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父母對待孩子的讀書,都是持有什麼樣的態度
現在國內疫情穩定,英國疫情蔓延,由於小留學生們讀的是寄宿制學校,疫情期間學校關閉,有的寄宿家庭也不同意接收他們,機票又一票難求,於是留學生家長開始呼籲政府組織包機接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未成年人回國。小留學生不值得支持和同情,除了家長們是為出國定居作準備外,更是說明了這些家長對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不承認中華五千年文化史,從而自幼甘願母子分開也忍痛把孩子不遠萬里送到大洋彼岸接受西方的文化熏陶。
㈡ 美國家長怎樣幫孩子選大學
我的一些朋友正好有孩子今年要上大學,有幾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就有非常「艱難」的選擇:比如私立還是公立,大學校還是小學校,都市裡的大學還是大學城裡的大學,還包括專業的選擇,等等。這段日子,這些朋友都費去不少心思幫助孩子做最好的選擇。我理解家長們的心情。去年我的大孩子准備進入美國的大學時,也收到了幾所大學的通知書,其中有私立大學,也有公立大學,有學費昂貴的大學,也有學費比較低的大學。經過多方考慮,我們幫助孩子做出了選擇,當然,最終的決定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孩子去了一所公立大學,選擇了她所喜歡的傳媒學院,而放棄了一所在大都市的私立大學,其實那家私立大學還向孩子提供了一些獎學金,並有更大的名氣。
那麼,在孩子即將結束大一學習的時候,孩子後悔自己一年前的選擇嗎?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給孩子的選擇提供了最好的建議呢? 答案是簡單而直接的:我的孩子沒有後悔她的選擇,我們也沒有為自己的建議感到遺憾。可是,有朋友不同意我們的看法,他們認為,我們應該送孩子上私立大學。我理解朋友的看法,如果只考慮大學名氣的話,孩子應該去更有名氣的私立大學,可選擇大學遠非只看大學的名氣那麼簡單。事實上,除了名氣外,更有許多其他的因素需要考慮,包括專業、學費等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美國的名校都有很好的專業,但並非名校的每一個專業都是同樣的水平,許多非名校也有非常好的專業,比如我們家附近有一所公立大學就有全美最好的氣象專業之一,如果學生立志學習氣象,那所學校就是首選大學之一。我的孩子對傳媒學院的公共關系專業有興趣,選擇的那所公立大學有非常好的傳媒學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學院在大學內部的排名,排名越靠前,就有更好的師資和其他資源,學院在外也有單項更好的排名。此外,許多美國的大學接受被錄取學生在高中階段修得的大學課程學分,孩子的大學就是如此。因此,她只用四年的時間就可以拿到兩個學位,這也是在選擇大學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這些年,美國的大學學費漲得非常快,上一所私立大學的學費可能要十幾萬美元,而公立大學就低許多。應該說,除了獎學金外,美國政府和商業銀行向大學生提供了比較多的貸款資源,許多美國學生都有貸款。可按華人的傳統,一般來講,家長不讓孩子貸款,大多是家長以現金資助,對於許多華人家庭來講,給孩子上大學提供的花費幾乎與房價不相上下,拿出的十幾萬美元可能是自己今後的一部分養老金。我記得有人寫過一篇文章說,華人父母拿退休金去資助孩子上大學很不明智,因為退休金是貸款不來的,應該讓孩子去借學費,政府和銀行都願意貸款給學生。可是,由於華人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貸款,自然就要動用自己的存款(包括養老金)。我的孩子之所以選擇公立大學,自然是考慮到大學教育的投入產出,作為家長,我並非是要開脫自己的責任,但我相信,孩子選擇公立大學的確減輕了我們家的經濟負擔。 當然,我這里並不是要批評願意為孩子支付昂貴學費的家長,我只是想闡明在幫助孩子選擇大學這個問題上的不同看法。我相信名校有其無形的價值,也尊重家長做出的不同選擇。