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在不遠游的意思
父母在不遠游,
意思是說父母還健在,
做子女的就不出遠門,
盡可能陪在父母身邊。
Ⅱ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什麼意思。為什麼。
古人講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游,即使要遠游,子女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方」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
Ⅲ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是什麼意思
「父母在,不遠游」:中國的古老的傳統習慣,父母健在,子女不可遠游內。子女守侯容在爹娘的身邊,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在晚年能夠含飴弄孫,其樂融融。另外,那個時候通訊交通很不發達,常年在外的人,捎個信兒回家去都很困難,一旦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痛斷心腸的是家鄉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兒女,盼他們平安,兒女守住父母,盼他們健康。就這樣,孝敬父母就不遠游,墨守成規了。這是眾多人的理解,但人們總是看到前部分卻忽略了後面的那句「遊必有方。」 這句話有3成意思1、就是若要去游歷就一定要有方向、去處,並且告訴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讓父母安心。2、就是出去游歷一定有目標、有目的、有意思。比如去周遊列國尋求知識之類,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去這地方玩玩就算。在父母的心中兒女有成就最是他們最大的欣慰。當然他們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處。所以「遊必有方。」 的人們當你們有收獲之時不要忘記家裡的父母。常回家看看,這才是孝。
Ⅳ 如何理解「父母在不遠游」
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這里的在家或不遠游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游而擔心,等等。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理解
Ⅳ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是什麼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遠游」常常被人單拎出來使用,以為孔子此言是在說父母還在就待在家裡不要出去。事實上「父母在,不遠游」後面還有「遊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時,不要遠行,就算要去遠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這才是孔子的原話。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去齊國,途中聽到哭泣的聲音,上前看到一個身掛鐮刀、戴著白帶的人,孔子便問他是誰又為何而哭。那人回答說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為他的人生有三個過失,到了晚年才發覺,追悔莫及。「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
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韓詩外傳》也有相似記載,只不過丘吾子變為了皋魚。
在這個故事裡,丘吾子所說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時遠游、回家時父母已去世之「失」。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的是年歲,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這是何其悲哀。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順父母,不給自己留遺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並不反對出去游學、遊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處,在有事之時能聯繫上。正如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所說,「今雖天涯若比鄰,然遠游者亦必音訊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處。則古今人情,亦不相遠。讀者於此等處,當體諒古人之心情,並比較今昔社會之不同。不當居今笑古,徒自陷於輕薄。」
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回出遠門答,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6)父母在不遠游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這里的在家或不遠游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游而擔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
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
Ⅶ 父母在 子不遠游 什麼意思
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游,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傳統文化的基礎,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心盡力孝養父母,這是理所當然,這是子女的本分之事。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女不要無緣無故的遠游,並不是說一步也不可以出門,可以出門,但是要「遊必有方」,關鍵就在這個「方」字上。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方」批註為方向。父母老了,我們出門不可以輕易改變方向,為什麼不改變方向?因為古代沒有電話,信息溝通不方便,萬一父母在家裡發生什麼情況,他派人來找我們,就能很容易找到我們。做子女的要處處想到父母,這才是孝道。
為人父母,哪個不牽掛自己的兒女?「父母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即使父母一百歲了,兒女都八十歲了,一百歲的父母還是常常擔憂自己八十歲的孩子。在父母眼裡,兒女無論多大歲數,都是孩子,父母永遠都放不下兒女,時時刻刻都在掛念,都在為兒女操心。
所以做兒女的,要體諒父母的這種心情,不要讓他們太憂慮,要多為他們著想。所以說「父母在,不遠游」,不是不可以出門,但不可以無緣無故地出門,如果你無緣無故的就離家出走,就放下父母不管,那就是大不孝。
所以說「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我們有正事要做,確實需要出門,出行前一定要徵得父母同意,要把我們去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都詳細交代給父母,讓他們心裡有數,知道我們做什麼去了。並且要把家裡的事情安排好,讓父母衣食無憂,這樣才可以出門。
什麼是「正事」呢?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有利益的事情,這是正事。如果是去做違法亂紀、傷天害理的事情,就算告訴父母了,那也不行,那還是大不孝。
以前通訊不方便,給家裡寫信的話,要一兩個月才到,現在我們打個電話就行了。不管我們到了哪裡,都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先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我現在在哪裡,我在做什麼事情,好讓他們心安,不要掛念憂慮,這是養父母之心,這是遊必有方。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世的時候,他沒有遠游,母親走了以後,他才遠游的,所以說「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孔子是真做到了。如果父母在世,孔子還會不會遠游?也會,但是一定要得到父母同意。
其實無論父母在世與不在世,我們都要做到「遊必有方」,就是出門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正事,都是符合道義、符合正法的善事,這樣才對得起父母。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符合道義,有辱門楣,有辱雙親,這就是「沒有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