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按规定夫妻双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并且办理独生子女证的才可以享受独生子女奖励金。因老人生育两个子女所以不能。
Ⅱ 年满60岁得老人每年可领多少独生子女费
你好!在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每年可领独生子女补贴120元,这个是加在每个月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钱里面的。
Ⅲ 办理独生子女证父母满60岁的补贴是多少
独生子女证作用:
(一)每月发给10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奖励费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发至其独生子女满十八周岁止;
(二)女职工除享受本条例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晚闷悉氏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奖励假7天。晚育的女职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奖励假30天,奖励假也可以由男方享受,休假期间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陆唤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不休奖励假的,按照女方一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给予蚂散奖励。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晚婚、晚育的,由雇主按照本条前款规定奖励。农村居民、城镇无业居民和个体工商户晚婚、晚育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适当奖励。)
规定的休假外,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以再增加产假三个月,但减免三年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三)独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费和十八周岁之前的医药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报销;
(四)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五)农村在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当为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办理养老保险。农村安排宅基地,对独生子女父母应当给予优先和照顾;
(六)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扶持独生子女家庭发展生产。
Ⅳ 农村户口60岁以后独生子女费问题
各个乡镇规定都不一样,你应该咨询一下民政部门,我们这是城镇还是农村户口每月都可以享受国家给的每月60元的补助。
Ⅳ 农村独生子女父母60岁领取的独生子女费有什么条件
没有任何条件,凡是领过独生子女光荣证或者是领过独生子女补贴钱的夫妻都有独生子女费我是沈阳市的每人每年领980元
Ⅵ 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政府补贴是多少
各省市政策不同,以北京市为例,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一次性奖励。根据《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凭证享受以下奖励和优待:(一)每月发给10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奖励费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发至其独生子女满十八周岁止;(二)独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费和十八周岁之前的医药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报销;(三)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四)农村在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当为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办理养老保险。农村安排宅基地,对独生子女父母应当给予优先和照顾;(五)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扶持独生子女家庭发展生产。
Ⅶ 60岁老人领取独生子女补贴
按规定必须持有独生子女证60岁父母才可以领取独生子女费,没有独生子女证的不可以申请办理享受,所以这就是60岁老人领取独生子女补贴政策。
Ⅷ 农村户口60岁以后去哪申请独生子女补贴
一般是到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按照正规程序村干部统计满60的独生子女户信息提交民政部门,民政部门直接把钱打到你的卡上,如果你们村干部还没统计你可以去问问,不行就自己到民政部门问问。
Ⅸ 农村中独生子女的父母60岁以后每月领多少独生子女费
结合自身情况咨询主管部门。
Ⅹ 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有什么补助
各省市政策不同,以北京市为例,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一次性奖励。
根据《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
第十九条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凭证享受以下奖励和优待:
(一)每月发给10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奖励费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发至其独生子女满十八周岁止;
(二)独生子女的托幼管理费和十八周岁之前的医药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报销;
(三)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农村在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当为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办理养老保险。农村安排宅基地,对独生子女父母应当给予优先和照顾;
(五)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扶持独生子女家庭发展生产。
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抓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加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保障和服务供给,着力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调结构,推动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更加优良。
一、加大独生子女家庭财政补贴保障力度。完善现有的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扶助政策,提高扶助标准,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养老支持力度。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养老服务供给。
二、以问题为导向做好政策研究。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监护责任等方面政策研究,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加强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