合题是什么
综合题是客观选择题。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所有考试试题都是客观选择题,考试科目为两科,分别是“期货基础知识”与“期货法律法规”。
每一科都可分为四类:
1、单项选择题: 60 道,每道 0.5 分,共 30 分;
2、多项选择题: 60 道,每道 0.5 分,共 30 分;
3、判断是非题: 20 道,每道 0.5 分,共10分;
4、综合题: 15道, 每道2分,共30分
(3)1660周岁扩展阅读:
一、报考条件
1 、年满 18 周岁;
2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 、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4 、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组织实施
1 、报名方式: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根据考试公告公布的报名时间考生可登陆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报名。
2 、报考费用:报名费单科 70 元。
3 、考试地点选择:目前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每年均会安排在全国 35 个城市或几大城市举行,具体开考次数及考试地点安排以考试公告为准。考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就近选择考试地点。
4 、考试方式:考试采取闭卷、计算机考试方式进行。
5 、考试承办:目前考务工作由 ATA 公司具体承办。
三、申请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高中(含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4、最近三年无违法犯罪记录;
5、已参加全国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两门成绩均合格且成绩在有效期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期货从业资格考试
④ 中国人寿国寿福费率表
国寿福保10万
男性 女性
0周岁: 1340元 1240元
1周岁: 1370元 1260元
2周岁: 1410元 1300元
3周岁: 1440元 1320元
4周岁: 1480元 1360元
5周岁: 1520元 1390元
6周岁: 1560元 1430元
7周岁: 1610元 1480元
8周岁: 1660元 1520元
9周岁: 1700元 1560元
10周岁:1750元 1600元
11周岁:1800元 1640元
12周岁:1860元 1710元
13周岁:1920元 1750元
14周岁:1980元 1800元
15周岁:2040元 1840元
16周岁:2110元 1910元
17周岁:2180元 1960元
18周岁:2230元 2020元
19周岁:2300元 2080元
20周岁:2370元 2150元
21周岁:2440元 2200元
22周岁:2500元 2260元
23周岁:2570元 2330元
24周岁:2660元 2400元
25周岁:2730元 2460元
26周岁:2800元 2530元
27周岁:2900元 2600元
28周岁:2980元 2670元
29周岁:3060元 2750元
30周岁:3160元 2840元
31周岁:3260元 2920元
32周岁:3350元 3000元
33周岁:3470元 3080元
34周岁:3580元 3180元
35周岁:3690元 3280元
36周岁:3810元 3370元
37周岁:3940元 3480元
38周岁:4060元 3570元
39周岁:4200元 3690元
40周岁:4340元 3790元
41周岁:4490元 3910元
42周岁:4640元 4040元
43周岁:4810元 4150元
44周岁:4970元 4280元
45周岁:5140元 4400元
⑤ 一岁多的小宝宝坐高铁要不要买票
一岁多的小宝宝坐高铁是不需要买票的,身高不足1米2的儿童在乘坐高铁是不需要买票的。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十九条承运人一般不接受儿童单独旅行(乘火车通学的学生和承运人同意在旅途中监护的除外)。随同成年人旅行身高1.2-1.5米的儿童,享受半价客票、加快票和空调票(以下简称儿童票)。超过1.5米时应买全价票。每一成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超过一名时,超过的人数应买儿童票。
儿童票的座别应与成人车票相同,其到站不得远于成人车票的到站。免费乘车的儿童单独使用卧铺时,应购买全价卧铺票,有空调时还应购买半价空调票。
(5)1660周岁扩展阅读: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十四条车票应在承运人或销售代理人的售票处购买。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承运人或销售代理人应按购票人的要求发售车票。承运人可以开办往返票、联程票(指在购票地能够买到换乘地或返回地带有席位、铺位号的车票)、定期、不定期、储值、定额等多种售票业务,以便于购票人购票和使用。
第十五条发售软座客票时最远至本次列车终点站。旅客在乘车区间中,要求一段乘坐硬座车,一段乘坐软座车时,全程发售硬座客票。乘坐软座时,另收软座区间的软、硬座票价差额。动车组列车车票最远只发售至本次列车终点站。
⑥ 《康熙王朝》里有四阿哥胤禛没有的话求图……
