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司聘用的退休人員在工作時間無從事本職工作突然猝死應如何處理呢
是在工作時間 就得賠償 .. 只知道這么多 ..
⑵ 退休職工因公猝死怎麼賠償賠償多少著急。。。。。。
退休職工什麼原因還會有因公猝死啊。
退休職工不能參加工傷保險。如果確定是因工而亡,則相關部門要支付不低於工亡標準的待遇。
⑶ 退休返聘醫生卒死工作崗位算公亡嗎
當然算公亡。因為他是在工作崗位上猝死的,所以就算是因為工作而去世的。而且他被返聘也是醫院做的決定啊。
⑷ 退休人員返聘後,工作時意外死亡,用人單位應該賠償嗎
應該賠償。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已享受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
由於退休人員返聘,與用人單位再次構建了勞動關系,此時屬於用人公司所屬的員工。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退休返聘員工在工作時間突發疾病死亡屬於工傷,單位應當負起一定責任並給與補償。
(4)退休人員猝死工作崗位擴展閱讀
案例:人民網-退休人員返聘期發生意外維權措施
鄭先生是位退休教師,2014年進入廣州某培訓學校任講師。2014年5月某日,鄭先生在上課時不慎摔倒,致手臂骨折。他向學校要求補償住院期間的醫療費、住院費、誤工損失等共計5萬元,遭到學校拒絕。
在與學校幾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他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要求認定工傷,可是勞動行政部門以鄭先生超過退休年齡,不再是勞動關系主體為由,不受理該工傷認定申請。鄭先生能否獲得賠償?對此,廣東省總工會律師作出了解答。
《關於進一步發揮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作用的意見》第四條規定,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受聘工作期間,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的,應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的相關待遇標准妥善處理;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與聘用單位發生爭議的,可通過民事訴訟處理;
與聘用單位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爭議的,可通過人事或勞動爭議仲裁渠道解決。有條件的聘用單位在符合有關規定的情況下,可為聘請的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購買聘期內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本案中的鄭先生可參照這一規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到了退休年齡後再接受聘用,此時受聘者與聘用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依據聘用協議產生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在受聘過程中遭受事故傷害,聘用協議有約定的,按協議處理;沒有約定的,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處理。
因此,受聘者一定要與聘用單位簽訂詳細的聘用協議,對聘用期間的意外傷害、加班、假期等問題都要進行詳細約定,以免遇到類似情況時無約定可依,產生爭議。
⑸ 退休返聘員工在工作時間突發疾病死亡單位有什麼責任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退休返聘員工在工作時間突發疾病死亡屬於工傷,單位應當負起一定責任並給與補償。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搶救超過48小時死亡的不算工傷。
(5)退休人員猝死工作崗位擴展閱讀:
死亡員工相關補償措施:
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⑹ 在上海,法院對於退休返聘人員卒死後,用人單位的賠償有什麼規定
退休,人員。返聘!死了!伋可按!在職人員。傷亡。補助!因為雖辦了。退休。又上班了。故伋按!在職人員。傷亡。補助!
⑺ 離退休人員被聘用後發生死亡的賠償標准
在實際工作中,離退休人員接受用人單位聘用後在工作中受傷的案件日漸增多,矛盾日益突出。離退休人員被用人單位聘用後,發生傷殘(亡)事故是否納入工傷行政認定呢?這一問題,已在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內部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與法院系統之間引起了廣泛爭論。問題焦點在於所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是否與聘用單位存在勞動關系。
法院系統曾普遍認為,所聘用的離退休人員與企業存在勞動關系,屬於工傷行政確認范圍。主要理由是:1、離退休人員有勞動的權利,所提供的勞動在性質上與其他勞動者並無二致,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應受到同樣的保護。2、勞動法對勞動年齡只有下限規定,對上限並無明文規定,將離退休人員排除在勞動關系之外於法無據。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聘用的離退休人員與企業不存在勞動關系,不應納入工傷行政確認范圍,其受傷待遇應通過民事訴訟渠道解決。這一觀點主要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所主張的,經過一段時間來的討論,這一觀點已得到越的來越多的法院法官的認同。筆者認為,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退休人員已不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勞動關系不能成立
(1)社會學意義上的勞動、憲法意義上的勞動、勞動法調整范圍內的勞動、工傷保險條例中勞動保障部門行政確認中的勞動,內涵依次縮小,屬於逐級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社會學意義上的勞動外延最大,在此不予贅述。我國憲法規定的勞動,是公民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不因公民的年齡大小、是否存在用人單位、是否應獲得報酬等而有所區別。而勞動權利的實現,要受勞動能力的限制。勞動法調整范圍內的勞動既包括勞動權利、勞動能力,又包括勞動權利能力、勞動行為能力,屬於"就業"范圍,即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社會活動。而工傷保險條例明確規定屬於勞動保障部門行政認定范圍內的勞動,僅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為企業或個體工商戶提供的勞動。因此,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應是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這也是勞動者作為勞動關系的適格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