我的一對朋友的孩子已經被芝加哥大學經濟專業錄取,但他們仍然希望孩子能上哈佛。我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能實現這個目標,如果他們的孩子能上哈佛,我會為他們高興。可我知道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專業不在哈佛經濟系之下,芝加哥學派其實有更大的影響。 除了以上提到的專業和花費外,我還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得到證實:選擇大學未必非名校不可。我在中國和美國都沒有上什麼名校,卻也有豐富的人生。我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超越父輩,她並非必須要有一個顯赫的名校學位,通過努力也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上名校也是許多中國學生和家長奮斗的目標,可遺憾的是,名校的名額非常有限。因此,我建議國內的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大學時,除了名校的名氣外,也應考慮到專業、花費等方面的因素。我不否認清華北大等大學的名氣,但中國名校的所有專業也並非都是水平同等,其他大學也各自有頂尖的專業。學生和家長們不妨反思一下名校情結,全方位地做更多考慮。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需要改革大學單一錄取的制度,給學生和家長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
㈢ 為什麼美國的孩子18歲就能獨立
西方文化非常看重『獨立』的價值。別說大學畢業以後了,小編老早就聽說:美國人到了18歲就會離開家獨立生活。
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1。 投票數據
我們先來看一組美國網站上的投票數據。
Giantbomb.com發起了一場以:『你多大時搬出父母家的?』為題的投票活動。
(父母家???聽起來好傷心。小編現在還把『父母家』當自己家。。。Well。。。)
如下圖所示,共有356人參與投票。
(雖說投票的人不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個年齡段都顧及到了。
結果顯示,18歲時搬出的佔比最高,達到17%。
加上『17歲』和『<16歲』這兩組,18歲以前(含18歲)離開父母家的佔到了25%。
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人18歲之前就搬出父母家自己住了。
另外,如果我們計算一下24歲前搬出父母家的人所佔比例,數字是76%。
我們姑且把24歲看作大學畢業的平均年齡,那麼可以推斷:有76%的人在大學畢業後即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
當然了,一個小小的網路投票可能說服力有限。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美國人怎麼說。
2。 網友回帖
有位國人曾在美版知乎Quora上提問說:
『我是中國人。上中學的時候,老師曾告訴我們說美國人大學畢業後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當時這讓我們很吃驚。這是真的嗎?』
下面是美國人的回復。
Tom Stagliano:高級航空航天工程師(畢業於麻省理工)
在我生活的地方,一旦家裡最小的孩子上了大學,父母就會賣掉房子,搬去別的地方,不會留下新的地址。。。過去幾年我聽說過好幾例這樣的事。。。
(小編給跪了。。。)
Andrew Jenkins
從經歷中學習
我認為這是美國文化里特別怪異的一點。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別人知道你和父母住在一起,要麼會瞧不起你,要麼對待你的態度就變得輕慢了。我覺得,人們歧視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這很荒謬。
(小編表示贊同,獨立並不意味著一定不能住一起啊!)
