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爸媽在孩子小時候做的哪些事情會讓孩子長大後記恨父母
父母對子女有生養之恩,養育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並不容易,而子女成年後理應孝順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這是一種孝道的傳承。可是讓很多年老父母心酸的卻是,子女長大了,自己過得很好,卻打心眼裡怨恨自己,更談不上孝順。
也有一些人,雖然會定時給父母錢,讓父母能夠過得更好一點,但是卻並不願意跟父母親近,甚至還會怨恨父母。
3.吝嗇,不給孩子物質滿足
由於家庭經濟原因,很多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會對孩子過於苛待,對於孩子正常的物質需求也經常拒絕。
也許家長是本著節省的初衷,但是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孩子長大後對物質的需求也更渴望,還會對父母當年對自己的苛待產生怨恨的心理。
孩子選擇了自己做父母,就是做父母的幸福,所以父母對孩子應該呵護有加,保護好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Ⅱ 為什麼有的父母對孩子沒什麼感情知乎
說明這樣的父母沒有把心思放孩子身上,我們的父母太忙了
Ⅲ 子女孝不孝順都是做父母的自己為的,苛待子女父母怎麼養出孝順的子女
我也復是受父母苛待長大制的。如今我終於掙錢了,父母就來讓我給他們買這買那,卻全然忘記了當年我還是學生時連飯都吃不飽,卻不肯多給我一元錢的日子。每年只有期末考試考得非常好,才肯給我買一個麥當勞的吉士漢堡吃。至今,我終於明白了,我不過是當小貓小狗隨便養養的。想當年,除非病得起不了床,才給我葯吃。想買課外書和練習題,一毛錢都沒有的給我,我每天上學只吃一包餅干,還得是最普通的餅干當早午飯,省下飯錢當零花錢買書買題。然後每天中午都去厚臉皮蹭免費的白米飯泡湯吃。每個月120元飯費。然後,每晚回家幾乎餓死的吃飯,一周只有一天吃肉的飯。由於高中三年的飢腸轆轆,我如今的身體和林黛玉有一拼,頓頓需喝中葯,醫生說我的葯不能斷,一斷就發作。工作後,我一年一次性需給父母一萬元整的生活費。是的,我每天只在家洗澡和吃晚飯,一概生活用品我全都需自理。就這樣,父母還向我伸手要錢要物。我甚至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裡,我只是個普通的行政文員,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Ⅳ 孩子最討厭父母做什麼事情,對孩子容易造成傷害呢
父母從孩子出生,就對孩子寄託著很大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不辭辛勞,付出所有的心血。可是,並不是父母付出了,就能達到心裡所想。有時候,父母的不當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議。
第一:父母說話不算話。
父母說話不算話,恐怕是孩子最討厭父母做的事情。沒有人喜歡被欺騙的感覺,本來孩子滿懷希望,憧憬著父母答應自己,實現心中所想的時候,父母一句“不行了。”輕描淡寫地抹去了承諾。更讓孩子郁悶的是,面對父母的失信,自己毫無辦法,只能默默地承受著失望和無法言說的被欺騙。
《少年派》中王勝男許諾女兒林妙妙只要成績上升,便給予進步獎。然而當林妙妙拿著全校50名的成績向媽媽所要進步獎時,媽媽便開始反悔了。她認為女兒就是一個小孩,要錢幹嘛?
林妙妙因為媽媽的食言十分的生氣,她認為家長不應該答應孩子的事情而言而不信。但是無論她怎麼說,媽媽依舊不為所動,視當初的約定為無物,拒絕兌現進步獎。
這畫面也許很多孩子都經歷過,甚至,很多成年人在自己的童年也經歷過。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對孩子的愛,通過言行表達出來。但由於自身的各種原因,對孩子的教育有不當的行為,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發現錯誤,及時改正,不斷學習,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Ⅳ 知乎上很多抱怨父母都 的都是子女不對啊
這個不一定,也有很多是當父母的很不通情達理,所以說不一定是自己孩子的錯誤 父母也要反省自己。
Ⅵ 雖然方便父母,卻毀掉孩子一生的「教育」方式是哪種
一則「用攝像頭監控孩子學習」的新聞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14歲的男孩因其父親要在自己的卧室里裝監控,反對無效,所以報了警。
因為這位父親忙著做生意,沒時間陪孩子。
而孩子剛上完初二,晚上經常熬夜打游戲,成績下降得厲害。
於是這位父親便想通過裝監控來監督孩子學習。
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別讓孩子因為父母的監控而痛苦。
我們要學會把握與孩子一個合適的「距離」,才能讓孩子更好更穩地成長!
