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年輕人去世怎麼辦喪事
1、咨詢當地殯儀館
了解辦喪事所需要准備哪些東西,如壽衣,香燭,靈位等。另外及時和當地的墓地陵園聯系。
2、通知親友
一旦親人離去,立刻幫忙擦身,穿壽衣,然後立刻聯系殯儀館將遺體接運到殯儀館保存起來,然後在家布置靈堂,子女盡孝守靈,並陸續通知親友來家中弔唁。
3、商量葬禮舉辦時間
家人要商量哪一天出殯舉行告別會。一般來說,中國人辦喪事多數在時間上跨度為三天或五天,取單數。
喪事辦理須知
年輕人去世不能進祖墳,就算進了,也不能在中間位置,只能在偏僻的角落,青少年早逝也被認為是先輩前世造孽得到的懲罰,出於對先輩的尊重,對於早逝的人只能說是短命之人,屬於野鬼,不讓其進入自己祖墳,破壞風水。
直系親屬去世百日內,盡量在家守孝,不可外出旅遊訪友,更不可參加別人的婚禮,因為自己身上有些許晦氣,避免影響他人。
守孝時,百日之內,要穿白色孝服,不可穿紅戴綠;百日之後,才可穿黑色或暗色的衣服。當今社會,很多人以戴「孝」字代替,但依舊不可穿紅戴綠。
② 幫亡者穿壽衣的步驟,先穿上衣還是先穿下衣
請節哀
由下而上的順序。
一般是把內衣、棉衣、罩衣套在一起一次給逝者人穿上,避免多次觸動遺體。
③ 如何選擇壽衣
:壽衣:(拼音:shòu yī 英語:shroud)壽衣— 簡介 俗稱「裝老衣裳」。指裝殮死者的衣服,是為去世人員准備穿戴的衣服。壽者,顧名思義,永生也,先人死後,孝子忌諱言死,而將死人所著衣服冠以「壽衣」之稱。一般來說,壽衣皆取單數,得吉利之意。同時其量詞亦有不同,上衣不稱「件」而曰「領」(古時候壽衣皆有領),有三領、五領、七領之別;褲不稱「條」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別。「五領三腰」就是指穿五件上衣著三條褲子。舊時,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領,官宦富貴之家穿五領、七領,帝、後駕崩著九領,謂「九五之尊」。 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並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目前市面上分古裝、現代裝以及一些地區特有的款式,布料一般採用泥子、印花布、絲綢等,做工精美,是中國文化習俗的不可或缺一部分。 中國穿壽衣的殯葬習俗 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壽衣。 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夭壽者,亦即不到五十多歲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這因為,過去人死了總是先裝在棺材裡,而棺材往往要在家裡停放一些時候。大體死者年歲愈大的停放時間愈久。有的因為墳地未選擇好,一時無法安葬,一直放在家裡停幾年的都有。這就必然出現一個問題,棺材裡面的屍體久了會腐爛,會流出液體來,並還可能透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滲漏,除了在棺村裡面放上草木灰、草紙一類吸水的東西,還要多穿衣服,亦為了能吸水分。人的內臟在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後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後人相襲成俗,一直沿用下來。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老人一般過了六十歲以後,兒子要及早想法為父母做壽衣。壽衣包括帽子、衣褲、鞋襪等,衣褲至少要做夠三套,套數均要單數,忌雙數。做壽衣一般要在古歷閏年做,因古歷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俗稱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年人增壽。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線織的布。古時,從被褥鞋帽到內衣、外衣、袍子、鞋襪,均要女子親手做。新時代,一般人家除過做外衣,內衣和鞋帽等都從商店購買,大衣取代了袍子。 舊時做壽衣,有許多講究。外衣里子用紅布做,子孫後輩會紅火。帽子上邊綴紅頂子,亦象徵後輩兒孫紅火。男人壽衣外面多為杏黃色,女人外衣多為青藍、古銅色為主。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紐扣,只用小條布帶。