没有
这电视太不尊重了
我很无语
陈道明的《康熙王朝》很不尊重历史
这个电视我很喜欢看
但是这个电视很不尊重历史
我就来说《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错误,虽然我很喜欢这个电视剧
《康熙王朝》里孝庄自称自己为孝庄,我觉得太可笑,孝庄是她死了过后,她的后代个她上的尊号。
惠妃和慧妃的区别
惠妃: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慧妃,博尔锦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容妃和荣妃的区别:
康熙没有容妃,只有荣妃,电视剧里康熙还追封容妃为皇后,简直太可笑了
康熙皇帝有4个皇后没,分别是: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1654——1674)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康熙十三年生皇六子(即废太子)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谥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1678),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号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亲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康熙去世后,德妃被尊为皇太后,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岁。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苏麻喇姑,电视剧里苏麻喇姑和康熙岁数差不多大,康熙还想娶她,而历史上的苏麻喇姑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苏麻喇姑的生平是:
历史上,苏麻喇姑确有其人。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部一个牧民之家。确切的生年不知,但从她作为孝庄的陪嫁侍女来推算,苏麻喇姑应该比康熙大40岁左右,应是玄烨的祖母辈。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册封五宫后妃,孝庄被封为西永福宫庄妃。也就在这一年,苏麻喇姑作为大清的"女秀才",受命制定满族衣冠服饰。这说明她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对满、蒙、汉服饰有精深造诣。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后来的塞外经历,使苏麻喇姑练就了不凡的马上功夫。她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办理各种事情,是孝庄身边最得力的侍女。
康熙在宫外避痘的几年间,苏麻喇姑确实担当了教育玄烨的重任。《啸亭杂录·苏麻喇姑》中记载,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从现存的朱批档案中可见,玄烨的满文写得相当好,而康熙的这一成就,正是苏麻喇姑手把手教育的结果。
康熙即位时虚龄只有8岁,但从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年龄上看,无疑是早熟的。也许正因如此,康熙才在祖母孝庄的旨意下,于康熙四年七月娶四辅臣之首的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时康熙只有11岁。再看此时的苏麻喇姑,至少应在50岁左右,与康熙不可能有其他暧昧关系。而她爱慕汉人伍次友等等,更属子虚乌有。
苏麻喇姑平生有些"怪癣",《啸亭杂录》说她一年中从不洗一次澡,只有除夕那一天,用极少的水对身体进行擦洗,然后将"秽水自饮",据说这是"为忏悔"。至于"忏悔"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葬以嫔礼"安葬在孝庄的昭西陵侧。
这些关于康熙的电视剧最让我气愤的是,康熙不喜欢他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其实康熙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电视剧里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了一个孩子就死了,这也是错的。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承佑,此子四岁夭折,第二个才是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
还有一个错误是,是每部关于清朝电视剧都会犯的错误,在这些电视剧里,皇帝的女儿是格格,是简直是低级错误,我来说公主和格格的区别
清朝贵族女子等级
第一级 固伦公主 皇后所生之女 固伦满语为天下
第二级 和硕公主 皇妃所生之女 和硕满语为地方
第三级 和硕格格 亲王之女 汉语为郡主
第四级 多罗格格 郡王及世子之女 汉语为县主
第五级 多罗格格 贝勒之女 汉语为郡君
第六级 固山格格 贝子之女 汉语为县君
第七级 格格 公之女 汉语为乡君
第八级 统称为宗室女
“格格”一词,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
的称谓。
