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獨生女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
獨生子女的好處:受到父母的重視和寵愛,得到父母全身心的投入。
獨生子女的壞處:不太會照顧人比較自私、贍養壓力會比較大,獨生子女一般無法理解手足情深、成長的過程相對孤獨一些。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具有同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但親兄弟姐妹關系會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產生一定作用。獨生子女除了有親子關系外,沒有親兄弟姐妹這層關系,因此其社會化帶有自身的特點,但是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能學會交朋友。
獨生子女政策:
農村分配集體收益對獨生子女家庭增加一人份額(包括農村土地徵用後,土地補償費分配中對獨生子女家庭應當增加一人份額)。
在劃分宅基地(包括征地拆遷安置中,對農村獨生子女按重建安置房價的70%加房屋層次調整系數每人優惠購買40平方米)、扶持生產、介紹就業等方面,對獨生子女及其父母給予照顧。
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以對獨生子女入托、入園、就學、就醫給予補助。農村貧困家庭獨生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期間,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減免雜費。
㈡ 獨生子女政策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獨生子女政策其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x0dx0ax0dx0a一是少年性別比例失調。在傳宗接代等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人為破壞性別比例的事件屢屢發生,導致人的性別比例失調,有資料顯示,男孩與女孩的比例是1.15:1。按照這個比例,2025年後將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即在「四二一」(「四」指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二」指孩子的爸爸、媽媽;「一」指孩子)家庭結構下,中國將會出現1200萬個「男光棍」,到時候將不只是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而將成為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x0dx0ax0dx0a二是中國提前進入老年社會。從2005年開始,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已經進入了老年社會。西方發達國家進入老年社會是「國先富、人後老」,我國是「國未富、人先老」,社會養老成本和家庭的養老負擔都很大。由於社會保障滯後,我國虧欠已經退休的兩代工人階級的養老成本達2萬億元,現在只能勉強維持。在「四二一」家庭結構下,20年後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要結婚成家,屆時需要贍養的老人將是7~8人,養老負擔重、成本大。所以,我國提前進入老年社會必將帶來新的更多的社會問題,孕育著新的社會矛盾。x0dx0ax0dx0a三是未來勞動力不足。有人指出:我國近幾年經濟高速增長是人口紅利在發揮作用,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供給是周期性的辯證的,即勞動力供大於求——勞動力價格低——產品成本低——產品的市場優勢明顯——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供不應求……。現在,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已出現勞工荒,用不了十年,內地省區也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狀況,這與獨生子女政策不無關系。x0dx0ax0dx0a四是青少年教育難度加大。現在,獨生子女進入了上大學的年齡,這些孩子在家受到兩代或三代人的溺愛,加大了學校對他們的教育難度。到了大學後,他們表現為高傲、自負、不合群、容不得人、心理脆弱,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這需要我們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使他們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㈢ 獨生子女政策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1、孩子的地位上升,原來中國的家庭觀念里,老人是第一位的,長輩為大為先,但是獨生子女政策之後,就一個孩子,全部圍著轉,自然孩子的地位還有成長環境承受不起中國的孝道。孩子容易自私,獨立的意識和能力都相對弱化。倒是增長了不少的戾氣。
2、女性地位上升,獨生子女,男女比例相對的趨於平衡,社會資源的競爭上,女性在人數上的劣勢逐漸減小。這不是那個政策可以一時改變的。
3、中國的人口紅利在下降,但是勞動技能的提升卻有好處。獨生子女肯定會造成老齡化嚴重,養老負擔越來越重。盡管從情感上不容易接受,但實際情況就是如此。
㈣ 獨生子女政策的利弊
論獨生子女政策的弊端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按照目前總和生於率預測,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 萬- 1000 萬的速度增長。那麼,按照這個速度,到2020 年,中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4. 6 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再2033 年前後,大約15 億左右。為有效控制我國人口過度增長的勢頭,20 世紀70 年代末開始,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開展了一場全方位,持續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報告將實施計劃生育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002 年9 月1 日,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總結20 多年的工作經驗與成果,正式為人口與計劃生育立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法規,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或者只收養一個子女後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請,經所在單位或者鄉( 鎮) 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核實,報縣(區)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獨生子女家庭享受國家和各級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國各省市地區根據國家的計生條例規定,制定適合當地的獨生子女優惠政策。 