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會帶來兒子,後繼有人。 穿壽衣:壽衣,俗稱「裝老衣裳」。人亡後,兒女為其穿壽衣,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壽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衣褲的件數,忌雙喜單。平民為死者做壽衣一般須要「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褲。無論何時亡故,都要以棉衣為主。 壽衣選擇: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壽衣件數:關於壽衣的件數問題,說道很多,各有各的不同。一般壽衣都是以奇數為准。但是南方部分地區是取偶數的。也就是常說的八件套。從傳統上來講,壽衣是根據親人的年齡,屬相,來確定壽衣的件數,以及顏色花紋。古時候,皇帝駕崩,壽衣是15件套,就是9領5腰加披風(也是寓意九五之尊。);王室貴族是13件套,大臣是11件套,富貴人家是9件套,布衣是7件套。花紋上,皇帝是祥雲騰龍,王室是蛟龍,大臣是青蟒,草民多以花草為主。且件數和圖紋不得逾越,也就是說,是什麼品級的,就穿多少件數,和選什麼圖紋,可少,不可多。古時候,一般親屬過世,都不會當天下葬。有守靈3天5天7天9天15天不等。且出殯的日子時辰都得找風水先生算好。這必然得面臨屍體腐化的問題。 平民布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多都是多加些乾草布料,家境好些的,都是多加被褥。解放以後,國家提倡殯葬簡易化,慢慢演變至今,壽衣的件數一般都是市面上的五件套了。包括大袍,棉衣棉褲,襯衣襯褲。這是由於,火葬時,對棺木的大小有要求,否則,進不了火化爐,所有的紙棺都是固定大小的。較之以往的木棺,偏小。如果壽衣的件數,被褥的件數過多,逝者就無法入殮。
④ 父母去世有哪些講究
一、忌諱去世時候身邊無親人
舊時人們很重視傳宗接代,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必須有後輩兒孫在場,以便老人走得時候有人送,不孤單;老人在陰間也不用總是牽掛,靈魂可得安寧。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親人在場的情況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認為老人死在兒孫懷里,是兒孫在報答養育之恩,俗稱「接氣」。
八、守孝期間,子女忌穿色彩鮮艷衣服
父母去世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孝,古時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現代時間縮短,但也不宜少於一年。守孝期間,子女忌諱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
⑤ 人類在去世之後,為啥要穿上壽衣
人去世後他的子女要為他穿上壽衣,壽衣一般是死者生前就做好的,有健康長壽的寓意。人去世後為何要穿壽衣,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學問呢?
我國講究的是壽終正寢,人死後,一般親人會幫他清洗身體,穿上干凈的衣服,也就是壽衣,如今市面上的壽衣可分為傳統壽衣和現代壽衣。若是死者衣不蔽體的,他的家屬就會感到內疚和遺憾,所以,家屬都會根據具體情況為死者選擇合適的壽衣,希望他可以走的安穩一點。這些流傳下來的傳統,是對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也願我們能夠珍惜和我們身邊人相處的每一瞬間,不要最後空留遺憾。
⑥ 人去世後為何要穿壽衣
人去世後為何要穿壽衣?老祖宗留下來的講究,這其中的學問大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風俗習慣。傳承至今,人們遇到的婚喪方面的風俗習慣應該是最多的了。而在人去世之後,最講究的就要數這個環節—為去世的人穿壽衣。那麼,人去世之後為什麼要穿壽衣?老祖宗留下來的講究,中國人應該清楚。
壽衣無論是內衣還是外衣,都要用帶子來代替紐扣,因為帶子即為帶來子嗣。外衣里子多用紅布做,這是死者希望自己的子孫後輩能夠紅火,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無論何時何地,處於何種狀況,他們所想的都是自己的兒女。為死者穿壽衣要注意很多事項,避開這些禁忌,了解這些講究,是我們對死者應有的尊重,畢竟死者為大,事事自然要做到最好。
