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福報的疑惑
你說的好像你能辦到一樣。
只要你為其他人著想就好了,為其他人著想也是為了逃離對自我的專注,這就是大福報了,而且是自己爭取的、立即可以享用的福報。對自我的專注,使我們鎖在自我感覺的籠子里。我們可以看見感覺的效果,卻無法了解感覺產生的動機。活在自己的感覺里,遠不如了解其他人乃至對其他萬事萬物的感覺要幸福。
人生來被造成自私的快樂,這快樂產生於利己的匣子里,享用一分,不滿足就增加一分,因為相對快樂的事物因此就減少一分。讓自己的感覺不反映自我,而是反映自我以外的事物,就會見到這個世界的美麗,最重要的是,自由。因為自我內部全是痛苦。
你談到福報的時候,好像是在談一個很具體的東西,就像吃飯、穿衣服一樣。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所謂的好命,不也必須通過一個人實地的努力才能爭取的嗎?人的非自主性是建立在完全抽象、無名相的空洞之中,那空洞中有造就的力量;但我們如果談論這一邊的大陸,人是完全自主的,意味著他必須為自己負責,不存在可以轉移的好運。福報,是指我們行為的結果將會成為以後行為之因,好比人死後必須通過那無名的空洞一樣。談論福報就和談論死亡一樣,人們只能談福報的效果,福報就和死亡一樣,是我們生命的部分的主人,但我們不能說的好像福報是我們的僕人一樣,可以隨意轉移和調遣——除非你已經精通了人空靈的另一面。人能談論的是,對抗死亡或福報,在對抗中選擇令自己最為滿意的行為。
⑵ 女兒不回家過年父母要替她送禮品給舅舅嗎
如果女兒委託你們,可以替她送禮物,
不要自作主張。
在明朝,有一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看到官場黑暗腐敗,感念人生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斷然出家,世稱「狀元和尚」。他出家後,假裝愚鈍,甘心承擔最苦的雜役,劈柴挑水無所不做,以此來磨練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並育有一子,此時兒子已經長大也高中狀元,父子都中狀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時傳為佳話,此時妻兒很相信他,無奈他出家後音信全無,無從尋找。
可能是親人的思念真切的緣故吧,有一天狀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親的念頭,於是返回家鄉。到了兒子的狀元府邸門前,僕人以為是和尚化緣的,便入室稟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讓僕人施米一斗;狀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見主人。僕人認為和尚貪心,又報夫人;夫人又讓僕人施錢一貫。狀元和尚還是不收,即索紙筆,題詩一首:「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游。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帶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人影。
這首詩非常適合現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為了孩子而奔波,年輕時說:等孩子和大了就輕鬆了。等孩子長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沒有輕松的時候。
每個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養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卻不盡相同。除了與家庭的貧富、文化等有關系之外,也是這個孩子本身的福報夠不夠的問題。所以父母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將來付出努力,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積攢福報,這樣才是解決了源頭問題。孩子本身能夠明白善有善報,多做善事,也會帶來善果。如果能夠有緣份修習佛法,將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莫大的助益!
現在比較流行辦「滿月灑」、「成人酒」、「圓鎖宴」等等,有條件的一請就是幾十桌,滿桌子的生命,要為了孩子的這個生日宴會而丟失生命,此時你覺得這筆命債是算在誰頭上的呢?做為父母,要明白如何為孩子積攢福報,如何是為孩子好?這也需要理智的去學習,去思考。
兒孫自有兒孫福,天下的父母還是要為孩子盡量多積攢福報,做有善因之事!
