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1.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是真的愛孩子,不要輕易滿足孩子,過度保護,避免隔代溺愛等。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不應該輕易妥協。學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新玩具,那麼家長可以同意孩子的說法:「做家務,做完作業再買」。通過約束孩子,可以防止孩子養成懶惰的性格。
4.對父母最好的愛是教會孩子獨立,和他們一起追求夢想,讓他們自己變得更好。真愛是一種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果孩子反抗父母的愛,那一定是父母把自己的願望錯當成了孩子。沖突的親子關系必然意味著一方將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嚴格來說,一個充滿親子紛爭的家庭,或者一個有著濃烈火葯味的家庭,是沒有愛情的。與其期待孩子有天賦,不如期待孩子有愛心。首先,父母要學會如何去愛。孩子們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微笑。父母忙、累、煩。別忘了給孩子們充滿愛意的微笑。
㈡ 父母如何科學理智的愛孩子
父母要怎樣做,才能不走進愛的誤區,才能做到科學、理智地愛孩子呢?
1、把孩子成長的權力還給他們。
父母要知道,孩子畢竟是要離開父母,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因此,他們從小就要培養起生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果父母對孩子「包」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鍛煉的機會。父母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他應有的能力,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只要學習就行了,什麼都不要你管。」因為,只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備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們代替孩子干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孩子獲得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是體驗,這樣體驗是用錢買不來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上小學就應該做家務。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既有受愛的權利,也必須承擔責任,孩子在勞動中可以開發智力,培養責任感,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長大後會換位思考。從家務勞動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己是被別人需要的,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在做家務中學習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學會關愛,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學會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驚喜中獲得知識、能力,發現和創造快樂。
2、愛孩子就應該培植孩子的情感。
父母不僅要給予孩子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感受愛、理解愛、付出愛、表達愛。愛是人類生命的動力源,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父母都不愛,在學校不可能愛老師、愛同學,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就不會愛他的領導、同事,組成家庭後就不會愛他的妻子或丈夫,不會愛自己的孩子,真是這樣的話,麻煩就大了。所以父母要從小給孩子定規矩,培養孩子心中有別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關注植物和動物的成長。如帶著孩子植樹、種花、養蝌蚪、小貓小狗等,培養孩子體貼、關心、照顧的關愛之心。有這樣一件事:在公交車上,一位母親在用關愛的目光看著坐在座位上的已經上中學的兒子,媽媽幾次用手去撫摸兒子的頭,兒子卻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後來上來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司機提醒乘客為老人讓座。媽即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確,可是孩子沒理會,聽到車上有人說:「這么大歲數了,家裡人怎麼不陪著?讓老人一個人出門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談論起來,這時媽媽問兒子:「我要是到了這個年紀,兒子你會讓我一個人出門嗎?」兒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紀的老人,對媽媽說:「這么大年齡了,還出來幹嘛?給別人添麻煩,你到時候就安樂死吧!」車上沒有了議論聲,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身上,母親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這個案例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這位媽媽這么愛她的孩子,為何兒子會講出這么令人寒心的、毫無人性的話呢?如果從父母身上找原因的話,那絕對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一直以來只知道給孩子愛,卻忽略了培養孩子愛父母、愛別人的情感。這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㈢ 家長應該如何愛孩子的呢
現在農村的家庭大都只有一兩個小孩。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家長心頭上最珍貴的寄託。作為親生父母、「代理家長」,我們都疼愛留守的孩子。可是怎樣疼法,並不是所有父母、家長都明了的。在現實生活裡面,受傳統教育方式及留守孩子生存空間的影響,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一些誤區,比如重物質給予,輕精神給予;重智力投資,輕品德教育;重身體健康,輕心理疏導;重「共性」培育,輕「個性」發展;特別是在隔代監護的家庭。他們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什麼都順著孩子的心意。這可以說是過分寵愛或愛不到點子上,甚至出現了溺愛孩子的現象,這樣的「疼愛」,會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科學統計資料,對目前心理行為問題兒童(自閉症、多動症、抑鬱症)的增多很是擔憂。某縣曾對8000名小學生進行體檢,發現心理行為異常者佔5%,可疑心理行為異常者佔8%。醫院對50名兒童進行血鉛篩查,鉛中毒佔70%,竟無一例達到國家標準的「0」鉛水平。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許多家長或不懂,或未引起足夠重視,主動給孩子做血鉛檢查的很少。只要孩子看到學習成績下降,非打即罵,卻不知有時候是血鉛升高的後果。
有專家建議,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理性地疼愛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識,如兒童成長的一般規律、營養學、嬰幼兒喂養等,還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合議制的營養需求和心理活動規律。教育孩子時,既要考慮「共性」,又要考慮「個性」,對孩子要有全面的認識,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現了毛病及時糾正,勿使其養成習慣。
家長還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讓孩子不偏食,不暴飲食。有的家長喜歡投其所好,孩子喜歡吃什麼多給他吃,不喜歡的就不吃,這是好心辦壞事。有的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導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胃部吸收,久而久之會造成胃病。另外,成人疾病出現低齡化趨勢,少兒患糖尿病、高血壓、白血病、心臟病等,主要原因是飲食結構、飲食規律和環境因素所致。
家長該怎樣疼愛孩子呢?
最好的疼愛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長自己不學無術,擅搞歪門邪道,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積極上進,這是徒勞。有的農民家庭出幾個博士,並非父母的遺傳,而是父母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誠實堅毅的品格影響了孩子,給了他們信念和動力,這是疼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因此專家提出:責備孩子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責任和行為,想讓孩子進步,先要自己進步。
同時,家長要善於與孩子交流。據有關報道,有40%的父母難於與孩子溝通。兒童心理有其特殊性,不要用成人心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創造力及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極其重要。兒童是社會的未來,科學地疼愛孩子,既可滿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又可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每個留守兒童家長,都要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