今年恰好是計劃生育政策執行30年後的第一年,中國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目前似乎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2005年的5.89‰降至2009年的5.05‰,且人口低增長的狀況已經維持了20年。一對夫妻平均只有1.7個孩子,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同,遠低於全球2.6的均值。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人口政策,獨生子女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偏重人口數量的控制是無可非議的。然而,正當人們討論如何控制中國的人口數量,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萬人口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而擔憂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也正在悄然地老化。此外,獨生子女政策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人口質量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不利影響。
人口要可持續發展,其生育率必須維持在更替水平附近。由於總會有人生育兩個或者更多的孩子,為了使生育率維持在更替水平附近,在目前死亡率水平下,就必然需要有人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這樣,多生與少育相勻抵消,生育率才有可能維持在更替水平附近,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便因此而誕生了。但如果仔細推敲,自然會發現,因為有人想生育多個孩子,事實上也生育了多個孩子,因而就要剝奪人們生育兩個孩子的權利,僅允許他們生育一個孩子,這樣的政策某種意義上是以一部分人作為多育夫婦的殉葬品而出現的。經過數十年的廣泛宣傳,已絕少有公民不知道「超生」的後果。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無視超生後果與眾多超生者的前車之鑒。這恰恰說明民眾己經意識到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風險與弊端要遠遠大於超生處罰的利益損失,因而眾多民眾經過繽密考量、精心算計、反復權衡利弊得失後最終還是作出了超生的決定。如此看來,超生者比按政策生育者更理性。而獨生子女父母們未必對獨生子女家庭風險全然不知,也未必認同獨生子女政策,他們只生一個,更可能是屈從於外界壓力下的被逼無奈或自我犧牲。 我們不能否認獨生子女政策為我國的人口控制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獨生子女政策逐漸涌現出弊端。
第一,性別比持續偏高。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我國出生性別比基本上屬於正常范圍,其出生性別比通常波動在102 -107 之間。但自80 年代以來,出生性別比明顯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 5 ,比例偏高現象初顯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111. 3 ,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則已達到116. 9 ,個別地方甚至達到135. 6 ,遠遠高於國際社會可以容忍的107 的最高警戒線。當歷年出生的男女人口數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差異不大的條件下,若出生性別比失調,則其相應的未來婚配比就將失衡。短期內通過婚齡差的調節,問題尚且不大,但若時間持續長,就會造成一種婚配年齡失衡的問題。
第二,獨生子女自身素質偏低。由於現在家庭多數為獨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長對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為中心,萬事都為其做好而忽略對其發現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部分獨生子女的體格、性格和人格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不足和扭曲,例如體格上的嬌弱懶惰,性格上的自私冷漠,人格上的虛榮殘缺。此外,還有自我中心意識強,性格獨立;獨立生活能力差,經不起生活的磨練;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價值趨向模糊等。
第三,獨生子女的家庭問題。
首先,對於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勞動力資源短缺。調查表明,由於勞動力缺乏,獨生子女家庭不僅難以致富,而且還成為貧困家庭主體。例如,「2008年,安徽省銅陵縣2945戶低保家庭中,計劃生育家庭達2503戶。低保戶中計劃生育家庭高達85%」 ,「獨生子女家庭特困戶873戶,占特困家庭總數的88·09%」 。
其次,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一旦發生子女意外傷殘、重病、死亡,特別是成年開始掙錢養家的獨生子女意外傷殘、重病、死亡,不僅給家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且給父母精神以致命打擊,並因此而陷入絕境。