假設這個人,福報只有十萬,如果父母從小就疼他,給他好吃好喝,靠錢買學校給他讀書。大學畢業前,他已經花了十萬。
那他畢業後,去賺錢就很辛苦。因為福報從小就花完,很可憐。所以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老闆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們。他們有福報。沒有文化不會餓死,沒有福報那就衣食都不能豐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給他花太多的錢。花的是你的錢,損的是他的福報。很多人小時候很風光,到了長大了,就可憐了。把福報風光掉了。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的福報都拿來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尋根。孝順好父母了,孩子自然聽話。頂撞父母,以後孩子就頂撞你。
宇宙規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報損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沒有辦法代替的。越是關心孩子,這個孩子以後就很難有出息,太關心了,關心到了牽掛,把他的福報都損了。他以後就要在艱苦中好好培福報了。
那福田中,長輩前輩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恭敬長輩和前輩,以後我們當了長輩,後人才會恭敬你。
我們要照顧長輩,勝過照顧晚輩。現在人,都關心孩子勝過關心父母,以後孩子長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關心孩子勝過關心你。
古人講的,不要留錢給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沒有出息,你留錢給他,他容易敗壞。
那要留什麼呢,留陰德,我們好好做善事,言傳身教,兒孫自然得福報。把錢存在陰德的銀行,是最好的,福蔭後代。
見過許多人行善積德,吃齋念佛,後代都很好。弘一大師的父親被當地稱為李善人,虛雲和尚的父親也被稱為蕭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孫。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講的,富不過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貴下去。富人會變成窮人。那窮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報上來了,就變成了富人了。這就是因果規律,能量的守恆。
富人都喜歡給孩子花很多錢,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間的教育雖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還是福德的教育。
給孩子福德教育,甚過知識和技術的教育。
讓孩子受苦,讓他在逆境中成長,將來才能頂天立地,父母真想為孩子積福報,有多餘的錢,拿去布施做善事,積累陰德,
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敗壞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要讓孩子受些苦,是為他積福報,是好事!
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父母不受孝順供養,則根斷樹枯;父母受孝順供養,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源遠流長。
佛陀告訴大家,修世間法(工作、考試、財富、姻緣、人緣、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祿壽喜康),要從孝順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我們的供養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氣。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會有福氣。如果我們能夠從小孩子出生開始,就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讓小孩子看到並且學習— 那麼小孩子將來福氣會非常大。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顧上一代,薄我們的父母,厚我們的小孩,那麼小孩的福氣是很差的。這樣也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將來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顧我們,只關心寵愛他的孩子。我們可以觀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對待父母祖上的態度——畢恭畢敬,不抵觸頂撞半句。這是積累大福分。懷孕起就示範小孩孝順父母,小孩的福氣會很大。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把自己壓得低,是真正的尊貴,將來也一定會得到尊貴的果報—壓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低地勢,匯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還有過生日初一十五幫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壓歲錢做善事,印經書,多引導孩子自己去做,平時路邊小蟲子要愛護,吃飯飲食服裝要節約,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總的來說做好弟子規,我們父母要身體力行哦,隨緣做善事,阿彌陀佛。
⑶ 念完經文迴向時能不能特別迴向給現世父母,因為他們很苦,不知道犧牲自己能不能給他們帶來福報
犧牲自己,怎麼會給父母帶來福報呢?
他們希望你幸福地活著。
希望你健康向上,
不可以背道而馳的。
你那樣做,純是有點愚昧,
反倒害了他們。
千萬別做傻事兒。
這種想法要不得,
⑷ 請問父母過生日時,子女念什麼經或咒可以為父母添福報阿彌陀佛!