Tim Nygaard:曾就職肯塔基大學
我是迫不及待想要搬出去自己住的那種。17歲那年,我如願搬離父母家。那是上世紀60年代,那時的美國人非常渴望獨立,有很強的『自立』意識。
現在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很多人20多歲時還會搬回父母家去住。
Sean Bard:萊斯大學化學專業學士·2006年畢業,一直在美國
高中畢業後,我離開家去1,400英里(2,25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學。大學畢業後每次回來看父母,我都沒有在家裡停留超過一周。我弟弟也是如此。
不過,我妹妹之前幾個月住在父母家。她剛從國外工作幾年回來,需要好好思考下一步的計劃。
Isaac McQuistion:18歲從父母家搬出去就再沒回過頭
在美國大多數地區,人們的觀點和文化習俗的確如此。我上大學那年搬出父母家,從那以後就沒怎麼在父母家住過。我的兄弟姐妹,還有我妻子,都是這樣。
就像另外一篇回帖里說到的:這是美國人迷戀『個人主義』和『獨立意識』的表現之一,同時也說明美國人信奉『依靠自身努力實現美國夢』的理念。畢業後仍和父母住在一起,顯然是一種『恥辱』。這表明一個人未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拒絕『長大』,缺乏獨立生存能力。
可以說,這樣的人就是『寄生蟲』,會受到所有親友的側目。人們一般不會認為和父母住的人是出自對家人的愛和依戀。
美國文化的『主導形態』是把自己和其他人『分隔』得越遠越好。
和父母住一起的人,形象是這樣的:
30多的大男孩,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打著電動,從父母的冰箱里拿東西和飲料填肚子,苟活人世。
同樣地,如果子女搬出去後,父母常常跑去子女家,也會被視為過度介入子女生活、缺乏自理能力、不尊重孩子獨立生活的權利等等。
其實仔細想想,和子女保持過分的距離恐怕會讓老人非常孤獨。盡管美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仍舊和我上面說的差不多,但其實已經開始改變了。
不合理的學生貸款債務,再加上很多行業薪水不景氣,使得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幾代同住』的家庭。
究其原因,無非是受困於經濟狀況。比起從前,現在大多數人直到上了一定年紀才買得起房。
人們仍舊認為和父母住是一種失敗的表現,但是因為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就從『失敗』變為『常態』了。
匿名
其實我是英國人,但是在英國也差不多。
對於條件富足的家庭,孩子都會離家上大學,在那裡租房住(或住大學宿舍),之後就不會回到父母家生活了(通常只會探望或回家休假)。子女和父母同住,可能出於很多原因(找不到工作、入不敷出、健康原因等)。然而獨立居住和生活是人們努力達到的常態。
最近,我的辦公室來了一名印度交換生。我和他有過幾次不錯的聊天。
在聊天中,我看到我們成長的文化和童年經歷非常不同。希望這可以為解答你的問題提供一些參考。
一次午飯時,我提到說自己18歲時有一陣子在一家倉庫打工,負責裝貨盤,為上大學存點錢。
這名印度交換生非常驚訝,一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竟然也會干這樣的工作。
他說,他的父親絕對忍受不了讓兒子做體力活這種恥辱。
就在那天,餐廳里還有一名工程總監曾做過建築工人,一名高級程序員做過快遞司機,還有其他人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過,有人做過郵遞員。。。給我的感覺,在印度,如果子女做行業較低的工作,人們會認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能力供養子女。
對於西方孩子來說,恰好相反。
如果上大學了還不能負擔自己的部分花費,會被認為懶惰、被父母過度寵溺。
大學階段,父母可能在經濟上給子女很多貼補,但是大學生也需要有自己賺錢的意識。從事一些簡單的服務性工作,是步入成年的良好預備。
在另一次聊天中,這名印度學生提到,他到26歲時才有了自己的銀行賬號。
他剛開始工作時,薪水是直接發給他父親的。他父親管理家裡一切財務事宜。他說這在印度很普遍。