如果說在父母生命周期早期出現的生存風險可以通過補償性生育得以消解,在生命周期晚期出現的生存風險則因為父母年齡已大而喪失了補償性生育的可能。獨生子女政策把所有的希望與責任都壓在了一個孩子身上,因而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異常脆弱。獨生子女本身使得家庭的親屬關系網路縮小到極致。一旦獨生子女家庭遭遇困難或不測時,來自於親屬關系網路的支持就大為減少,家庭依靠傳統親屬關系網路的抗風險能力會降低至極致。此時,如果社會支持不能及時跟上,極易使獨生子女家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還有,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子女。子女越多,老年父母得到各方面贍養的機會及數量也就越多。獨生子女父母因子女數過少,來自於子女的非正式支持普遍不足,子女的供養壓力增大,而老人陷入老年貧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㈤ 獨生子女政策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加速,如果按照年齡大小堆積,老齡人口放在金字塔上方,中年人放在金字塔中間,年輕人放在下方,再過幾十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就變成了頭重腳輕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甚至引發社會問題。
㈥ 計劃生育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降低了人口的總數量,尤其是城市人口的數量,在政策的初期和中期內為經濟發展,人民脫貧致容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政策的副作用也在逐漸的顯現出來,例如由於新生人口降低了,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被極大的提高了,這種情況下,這些獨生子女就不再願意做一些基礎工人類的工作,這樣長遠看,對社會經濟發展不是太好的事情。
㈦ 「計劃生育」給成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經濟壓力變大。獨生子女對於父母來說,可以說是撫養的壓力變小了,以前的人們膝下的子女少說也會有兩三個,更有甚者會有七八子女,這對於父母來說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每一個子女從小到大的生活費都是一筆高額的費用,更不用說供子女們上學的費用了,所以經常可以見到老一輩人的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沒有讀過書的,他們把上學讀書學習的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則早早出來打工謀求生存,賺錢養家,幫助自己的父母供兄弟姐妹們上學,為父母減輕一些壓力。
㈧ 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實行獨生子女政策關乎國計民生,主要原因如下:
1、人口現狀: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重要國情之一
2、人口現狀特點
基本特點:基數大,新增多,素質偏低
3、人口問題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表現在:
①直接影響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
②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
③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一)凡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從領證之月起到子女14周歲止,每年發放獨生子女保障費60元,單方領證的對象發放30元(2006年發放對象為獨生子女出生於1990年7月1日以後的)。根據地區不同的情況,發放的獨生子女費是不同的,這就牽涉到獨生子女費的發放標准
(二)獨生子女費的發放標准,內容包括職工晚婚的、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或者未生育且依法只收養一個子女的、育齡夫妻符合規定可以再生育子女的夫妻,自願不再生育的,依法領取退休金的獨生子女父母等。
職工晚婚的,除國家規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十二天;晚育的,除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產假三十天;在產假期間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另增加產假三十天,男方享受護理假十五天。增加的產假和護理假視為出勤。
農村居民晚育的,減免本人當年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所籌資金;城鎮無業居民晚育的,由戶籍所在地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給予適當獎勵。
㈨ 為什麼要實行獨生子女政策,而不是兩個孩子的政策
實施這一政策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證明,國家實行這一政策是完全正確、符合國情實際的。計劃生育工作者付出了艱苦努力,廣大人民群眾作出了重大貢獻。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這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完善,是國家人口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並將計劃生育確立為基本國策,政策的基調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壓力將長期存在。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計劃生育工作必須長抓不懈。
要堅持計劃生育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持「一票否決」制。要穩妥扎實有序推進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㈩ 獨生子女經濟壓力大,這是不是一胎政策的反彈
80、 90後開始實施計劃生育,一般獨生子女的居多。現如今全國要求二胎,那些當年的獨生子女現在已經長大成人。面對如此大的經濟壓力,其實他們內心不僅彷徨而且孤獨。不得不說,這其實是一胎政策的反彈現象。面對如此大的經濟壓力,獨生子女到底該如何緩解是現如今需要及時有效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獨生子女擔負巨大的經濟壓力
現如今80、 90後的父母已經慢慢的向年邁靠近,而獨生子女的夫婦需要面臨4個老人的撫養義務。所以說他們的經濟能力哪怕在好,面對如此大的經濟壓力都有點不知所措。畢竟4個老人都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往往需要很強的經濟基礎。
一代又一代的獨生子女,他們慢慢的長大成人,也終將實現了所謂的夢想。然而一胎政策當初的實施,的確也是符合相關的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二胎政策大面積放開以後,很多年輕人卻不想生二胎,主要是因為經濟壓力。不得不說,任何時間段還是需要考慮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