关于清代,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亲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固山格格。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最尊贵的公主,称为固伦和硕公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
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代的王都是满蒙贵族,异姓汉族王只有开国时四个,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孔有德早死,她的女儿孔四贞是清代唯一的汉公主,封和硕公主,(此后清代再无汉人公主)其余三个,就是康熙朝的三藩,下场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
电视剧中容妃的女儿蓝齐儿的地位是这样变化的:开始连格格都不是,后来封她为蓝齐儿格格,等到她下嫁给葛尔丹的时候才册封她和硕公主,这太可笑了,她的妈妈既然是妃子,那她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应该是和硕公主。
康熙皇帝爱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证据:
★楔子
政治婚姻又怎样?强拉硬扯还能怎样?就算他们先结婚再恋爱,就算雍正大肆篡改史书,就算有的不厚道的粉丝再大放厥词,就算有些电视剧里为了商业利益而胡编烂造,也依旧无法抹杀他们最纯真、最美丽的爱情!他们照样能——只羡鸳鸯不羡仙!我敢说康熙最爱的女人就是她,我有充分的理由:
★简介
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康熙帝大婚,此时他年仅11周岁,迎娶了比他年长3个月的一等公索尼的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拉之女赫舍里氏。同日册立为皇后,入主坤宁宫,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满族皇后。可是,他们不同于先帝顺治同他的皇后那么薄情寡义,小夫妻二人的婚后感情很好,尽管有鳌拜因其女落选的不服气,从中作祟。但这也无法撼动二人之间的真情挚义。皇后先后育有二子:长子承祜(康熙八年腊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1669-1672),次子保成(即胤礽,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腊月十四,1674-1724)。康熙十三年,皇后因难产谢世,享年22岁。
★皇后生忌日
生日: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 忌日: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
★皇后去世后康熙的反应:
1、为皇后上谥号为“仁孝皇后”(此为有清一代独一无二)
2、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将皇后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西
3、从五月初五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
4、五月二十七,康熙亲自把皇后送到了巩华城
5、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6、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去巩华城7次
7、康熙十六年除夕,仍去陪伴嫡妻(此时已立钮祜禄氏为后)
8、康熙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9、朝鲜使臣向其国王报告说:“清皇不恤国事……”
10、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立不满2岁的皇后遗孤胤礽为皇太子
11、嫡后去世齐册宝为两位亲王,而佟佳氏去世齐册宝的却降了级为一亲王一郡王
12、康熙亲制仁孝皇后册文,最为朴实无华;而其他二后的册谥文仅去叫大臣制,辞藻满篇的阿谀奉承无半点实在处,而康熙却点头称好(可以用“敷衍搪塞”来形容了)
13、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康熙哭骂太子“生而克母”,并于当晚梦到已去世34年的皇后
★关于这独一无二的谥号
赫舍里皇后初谥“仁孝”,至于“孝诚仁”是雍正给改的,暂不提这个。就说“仁孝”这个在清朝皇后中独一无二的谥号:清朝其他皇后的谥号都以“孝”字开头,且在康熙之前已册了四位皇后谥,分别是: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献皇后(即顺治宠妃董鄂氏)和孝康章皇后,为何到了自己妻子,康熙却别出心裁给了这样一个谥呢?康熙自己就谥为“仁皇帝”,他的功绩不仅被他的后代所称颂,也被所有崇拜他的人所称颂,他被誉为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有这么一个“仁”的谥号可谓至高无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义”吗,康熙能给原配一个这样的谥号,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谥号详解