記得我8、9歲的時候,有天早上,有一名銀行的女職員來學校教我們怎麼辦銀行業務。
那天我們有了自己的儲蓄賬戶,她鼓勵我們每周往裡存一些零花錢,比如2英鎊或5英鎊,以後給自己買新玩具或其他東西。
英國孩子9歲前,就會接受相關教育,開始練習財務獨立所需的技能。我並非要論斷孰優孰劣,只是想分享一下西方是如何教育孩子重視獨立的價值,其他文化可能並不那麼重視這個。
Beth Knoll-Casey
作家/博主、三個孩子的媽媽、Avon銷售代表、程序員
很多人是這樣,但並不是全部。很多孩子至少在大學期間會住在家裡。成年後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確不多見。
大多數情況下,子女想要展開雙翅,探索周圍的世界,享受完全獨立的美好感覺。
Carlos Eardo Oliver
世界公民,住在華盛頓特區
《發射失敗》這部不是很有名的電影,或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有人說,美國人性格的標志就是個人主義。美國人渴望獨立,沒有什麼比不勞而獲更令人不齒。
即使對於高中生而言,自己打工買車(哪怕是破車)也比接受父母送的德產豪車更受人尊重。
說實話,對於後者,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在有的小地方,如果有人開著父母的聖誕禮物保時捷招搖過市,一定沒人願意搭理他。
幾乎所有上高中的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如此。不管是讀大學還是工作,一旦成年,他們就想要獨立生活。
當然,大多數家庭不會在孩子滿18歲那天就等不及要把他們請出門。但是,有的父母會這么做,或許是出於同輩人的壓力。
多數父母會給讀大學的子女提供經濟支持,但有的孩子要自己支付高等教育的費用(靠學生貸款)。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在我自己的國家,有35歲的成年男人還住在父母家裡,生活讓媽媽照顧(做飯、洗衣、打掃房間。。。),把父親當提款機,真是太可恥了。
3。 調查數據
看了以上網友的回帖,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了。是真的,只要可能,美國人最晚大學畢業後肯定會選擇離開家獨立生活。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小編再給大家透露一個重要信息:
據澳洲一項最新調查表明:從父母家搬出的時間對於一個人未來可能擁有的財富具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認為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幫你存更多錢,那你就錯了。
21-24 歲時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澳洲人比過早或過晚離家的人在人生的中後期可以多賺185,000美元(約126.7萬人民幣)。
該發現發布在墨爾本大學一份名為《澳大利亞家庭、收入與勞動力》的調查報告中。這項調查自2001年起已經采訪收集了17,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數據。
報告指出:21-24歲搬離父母家的人,到35-54歲時,收入和資產狀況是最好的。
18歲之前就離家,會讓自己的經濟狀況更糟。
報告顯示:
成年之前就離開家的男性,其一生的資產比21-24歲離家的人少184,877 美元(約126.6萬人民幣);
女性少106,977美元(約73.3萬人民幣);
年收入平均低約3000美元(約2萬多人民幣)。
18-20歲離家,也很不錯。
這個年齡段離家的男性資產比21-24歲離家的人低99,834美元(約68.4萬人民幣);
女性低25,768 美元(約17.7萬人民幣);
然而,年均收入只低不到900美元(6165人民幣)。
25歲以後才離家獨立生活的人,年收入比21-24歲離家的人平均低5280美元(約3.6萬人民幣)。
資產同樣受到影響,據估算:
25歲以後離家的男性一生的資產比21-24離家的人少20,779美元(約14.2萬人民幣);
女性的資產少95,676美元(約65.5萬人民幣)。