(2)法定勞動年齡的上限為法定退休年齡。法定勞動年齡是法律、法規規定的公民的就業年齡。雖然其上下限在勞動法條文里都未作明確規定,但並不能就此說不存在上下限。禁止用人單位使用16歲以下的童工,應是下限規定。法定退休年齡應是上限規定。勞動法中對勞動者何時退休、怎樣退休都未作具體規定,目前仍然執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第一條的規定,分為四種情形,退休年齡也不盡一致,因此不能簡單說法定退休年齡就是60歲、50歲。該條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也即是說到達法定退休年齡退休既是職工的權利又是義務,按照現行政策規定,即使勞動合同未到期,職工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也必須退休。正如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一樣,國家有責任為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勞動者創造就業條件、提供就業崗位、保障其勞動權利,而勞動者也有勞動的義務;職工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就履行退出工作崗位的義務,國家有責任為其提供養老金、醫療費等,讓其頤養天年,而不需再為其承擔對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勞動者應承擔的責任。因此,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定就應是法定勞動年齡的上限,這既符合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又符合我國的就業政策。
綜上,離退休人員已超過法定勞動年齡上限,不再是勞動關系的適格主體。
2、離退休人員受聘後與單位形成的關系不具備勞動關系的特點
勞動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勞動法及其配套法規政策嚴厲禁止用人單位不與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行為,而同時按照《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第十三條規定,"已享受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及《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勞辦發[1997]88號)第二條規定"關於離退休人員再次聘用問題。各地應採取適當的調控措施,優先解決適齡勞動者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對被再次聘用的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根據勞動部《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第13條的規定,其聘用協議可以明確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動保護待遇等權利、義務。離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聘用協議的約定履行義務......離退休人員聘用協議的解除不能依據《勞動法》第二十八條執行。"因此,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簽訂的不是勞動合同,而是聘用協議,與勞動合同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勞動合同內社會保險、勞動保護等內容是強制性內容,體現了勞動法對於勞動者的特殊保護,聘用單位無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支付經濟補償金,而聘用協議雙方是平等的,所有的內容由離退休人員與單位協商確定,不再受國家特殊保護,聘用單位無故解除協議時也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離退休人員與單位之間的關系,因欠缺了勞動關系所具有的隸屬性特點、欠缺了必須簽訂勞動合同這一法律形式、缺乏勞動者受國家特殊保護等實質內容,而不屬勞動關系,而更具有民事合同的特徵。
3、離退休人員不屬於勞動關系適格主體,符合政策實際和國家立法方向。
按照現行政策規定,離退休人員再次聘用時在用工、福利、社會保險費繳交及待遇享受等諸多方面與適格勞動者存在很大差異。聘用單位支付其勞動報酬不受最低工資限制,用人單位也不承擔為其繳交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義務,在無故解除協議時也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等等。勞動關系是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那麼,基於勞動關系所產生所有的強制性的義務,聘用單位都必須履行,而不單是工傷保險一項責任。然而,如前所述,聘用單位是可以不履行上述義務,且在法律法規規定中聘用單位也是無法為聘用人員繳交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的。若僅從工傷認定上考慮,不顧客觀實際,認定離退休人員與聘用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勢必導致現行政策混亂。目前北京、天津等地已明確規定離退休人員返聘與返聘的用人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
4、離退休人員再次聘用遭受事故傷害的,有其它救濟渠道。
公民離退休後再接受聘用,此時提供的勞動應屬於憲法意義上的勞動,或者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勞動。離退休人員與聘用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依據聘用協議產生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離退休人員再次聘用遭受事故傷害的,聘用協議有約定的,應按協議約定處理,沒有約定的,應通過民事訴訟處理,而不應納入工傷行政確認范圍。正是基於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人事部、科技部、勞動保障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協關於進一步發揮離退休作業技術人員作用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5]9號)第四條明確規定:"切實維護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的合法權益。......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受聘工作期間,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的,應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的相關待遇標准妥善處理;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與聘用單位發生爭議的,可通過民事訴訟處理;與聘用單位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爭議的,可通過人事或勞動爭議渠道解決。"我們認為這是較為妥當的處理方式。