Ⅶ 孩子總羨慕同學的家境,這時候家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有些細心的父母會發現,當自己的孩子上學之後,不知怎麼就養成了攀比的習慣,總會和別人家的小孩去攀比家境,下面就來分析一下該怎麼做。
第三,孩子生活中的必需品一定要滿足。有些家長自己艱苦樸素,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和自己一樣。但時代在變,家長的思想也不能太古板,畢竟現在的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在生活和學習必需品上太苛待孩子,如果父母連這些必需品都滿足不了孩子,輕則會讓孩子對同學產生羨慕嫉妒的心理,重則會造成孩子的自卑感,並且這種自卑感會伴隨孩子終身。
第四,告訴孩子不是什麼事情都能隨心所欲,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現在的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艱苦奮斗為何物。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和孩子多多溝通,在生活瑣事上也不要給孩子大包大攬,否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什麼都是應該的,父母的辛苦付出也是應該的,甚至還不知滿足,嫉妒別人。
最後,父母也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體驗體驗生活,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Ⅷ 有的子女記恨父母,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父母對子女有生養之恩,養育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並不容易,而子女成年後理應孝順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這是一種孝道的傳承。可是讓很多年老父母心酸的卻是,子女長大了,自己過得很好,卻打心眼裡怨恨自己,更談不上孝順。
也有一些人,雖然會定時給父母錢,讓父母能夠過得更好一點,但是卻並不願意跟父母親近,甚至還會怨恨父母。
3.吝嗇,不給孩子物質滿足
由於家庭經濟原因,很多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會對孩子過於苛待,對於孩子正常的物質需求也經常拒絕。
也許家長是本著節省的初衷,但是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孩子長大後對物質的需求也更渴望,還會對父母當年對自己的苛待產生怨恨的心理。
孩子選擇了自己做父母,就是做父母的幸福,所以父母對孩子應該呵護有加,保護好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Ⅸ 父母怎麼對待智力低下的孩子知乎
兒童智力低下對於孩子和家庭都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很多患上智力低下的孩子智力方面都遠遠不如同齡孩子,那麼孩子被診斷出兒童智力低下,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才好?
一、保持良好的心態:父母首先要做出改變,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教導孩子時要保持耐心、平等地對待他,不要把他視為有缺陷的人,讓他慢慢建立起信心,不要用一些惡言來嘲笑、譏諷和刺激孩子。
二、注意營養搭配:兒童的營養需求很高,特殊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注,嘗試與營養師和醫生溝通,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營養搭配,讓孩子在營養方面得到補充,解決營養的問題,然後治療孩子的問題,為孩子的體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多進行鍛煉: 訓練孩子在爬行、翻身、站立、行走、跑步等方面的熟練程度,並訓練孩子四肢的靈活性。訓練孩子可以從一些小事情開始,然後慢慢擴大做一些難度大的事情。
四、對孩子的處境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當發現孩子與同齡人的表現不同時,必須注意觀察,對孩子的情況有一個准確的把握。
患有智力低下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照顧,也比普通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所以如果孩子患上了智力低下,父母一定要多點耐心,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成長!恢復健康!
Ⅹ 為什麼對父母不耐煩 知乎
、無風險。
孩子覺得父母會無條件包容我們,所以任性自我。所謂對熟專人發脾氣,卻對陌生人很客氣屬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雖然父母兒女關系不會變,但情感親疏會受到點滴的影響。
2、叛逆。
每個人當被命令或者要求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排斥,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想要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由於中國式父母教條式的教育方式,加上缺乏溝通理解和言語表達過於粗暴,造就了孩子普遍都有叛逆心理。
3、打攪。
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的嘮叨是一種打攪。中國人的私人觀念比較差,要學會尊重彼此的私人時間和空間。
4、情緒發泄。
當一個人遇到不順,心裡不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發泄出來,通過各種形式,連他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而最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將不良情緒指向身邊最親的人,通過抱怨指責等言語發泄出來,前面說過的,因為自以為沒有風險。
5、表達問題。
在中國傳統等級觀念下,家長喜歡用命令的口氣,責備的語氣與孩子交流,孩子很容易賭氣而不聽從。其實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家長和孩子做朋友,好生好氣的說,不會發生矛盾,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