仁: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立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对于皇后的两个孩子,康熙自然视他们为掌上明珠:
对承祜(由于承祜幼殇,所以关于他的正面记载很少):
清史专家杨珍在她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大胆里推测康熙在立胤礽为太子前就有立承祜的意思;《实录》里关于承祜夭折后,载有康熙说的一句话“稚子事,朕无济于事...”(与后来的十八阿哥之死情况类似,表面这么说,内心其实很悲痛,想想康熙在失去十八阿哥之痛的感受后就能了解失去承祜后有多伤心了,更何况承祜还是嫡长子);《康熙起居注》里载承祜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夭折后,康熙正远在赤诚汤泉陪伴孝庄,没能见儿子最后一面,由此“郁闷不已”但他为不使太皇太后伤心,依然“笑语如常”,最后躲到某一角落哭着安排好好打理皇子后事。康熙也是很爱承祜的,只是因为夭折而无人关注。可惜他无福消受,他的来生之福全被弟弟胤礽占尽了。
对胤礽:
康熙对皇太子胤礽的宠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已经介入了十分荒谬的程度。皇太子要什么有什么,康熙只要是能满足儿子的,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摘下来送给他。康熙处处娇纵胤礽,简直是姑息养奸。对他悉心呵护、亲自培养。胤礽沾染了不少坏习惯,康熙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是怨周围的人带坏儿子。由此把好好的一个太子送上了绝路:太子变坏了,坏得不恶不做了。胤礽喜怒无常,时常与父亲顶嘴,但康熙却一点都不生气,除非是忍无可忍了,且胤礽吃穿用的都与康熙无异,连康熙都官他叫“二皇帝”……其实康熙对皇太子的溺爱远不止这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册封妃嫔
而且从康熙四年赫舍里氏入宫至十三年皇后去世,康熙虽然女人不少,但有封号的仅仅为皇后一人而已(也不排除清初后宫典制不完备的因素)。这其中有生育过真正皇长子的马佳氏、和赫舍里氏共同入宫的钮祜禄氏、还有大阿哥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可能还有皇帝表妹佟佳氏等等,这些最有资格取得封号的女子却奈何无任何名分。有一特例,康熙九年,蒙古的博尔锦吉特氏去世,被追为慧妃,这是后话。十三年皇后去世,康熙坚持为皇后守孝三年。直至十六年时,才开始第一次册立其他女子。到这时,康熙已经有皇太子及大、三皇子和二、三公主及收养的大公主等儿女了。八月二十二这日,他册立了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顺便一次封了好几位,有:佟佳氏—贵妃,郭络罗氏—宜嫔,马佳氏—荣嫔,叶赫那拉氏—惠嫔,赫舍里氏—僖嫔,董氏—端嫔,李氏—安嫔,章佳氏—敬嫔。
★子女出生:
根据皇子皇女的出生日期推断,承祜死后,康熙半年未临幸其余女子,此时他只有18岁,一个青春躁动期的人呀,他干什么去了?而此时的大清国还很安定;仁孝皇后去世,康熙也是半年的清心寡欲。
★后记
有了这些理由,难道还不足够证明这段爱情的真挚吗?我喜欢仁孝皇后,也喜欢康熙与她的感情。不管其他妃子的粉丝怎么踩扁皇后,我依然不会动摇我的观点。仁孝皇后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代贤后,只是由于短命而很少被人所知。若能长寿,她定会如唐朝长孙皇后那般名垂千古。
这部电视剧显然就是把康熙塑造成了一个十分脸谱化的人物。而且其中历史常识的硬伤太多,已经比戏说还恐怖了。简单列几个:
1、戏里孝庄说康熙的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女人”,而其实孝康皇后是佟佳氏
2、管董鄂妃叫“鄂贵妃”,显然是说她姓董、封鄂,野史混淆
3、顺治出家,这是在不能算什么大的疑案
4、孝诚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而非女儿,康熙死前她只称“仁孝皇后”
5、没有容妃此人,只有荣妃,所谓追封“孝慈仁皇后”是个调戏历史的大笑话,孝慈皇后是皇太极的母亲。“仁”是康熙的谥号,康熙还没死,怎么就能有谥号呢。
6、同样,孝庄自己或者就自称“我孝庄”,让稍有常识的人都听得目瞪口呆
7、孝庄去“东陵”祭祖,可东陵埋葬的第一个皇帝是孝庄的儿子顺治,祭祖得去关外
8、苏麻喇姑的问题就不说了,跟吕四娘一个性质
9、明珠自称自己姓“纳兰”,牛人,连他儿子多年后造的笔名都用上了,好比巴金他老爸在巴金出生前就说自个儿姓巴一样
10、明珠和惠妃是叔侄关系,而非兄妹
11、胤礽并非刚出生的时候就成了太子,而且最初他叫保成,不是胤礽
12、太过夸大周培公的功绩,连皇舆全图都成了他的著作
13、丑化郑经一家子就不用提了
14、噶尔丹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太抬举他了
15、喀尔喀出了个宝日龙梅公主?估计编剧压根儿不知道喀尔喀在哪儿,内部是什么设置,跟清朝什么关系
16、根本没有什么蓝齐儿格格,康熙也不至于窝囊无能到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噶尔丹
17、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18、皇帝军前带着妃子,把康熙当成齐后主还是隋炀帝了
19、为了节省人物关系,直接把雍正给省掉了,真是闻所未闻
20、九龙夺嫡稀里糊涂,两废太子乱七八糟
21、康熙死在朝堂上也真是个奇闻
22、最后竟断语“千古一帝”,估计康熙活着也不敢这么自称
.......
