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父母沒有一點感情,怎麼辦
1.主動做出調節。
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作出調節,讓父母在我們的撮合下,改變以往的溝通習慣和生活慣例,讓彼此能夠更加尊重對方,從而讓自己和家人都成為受益者,不再受到家庭不睦的困擾。
2.與雙方分別溝通。
我們應該注意與父母的溝通,如果兩個人一起溝通的時候,由於說話需要避諱,而且容易發生直面沖突,所以,盡量在溝通時講究方法,最終各個擊破。
3.建立和諧氛圍。
家庭氛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營造,而不是僅憑借一兩個人的一廂情願,父母感情不好,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畢竟他們也是夫妻一場,不應該讓他們的婚姻越來越淡。
4.滿足父母的心願。
父母有什麼心願,我們應該盡量去滿足,不讓父母有遺憾。有時候,父母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為他們還有一些未經的心願達不成,而且,這種心願恰恰又影響了兩個人的感情。
5.減輕父母的負擔。
作為成年的子女,我們應該多給父母一些情感和經濟上的支持,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讓他們沒有煩心事,這樣,才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不會怨聲載道。
6.體會父母的苦衷。
我們應該充分體會父母的苦衷,因為,父母辛苦一輩子,當然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所以,我們應該多體諒他們,為他們的幸福,貢獻出我們自己的力量。
7.多陪伴父母身邊。
我們應該多多陪伴在父母的身邊,有時候,父母可能是因為寂寞,才彼此之間製造出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我們的陪伴可以讓雙方感情進一步融合,化解矛盾。
② 小時候不跟父母在一起,長大後跟父母沒有感情怎麼辦
1、順其自然,無需刻意強求。
由於兒時未跟父母一起,難免生疏,這主要還是父母的問題。從小他們就沒有跟你建立起情感聯系的紐帶,所以導致你現在對他們沒有感情。不要非勉強自己跟他們溝通交流,也不用過分迎合他們。感情的事就順其自然,無需太刻意強求。
如果生活中交集增多了,你們自然會走到一起。如果父母本身比較忙,對你也無過分要求,那麼雙方就正常相處,不親近,也不疏遠,就保持一種客套的親情。
不一定要父子情深、母慈子孝、促膝長談,走親情路線。只要履行贍養義務,不愧於心就行。
③ 我跟父母沒有感情這個情況應該怎麼處理
只能靠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有的原生父母常年爭吵,導致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冷漠,最後麻木有的原生父母喜歡掌控孩子導致孩子特別壓抑,成年後遠離父母的。很多這種情況讓孩子和父母有良好的感情,那是不可能的,想解決也是困難,要麼父母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要麼孩子的包容力要變強,即使知道這個問題出在哪就改變自己變成能融入這個家的樣子。
如果你與父母親的想法做法不一樣,說不到一起,這個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代溝,需要多溝通,多理解父母親都是為兒女著想,歲數大經歷多,總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容易吃虧,經常會嘮叨做兒女的就要多理解父母親就沒有那麼多煩惱了。
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都是充滿愛的很少是充滿恨或者是冷漠的,如果跟父母之間溝通比較困難,最好還是尋求親近的人在中間調解,可能是誤解,當面交通溝通就能解除的誤會了。
④ 孩子從小和父母聚少離多,對父母沒感情怎麼辦
父母就要多花點時間陪孩子,可能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是他在其他方面也會需要父母的幫助。每次他遇到問題的時候,就要幫他解決問題,不要指責和謾罵。孩子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對父母抵觸,但是時間久了,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是那種很有能力,又很有耐心的人的時候,孩子對父母就產生了信任,感情也就好了。做法如下:
一、父母得接受孩子跟自己不親的事實,不過一上來就擺家長的權威。
很多孩子從小跟父母聚少離多,心裡上並不會對父母產生依賴,這個時候如果他做的事情父母看不慣,立馬去指責,關系只會越來越糟糕。教育是建立在陪伴的基礎上,一個從小沒有陪伴的父母要去教育孩子,孩子根本就不會聽。以其這樣,不如站在孩子的立場,多肯定他,包容他,等他對父母產生了心理依賴的時候,再去跟他講道理,效果會好太多。中國的家長就覺得我是你老子,就應該聽我的,切記犯這種錯誤。
面對孩子跟自己不親的時候,越小感情越好培養,因為小,他的要求就少,對父母也會更加依賴。孩子越大,就要多花時間來陪伴,耐心肯定是要有的,父母還得允許孩子跟自己有不同的意見,不要指望你從來沒陪伴過的孩子,完全聽你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⑤ 感覺自己對父母沒什麼感情該怎樣緩解
既然是你的父母,你當然要盡你的孝道啊。平時和你父母多說說話,多關心關心他們的生活,偶爾買一些必需品給他們,多照顧著點。反正就是想辦法和他們親近啊,他們是你的父母,這些都是你應該做的。慢慢地,你們的關系自然就很親近的,感覺肯定會越來越好的。你要自己在心裡清楚,你和你的父母是很親近很親近的親人啊。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愛你的,你也要盡心盡力地去愛他們。
⑥ 成年兒子成家後,對母親感情淡薄,不聞不問怎麼辦
國人的觀念都是"養兒防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孝順。然而,並不是每一個父母老了以後都能夠實現這個心願。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成家立業之後對父母不聞不問,有的甚至躲避贍養父母的義務。
那麼這些"不孝子"的出現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難道孩子天生就比較冷血?其實孩子不孝,原因有很多,其中父母的教育占據了主要原因。
01
案例
老李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他和老伴年輕的時候比同齡人晚結婚,婚後妻子一直沒能懷上孩子,後來到處找偏方治病,四十多歲了才迎來自己的兒子。
對於出生在農村的老李來說,晚年得子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於是在其他父母採用"棍棒教育"的時候,老李對自己的孩子卻是百般呵護,什麼活都不讓干。
農村的孩子大多數早早的就已經開始幫家裡干農活,但老李的兒子完全不用,兩口子對他的教育就是只要安心讀書就可以了。
在生活上,老李的兒子更是不用自己動手,衣食住行父母都給他安排好了。
雖說是農村的,但老李對兒子也是十分用心栽培,早早的就把他送到老師那裡寄讀,雖說每月要不少錢,但老李認為值得。
後來兒子也算爭氣,考了一個不錯的大學,畢業後有了好工作。
本以為就此可以享福,沒想到的是,老李的兒子離家以後就對兩個老父母不聞不問,甚至連生活費都沒有往家裡寄。
為了培養孩子,老李本就把家底掏空了,原以為孩子畢業就有了依靠,沒想到他卻離自己越來越遠。
如今老兩口依舊只能靠打零工過日子,偶爾提出去看孩子,都被他拒絕了,甚至連結婚的時候都沒通知他們。
這樣的做法也讓老李十分心寒,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為啥會養出一個白眼狼。
長大後不孝的孩子,從小就有徵兆,這3個特徵願你家娃一個不佔
其實像老李兒子這樣的人,生活中占據了很多。他們去到城市以後,往往就會刻意疏遠自己的原生家庭,對父母更是不願意盡孝。
其實之所以會這樣,和父母灌輸思想有關系。他們從小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里,卻又被一再教育一定要走出農村。
長此以往,便成了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當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他們往往更不願意麵對父母。
其實,長大後不孝順的人,從小就有這3種「徵兆」,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1、為人自私。
很多孩子都有不願意分享的問題,但是大部分人自私針對外人,對於自己的父母還是大方的。
但是性格自私的孩子,從小到大往往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願意分享,也從來沒有心疼過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