小編也是在21-24歲之間離開家的,看了以上信息,竟然莫名受到了鼓舞。小編以為,是鷹總要遠走高飛,父母需要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然後在合適的時間放手。
或許如美國網友說的,美國人對『獨立』過於迷戀,但小編覺得,咱們中國的文化倒是可以多多借鑒美國人的『獨立精神』。所以,趕緊趁21-24歲之間離家吧,或說不定還能多賺點錢呢,嘿嘿。
㈣ 美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與中國的對比
1,美國父母不準孩子隨意插話。中國父母會先回答插話孩子的話題。
通常大人在聊天的時候,孩子們聽到什麼就會想及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的孩子如果插話進來,美國父母就會做一個手勢示意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要求,但是要等,或者對孩子說,「請等父母說完。」相反,中國父母就會停下來,先處理孩子,「詢問孩子有什麼事」。
2,美國父母會輕聲的和孩子說話。中國父母會大聲的制止孩子說話。
英文裡面有一句話叫『indoor voice』。也就是說輕聲說話,用室內的聲音說話。當孩子高聲大叫的時候,美國父母就會輕輕說,「indoor voice please,I can hear you。「中國父母就會生氣的大聲反問,」干什麼,不會輕點說。「
3,美國父母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光。中國父母更喜歡看著孩子玩。
在公園或者游樂場,有一個現象很普通。大多數美國父母都是直接參與到孩子的玩鬧,陪著孩子瘋,陪著孩子跑,積極的參與其中。而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是站在一旁靜靜的看著孩子自己玩,或者看著孩子和別人一起玩,只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出現教育。
4,遇到孩子糾紛,美國父母會先問事情的起因前後。中國父母先維護自己的孩子。
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發生糾紛爭執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的對待方法就是最好的教育時機。美國父母遇到孩子糾紛問題,就會先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們會讓兩個孩子當面說,然後再和對方父母溝通。中國父母更喜歡先維護自己的孩子,當著孩子的面就指責性的解釋。
5,孩子犯錯誤,美國父母蹲下和孩子溝通。中國父母生氣的責罵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誤,沒有國界之分。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美國的父母會蹲下身子把孩子拉在一旁和孩子輕聲細語的講道理,但是口氣是很嚴肅的。而中國的父母就會感覺很丟臉,大聲的當眾指責孩子,責罵孩子,甚至強制孩子去道歉。
6,孩子沒有按老師的指令做手工,美國父母表揚孩子,中國父母批評孩子。
有些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跟著老師的模版走。可能老師讓做一個蜜蜂,他做成了機器人。遇到這樣的孩子,美國父母會說,這個主意很不錯。中國父母就會要求重新做過。
7,孩子打翻果汁,美國父母乾脆讓孩子玩,中國父母生氣責罵不讓玩。
孩子不免會打翻果汁或者水以及牛奶之類的飲料,美國父母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反正都打翻了,她們會讓孩子玩,然後讓孩子自己玩完後處理掉。中國父母一聽到打翻,第一反應就是真浪費,好心痛。然後就責罵孩子,讓孩子站遠遠的,不許碰地上,然後自己趕快處理掉。
8,美國父母不管孩子穿衣服,中國父母喜歡干預孩子的穿著打扮。
美國孩子有時候穿的真的很離譜,大冬天穿短褲,夏天穿夾克或者好幾件T-shirts。美國父母一般不管,隨意的態度,她們會告訴孩子自己的意見,孩子不聽就不說了,讓孩子自己隨便。中國父母冬天怕孩子生病,夏天怕孩子中暑,那是絕對的不讓孩子這么穿,想盡辦法讓孩子穿得體的衣服出門。而且中國不是有句古話,「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中國父母覺得孩子的穿著和自己的面子有著直接的聯系。