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把功德迴向給父母。求佛保佑他們身體健康。
父母吃素念佛的果報是健康
多給父母講道理。但要隨緣。
⑸ 如何為父母求得福報,念佛或者其他方法
你應該全家吃素,不殺生,同時恭敬誠心為父母念阿彌陀佛佛號,多多益善。。然後以父母的名義大量放生,行善積德,供養三寶,幫父母修福。
凈空法師答:這個最好要講一些因果的故事給他聽,啟發他,希望他能夠學佛,勸他學佛,跟我們自己一起修學,他得的利益就大;如果他不肯學,你單是誦經迴向給他,力量不大。你如果真正修行,力量就很大,你看像《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那真修。
婆羅門女在經上我們記得,雖然她念佛只有一天一夜,一天一夜她就能在定中參觀地獄,鬼王見到她稱她菩薩。她一日一夜就是《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一日她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她得一心不亂是因為她母親墮地獄,所以她才發憤,才認真修行,她修成了;這是她母親因緣把她促成的,是這么個道理,所以她母親得度了。她母親功德很大,母親不墮地獄,她絕對不會得一心不亂,她不能成就,是她母親成就她的,這個功德很大,所以她母親生天,要明白這個道理。
你看光目女她就功夫差一點,她是夢中佛來跟她講她母親離開地獄又到人間來,生在她家婢女的小孩,壽命很短,十三歲壽命就到了;她母親求她再幫助。那我們就曉得光目女功夫只到功夫成片,沒有到一心不亂,婆羅門女到一心不亂,念佛功夫不一樣,所以我們自己修行,功夫愈殊勝,你證的果位愈高,那你的家親眷屬得利益愈大,這個道理在此地。如果能跟著一起修,那就更殊勝。所以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懂得,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幫助別人。
⑹ 如何防止福報,被父母,消耗掉
自己多做好事,也動員父母多好事,
⑺ 孝順父母會有大福報,是嗎
在伊斯蘭教的倫理體系中,「孝」被賦予了特殊的內涵和意義,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行孝不僅是人道的一種體現,也是接近天道的一種途徑。尊老敬老被看作是「萬善之首」,善待父母、孝敬雙親成為每個穆斯林必備的道德修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研究伊斯蘭教「孝」的理念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
伊斯蘭教「孝」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孝敬父母是真主所命之事。
在伊斯蘭教文化中,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敬老思想,在穆斯林的思想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響並支配他們的言行,有著明顯的教化作用。在穆斯林看來,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是真主所命之事,是信仰完善的一種體現。伊斯蘭教提倡天道和人道的結合:崇拜真主,是天道的要求;孝敬父母,是人道的基本。《古蘭經》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真主),應當孝敬父母。」
伊斯蘭教把孝敬父母與崇拜真主、感謝真主緊緊聯系在一起,從中足以看出「孝」的重要性。所以,忤逆父母是大罪。敬畏真主,孝敬父母,這是穆斯林的人格標准。
第二,不僅在物質方面、更要在精神方面孝敬父母。
伊斯蘭教要求孝敬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物質上缺什麼,還要在精神方面善待他們,甚至以仁慈的眼光看父母都是善功。
第三,善待親緣。
伊斯蘭教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他們過世後照看親朋並保持良好的關系也是行孝,父母同樣因子女的善行而受到真主的恩澤。
第四,根據自身的能力去盡孝。
伊斯蘭教主張憑借個人的能力,通過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盡孝,因為「真主只依個人的能力而加以責成」。改善老人生活狀況,讓老人高興、幸福,其所得必須合法、正當,凡是超過個人能力或運用非法的形式行孝,都是伊斯蘭教明令禁止的。《古蘭經》說:「真主要你們便利,不要你們困難。」按自己的生活條件、收入、能力善待老人就是孝,就是在認真地力行人道。這樣人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條件去履行主命,也使「孝」理念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讓老人時時得享天倫之樂,而並非等到子女功成名就之後才擁有幸福。
第五,即使擁有不同的信仰,也必須行孝。