⑦ 父親去世女兒穿衣服注意事項
守孝一般穿白布或麻布喪服,不能穿鮮艷顏色的衣服,如:紅色、黃色、綠色等。
孝子穿的是用粗棉布做的有帶無扣的白上衣、白褲子,且製作時不能用剪子剪,只能用手撕。此舉一是畏忌剪斷後代的根苗,二是為了體現失去親人後撕心裂肺的痛苦。服飾的邊是毛邊,不用縫制,象徵痛苦無邊。
孝子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頭上要戴白布做成的圓筒尖頂的孝帽子,頂端用一麻(或苘,現多為尼龍匹子)繩系扎。父亡,要在孝帽子左側拴一棉球至耳旁,母亡則拴於右側,額上要用一小塊麻布綴於帽前,半遮雙眼,表示喪親之痛要耳不旁聽,目不他視。
上身除孝衣外,還要套上無袖粗麻馬褂,腰間系一麻繩,別一把或兩把斧頭,此所謂「披麻戴孝」。父母去世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孝,古時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現代時間縮短,但也不宜少於一版年。守孝期間,子權女忌諱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孝子
⑧ 人死後什麼時候穿壽衣
死後至少八小時內切忌動亡者,他的神識還能感覺,如果此時很輕微的動作在亡者感覺起來也是劇痛無比的,千萬不要相信一般人說的趁沒斷氣前趕緊穿衣,否則會穿不上衣或者對生者不利的話.等八小時以後給亡者穿衣,如果他身體很僵硬的話,可以用熱水把毛巾打濕,用熱毛巾捂在亡者關節處片刻,即會變軟,那時就可以給他穿上衣服了.這應該是我在印光法師文抄中看到的,臨終處理對於亡者至關重要,處理的好,可以是他往生凈土或者善道的助緣,如果處理不好,如果讓亡者產生嗔心會導致他墮落惡道,所以一定要按照高僧大德的說法來做才好,病人終後12小時之內(至少亦須8小時之後),切勿移動、哭泣、沐浴、更衣。因初死之時雖呼吸停止,心臟不跳,但心識尚未出離,心識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心靈或靈魂,究竟心識何時離開人體呢?心識出離之遲速,與亡人生前之行為品德有關。簡單地說,極善、極惡之人,以及往生聖境者去得最快,一般人則去得較慢。一心念佛而蒙佛接引往生凈土者,或修禪定證無生、出三界者,其中有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安詳念佛或入定而去者,當然直登聖境去得更快。普通非大善大惡之人,就去得慢些,但時間早遲各有不同。12小時者系指一般情形而說。從身死之後至尚未受後生果報之前,有個過渡時期,叫做中陰身,中陰身有於一天二天後受後生果報者,有於一七二七後受後生果報者,一般的七七四十九天都可受生。
基於以上原因,病人亡後切戒立即搬動哭泣等事。印光大師說:「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戚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又說:「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而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即使時隔很久而想探其冷熱,亦應遵興慈大師所說:「如欲察其冷暖,務須輕輕探摸,不可粗重。」
12小時後沐浴著衣,一般以筆者之經驗,經長時助念而亡故者,即其生前不信佛,亦多體軟;若有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也只要將亡人推仆於床,將衣服兩手穿進去,慢慢拉上,再使亡者仰卧,整衣、扣上扭扣即可。切不可聽人說死亡過久,軀體僵硬不好穿衣,而一斷氣就忙於穿衣等。因此事最為重要,故再三說之。
人死後穿壽衣是對先人的尊重
要是穿上了壽衣就一定是道教的葬禮了。
道教認為,死亡只是一個開始。人體只是一個軀殼。而寄居在這個軀殼裡面的就是靈魂。人死,意味的只是靈魂離開軀殼,去另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就是靈界。
壽衣只是一個形式,只是一個象徵,只是為了讓別人能夠清楚的認知一個事實——死亡。喪禮就像是一個餞別禮,是我們還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對一個要去另一個世界的人最後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