㈤ 美國父母如何處理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這位知友,美國普通老百姓到底如何對待女兒關系呢?這里說現象,不說特殊個體,雖然沒有聽說過老人依賴兒女,但見過、聽過啃老族。也聽過、見過孩子們對老人照顧無微不至的事例。
美國父母生養孩子主要是喜歡孩子,自然也就喜歡陪伴孩子,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那些喜歡孩子的父母,則生養幾個,不喜歡孩子的父母則不生養。凡是有了孩子,他們與孩子一起分享勞動,分享生活,分享快樂。在這種分享的思想下,對待孩子自然平等方式,不會把孩子嚴密保護起來,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也就容易學會獨立自主。
孩子到了十八歲算成人,父母對孩子的監控一下子放開,只要知會一聲,孩子可以自己開車到任何地方去會朋友,搞聚會,旅遊等等。很多孩子自己打工掙錢,用自己掙的錢去旅遊,聚會生日節日購買禮物,有的甚至用打工的錢上學。父母有條件,提供補貼費用,沒有條件的,孩子們需要自己想辦法。
孩子工作後,父母更不予干涉,孩子可以與父母同住,需要繳納生活費,甚至其他費用,分擔家庭開支,也可以選擇自己出去租房子過日子,一切費用自理。
父母自己依靠自己過日子,老了不能掙錢過日子了去養老院。不過美國政府免費養老院服務和環境比自己出錢的養老院差,比富人居住的養老院更差。服務和環境還是有等級之分哈。有的兒女們善良、尊重老人,則讓老人與自己一起生活,照顧老人們的生老病死。無論怎樣,父母在失去獨立生活能力之前,大都不會依靠兒女,大家彼此往來而已。
既然父母女兒平等獨立相處,兒女的婚姻選擇,職業選擇,與父母確實關系不大。父母對待女兒的重大選擇往往只是建議,不會強迫。尤其是兒女婚姻絕對不會橫加干涉,干涉的後果則是搞僵兒女關系。對待女兒選擇的對象,大都是祝福和歡迎,遇到父母確實不喜歡的兒女對象,最多背後議論議論,無法當面指責干涉。比如說我家鄰居兒子結婚兩次,對兒子兩個對象,鄰居都不滿意。在我面前說說而已,從來不會干涉兒子媳婦,更不會在兒子媳婦面前說是非。
父母有點錢的,死後剩下部分均分給孩子們,孩子們也沒有什麼話說,哪怕分得不均衡,只要老人有遺囑,孩子們都必須依照遺囑辦理。
相當一部分兒女有能力善良仁慈的也會照顧父母,這種情況不是多數。兒女與父母一輩子相處的日子不多,父母哪有理由不珍惜這段日呢?
這種關系也導致美國佬把伴侶看得比什麼人都重要,因為只有伴侶可以陪伴自己大半輩子,女兒,父母都不行。這種父母兒女關系減少了很多摩擦,加強了夫妻關系紐帶的重要性。
在美國希望兒女能夠幫助父母,那麼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仁慈善良,否則自食其果。這種思想出發教育孩子,孩子們也比較有道德心,給整個社會風氣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貢獻。
美國父母兒女關系依靠相互關愛來維持,與中國全然不同,不能用孝順來要求孩子,更無法依靠社會指責來逼迫孩子,法律更無依據。相互的關愛成了唯一的紐帶,這種關愛在孩子成人後則成了家人朋友相處,增進感情為主,絕對不能指指點點孩子的內外事情,否則令人討厭。
孩子長大了則需要獨立,不能依靠老人過日子,否則大家會覺著這些孩子是垃圾。
這種關系下,父母兒女和睦的也不少喲。如今這個社會經濟越來越差,很多兒女父母一起居住,相互照顧,有一天這樣的大家庭可能會越來越多。
㈥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需要子女陪伴而美國的父母自力更生不需要
我的一個美國的朋友,他敘述了美國的父母,也是希望過聖誕節的時候,子女回家團圓,在一起過的到他們老的時候也是有子女需要照顧的,美國人也是有親情的,並不是你所說的那樣,美國人父母不需要照顧,
㈦ 【懸賞】美國的爸爸,在兒子年滿18周歲以後,爸爸還會不會一如既往的關心兒子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卜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㈧ 我該送孩子到美國上大學嗎
金子按:經常有國內的朋友,問關於子女教育的問題,尤其是何時、何地到外國接受教育。剛好讀到一篇文章,其中觀點請有需要的朋友做參考。