⑻ 超60周歲老年人在工作崗位猝死,用人單位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如果非農民工的話,這種情況是不會被認定為工傷的,如果是農民工,是可以被認定為工傷的。如果不屬於工傷,那麼作為用人單位對於死者的死亡是不存在任何的過錯的。系因其個人發病的原因導致,所以公司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建議跟公司協商處理,爭取從道義上得到部分補償
⑼ 哪些職業的退休人員死亡率比較高
各方面的行業都會有,主要看工作時間了
⑽ 退休返聘人員加班猝死 我國有何法律保障么
聘用退休人員在聘用期間發生工傷的處理,各地做法不完全一致。
(1)明確不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聘用人員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由聘用協議中約定處理,沒有約定參照工傷保險標准處理。
這種觀點認為,退休人員與聘用單位之間形成的是勞務關系,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明確聘用人員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如北京。此觀點是目前我國司法界的主流觀點。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北京市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二)受傷害人員是用人單位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或者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條規定:「童工、離退休人員在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不屬於工傷認定的范圍,其合法權益的保護應通過其他途徑進行解決。」一般而言,由聘用協議中約定,並按照約定處理。
如果聘用協議中沒有約定的,在北京的法院一般按照《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市教育委員會、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局、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市科學技術協會、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關於發揮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作用的意見》第五條規定的:「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受聘工作期間,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的,應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的相關待遇標准妥善處理」。
(2)聘用單位按照人身損害標准賠償。
這種觀點認為,退休人員與聘用單位之間形成的是僱傭關系,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應按照人身損害賠償處理,如重慶。
《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適用該條例的前提是存在勞動關系,因此僱傭關系不適用工傷保險。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據此認為僱傭關系不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應按照僱傭關系處理,聘用單位作為僱主應向被聘用的退休人員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較為嚴格,用人單位即使對其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的人身損害沒有過錯,也要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只要證明其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受到損害,其舉證責任即已完成,不管退休人員是否對負傷有過錯,只要是在工作期間發生傷害,用人單位都應該承擔責任。另,與工傷保險賠償標准相比,人身損害賠償標准明顯加重了企業的責任。例如:工傷保險由社保基金承擔,人身損害賠償由聘用單位承擔;人身損害中的傷殘補償與死亡補償標准高於工傷中的標准;人身損害賠償包括精神損失,工傷賠償則不包括。
(3)按照工傷保險處理。
這種觀點認為,退休人員與聘用單位之間形成的是一種特殊勞動關系,雖不能直接適用《勞動法》,但可以參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執行,故發生因工負傷的可按照工傷保險或參照工傷保險處理,如上海。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工傷亡的,應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請示的答復」中,明確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離退休人員與現工作單位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以及工作時間內受傷是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問題的答復」中,明確離退休人員受聘於現工作單位,現工作單位已經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其在受聘期間因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國務院法制辦「對《關於重新進入勞動生產領域的離休人員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請示》的復函」中明確: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受聘工作期間,因工作發生職業傷害的,應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的相關待遇標准妥善處理。如《廣州市聘用企業退休職工若干規定》第十條規定:「退休職工在受聘期間因工傷殘、死亡的,其醫療費、護理費、補助費、喪葬費、撫恤費等項勞動保險待遇,由聘用單位按現行職工因工傷亡的有關規定負擔全部費用。」
持此種觀點的一般允許退休人員可以在當地上工傷保險,如果上工傷保險的,由社保部門按照工傷保險處理,若聘用單位未給予退休人員上工傷保險的,則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予以賠償。
綜上,上述第一種和第三種觀點沒有實質性區別,其區別在於當地是否允許退休人員上工傷保險,第二種觀點理由不是很充分支持的人不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頒布之後,退休人員的因工負傷主流觀點是參照工傷保險來處理的。正常勞動關系因工負傷的賠付由社保機構按照國家標准賠付,而退休人員的因工負傷在不能上工傷保險的情形之下,只能由聘用單位參照工傷保險的標准進行賠付。就此而言,聘用退休人員比聘用一般正常的勞動者,聘用單位的責任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