伊斯蘭教「孝」理念中也包括對非穆斯林父母的孝敬。孝敬非穆斯林父母,同樣是子女在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古蘭經》中指出:「如果他倆勒令你以你所不知道的東西配我,那麼,你不要服從他倆,在今世,你應當依禮義而奉事他倆,你應當遵守歸依我者的道路。」
這就是說,不能盲從父母而放棄伊斯蘭教,但是也不能因此而疏遠他們或不理他們,要愛他們、善待他們、盡心盡力地贍養他們。
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蘭學者馬注根據伊斯蘭精神開拓和發展了傳統的善的概念,他在《清真指南》提出了「四善」說:「能慈骨肉者,謂之獨善;能慈同教者,謂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謂之公善;能慈禽獸、昆蟲、草木者,謂之普善。」其中的「公善」,就是對慈愛外教者、孝敬外教父母的最好解讀。
二
從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伊斯蘭教的「孝」理念十分獨特,其中有不少是我們現在可以借鑒的。
第一,伊斯蘭教的「孝」理念對於我國緩解老齡化的壓力,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伊斯蘭教將孝敬父母定做敬主的一部分,《古蘭經》說:「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親弱上加弱地懷著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我說):『你應當感謝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後的歸宿。』」這些經文,用命令的口吻表現出孝敬父母是真主不可更改的意旨,以「弱上加弱」等詞語表現父母對兒女的恩惠之重,將孝敬父母視為僅次於侍奉真主的宗教善功,讓每一個穆斯林在一生當中始終與孝心、孝行相伴。將「孝」理念融入生活,能更好地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第二,與儒家文化結合,更加充實了「孝」理念的內涵。
伊斯蘭教文化中尊老敬老理念和儒家文化的孝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並成功地交融結合而成了「伊斯蘭教孝文化」,在穆斯林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仍然具有積極作用與強大的生命力。在今天的穆斯林家庭中,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顧,老人一般不會因年邁而憂愁,老人多數與兒孫們共同居住,兒孫們對老人都比較孝敬和熱心照料,家庭氣氛和睦溫馨。如果誰家對老人不養不敬,就會受到左鄰右舍的批評和指責。平時晚輩見了長輩要停下來道「色倆目」,向長輩問好。每逢伊斯蘭教的節日,清真寺的阿訇和毛拉都要看望和慰問老人,許多穆斯林群眾也以宗教的方式救濟生活有困難的老年人。任何一個穆斯林都知道「父母悅者,主喜之;父母怒者,主惱之」,照看年邁的父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真主會喜悅。這與儒家的「承顏膝下,以盡子道」相得益彰。
第三,伊斯蘭教孝文化中提倡「厚養薄葬」,父母在世時,作為子女應該真誠地孝敬他們,細心地侍奉和供養他們,禮貌地對待他們。父母一旦去世,應本著節約的精神,力行薄葬。伊斯蘭教反對大辦喪事,反對以「孝的名義鋪張浪費」,伊斯蘭教的「厚養薄葬」對現代社會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孝」可以使家親密和諧、溫馨幸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在我國老齡化日漸加劇的今天,伊斯蘭教「孝」理念對維系家庭正常運轉、化解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有著很多借鑒意義。
⑻ 父母是我們最好的福報
孝順為什麼得的福報大呢,因為父母是你最親最愛的人,如果這個關系都上不去,想要憑借朋友或者自己的力量的話也可以,看個人因緣,我聽說過一些人父母對他特別差,但是他自己努力買車的事情,我相信有這類型的事情,但是不孝順父母我不提倡
要孝順父母有很多原因。過去,我就曾經夢到過我的父親很愁苦的看著我,我相信一般人都有一個記憶,就是自己小時候家裡人對自己多愛護,親情這個是冀著血緣來的,難消的,有利也有弊的,孝順父母就是體諒父母愛子女這個心,所以陳大惠老師提倡傳統文化,對父母畢竟畢竟,乃至懼怕,其實我自己不贊成這樣,不過你有那個誠心,可以做的,因為我過去學傳統文化也給我父親磕頭過,感覺並不好,你要是信陳大惠就去搞他那一套,我認為對待父母,三個早點把握就好了
幼年時候,秉承父母教誨,孝順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好人是教出來的,大家不要對號入座說不孝順的孩子該打,你要告訴他他才會去做
青年時候,要有自己的看法了,盡量不要和父母決裂,必要時候出財出力幫助家裡,這時候可以說脫離家裡了,說好聽點,獨立了
中年時候,要盡養父母的報恩了,不過現在國家政策有養老保險,這個不好說,總之多少給點
⑼ 佛說父母給於兒女越多福報越少
佛沒說過,這都是現代人編的「佛教雞湯」,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