总之太多了,说都说不完,基本上是一部比戏说还胡说的伪正剧。而且并没能真正表现出康熙的才华和气度。只是希望不要把它当成历史
⑦ 上海个人医疗保险一年多少钱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小诺解答:
您好!
上海个人医疗保险一年多少钱?医疗保险就是针对参保者患病报销用的,不论参保者治疗疾病花了多少钱,都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报销。那么在上海个人医疗保险一年要交多少钱?其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是与参保人员的年龄有关系的,按照参保人员的不同年龄分段来确定,一般为:七十周岁以上的,筹资标准为3300/年,其中个人缴费的话是340元;六十周岁以上不满七十周岁的,筹资标准为3300/年,其中个人缴费的话是500元;十八周岁以上的不满60周岁的,筹资标准为1700/年,其中个人缴费的话是680元;如果是学生和小宝宝的话,筹资标准为750元/年,其中个人缴费是90元。
⑧ 康熙皇帝四个皇后的不幸结局:康熙有几个皇后
4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追封)。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大婚,时年11岁。康熙八年生嫡长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死,四岁未序齿。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诞育嫡次子胤礽时因难产崩逝,是年仅有21岁。皇后与康熙帝感情深厚,康熙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两岁胤礽为皇太子(清朝祖训生前不事先预立皇太子)。
康熙赐谥号为仁孝皇后。后因原谥号与圣祖谥号出现重字,于雍正元年改谥,及后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年-1678年3月18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清朝开国名将额亦都孙女,辅政大臣、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鳌拜义女,清代最后一位居住在坤宁宫的皇后,同时也是坤宁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清代首位钮祜禄氏皇后。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入宫为妃(未有赐册封号)。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立为皇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时,驾崩于坤宁宫。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初八,入葬景陵地宫。全谥曰: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1689年),佟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三任皇后,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女,世祖孝康章皇后亲侄女,因此也是康熙帝的嫡亲表姐妹,同父异母妹妹悫惠皇贵妃。康熙朝首位贵妃,首位皇贵妃。第三任皇后。清代第二位佟佳氏皇后。清代首位摄六宫事皇贵妃。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八女,闰六月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日立为皇后,时已病亟,翌日崩逝于承乾宫,十二月二十日,葬景陵。全谥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1660年4月28日-1723年6月25日),乌雅氏,康熙帝妃嫔,雍正帝生母,满洲正黄旗人,包衣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入宫,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晋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于永和宫,享年64岁,九月与康熙帝合葬景陵。全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8)1660周岁扩展阅读
孝诚仁皇后芳仪永谢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嬷嬷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
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初三日上午巳时出生。康熙皇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健康的皇子,异常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嫡次子胤礽),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
然而皇后却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尽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1岁(周岁仅20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申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
仅仅几个时辰的时间,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的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夹杂少许欣慰,这种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得清楚。
⑨ 我想咨询一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多少
60周岁以下人员年缴费额不低于基数的6%,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60周岁以上人员年缴费额不低于基数的2%,补缴15年,也可根据年龄而定,每超过1岁,减少缴费1年,75周岁以上人员补缴年限为1年。
例:甲2009年参保时不满60周岁,当年个人最低年缴费额为8300×6%=498元;2010年为9110×6%=547元。
乙09年65周岁,最低缴费额为8300×2%×10=1660元,如果2010年参保,缴费额为9110×2%×9=1640元。
以上缴费的比例和年限是最低数,缴费上限为基数的30%,鼓励参保人多缴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