文飄風漫步
我的大學同學發電郵想聽聽我的意見,他們的孩子正在中國念高中,我知道中國高考的殘酷競爭,他們想給孩子有多方面選擇的機會,萬一考不上中國理想的大學,就去國外上大學?我明白天下父母的心,我的女兒還有五年就要考進大學,對孩子的將來而多方面考慮,一向特別留意美國大學的信息,在此我就寫下當時的想法。
把孩子送去國外上大學之前最好考慮具體的問題是專業,學費和畢業去處。
如果孩子將來去國外留學,在高中畢業考大學時最好在理科方面多下功夫,比方說:工業設計,農業研究管理,葯品研究發明,生物醫療,物理研究都需要年輕人繼續接班創造,無論在國內國外都是受歡迎的,申請獎學金比文科類容易些,留學簽證問題不大。可參考一下國外受歡迎的專業,以上大部分是國際留學生擔任科研工作,由美國老闆主持。美國學生大部分嬌氣不行。
專業選擇對口,在國內念完本科,留學念完碩士和博士是最理想的規劃。如孩子對理科興趣濃厚,學習動力大,刻苦鑽研不會感到心累,基本上不用父母管都會自覺管好自已。在國外很有發展前途,到哪裡工作很有成就感。
(有的人認為中國孩子對理科有濃厚的興趣,不妨送他們到美國大學念上本科,然後續念碩士和博士,他們有很多課外研究工作機會,如果遇到美國導師賞識學生的創造和解決的能力會提供特殊的幫助,可以讓學生縮短學習時間提早畢業搞科研工作。如果中國孩子在中國念完理科的本科,然後去國外念碩士和博士,尤其在創造解決能力和提出獨立個人的見解還不如國外學生,美國大學的教育制度靈活,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還些在中國高等教育是無法比擬的。)
反過來說,如孩子對這方面專業不感興趣的話,比較偏向文科,象律師,歷史,文學,哲學,教育等去國外留學可學到不同地方的不同思想,最後還是回到自已生長的地方發展,在美國很多文科博士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理科博士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如孩子對將來專業不知道如何選擇,在美國本科可以先上兩年的公共選修課嘗試不同專業的基本概念,在大學三年級以上開始選自已很喜歡很感興趣的專業繼續主修課程,一般來說念完本科四五年,才續念碩士,如是和念本科同樣的專業,至少一年可畢業,再續念博士需三四年左右。如是念其它的專業,念碩士時間長至少三年才能畢業,念博士更長了。
我一般盡量不鼓勵孩子念熱門專業,包括象電腦軟體設計專業,需要孩子有這方面的電腦天才和能通宵達旦工作,電腦語言更新很快,半年不努力學習會很快淘汰。得企業管理(MBA)證書在美國多如牛毛,文憑反而不值錢。
由於美國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名校和一般大學的學費上漲,很多美國優秀高中生受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沒有大學提供獎學金,如果家庭經濟富裕可以幫助孩子付學費四年,或者孩子向學校貸款,畢業找到工作後分期付款。國際留學生在美國一般不易申請貸款,只有靠學校的部分獎學金和家裡父母的支援。名校的學費一年大約二萬美元以上,一般美國家庭付不起,有的孩子放棄大學,先去離家附近的社區大學念一二年大專課程(相似大學一二年級的公共課程),然後轉到大學續念專業的主修課程二三年才能畢業,去社區大學這樣可節省昂貴學費的一大半。國際留學生不會象美國學生得到很多優惠和多方面的選擇。
孩子去美國留學最好是年滿十八歲,不用找監護人,讓孩子學會自已管理自已,獨立生活,遇到困難時能有主見能聽不同看法才能最後決定,國內父母對外國的學校制度不太了解沒法對孩子提出意見。
孩子去國外留學畢業年齡差不多是從二十歲至三十歲,同時要考慮他們的戀愛結婚生育,不要只顧學業忽視個人生活,不要等到畢業才發覺走出校門只有證書其它一無所有,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很難把握好學業和生活的平衡。學成留國外還是歸國,都是不好把握,一旦到了不同地方會受周圍的環境影響,也會不斷意識提高自已而改變,都是很正常的。
我個人認為家裡只有獨子女,除非孩子是天才讓他們獨闖天下,別指望靠他們養老終生。如孩子是很普通的,不如留在身邊,在國內念完大學找工作結婚生育,其樂融融過普通的日子。我知道中國高中生考進大學競爭激烈,擔心考不上就可以考慮到國外念本科,要是孩子的英文基礎好去國外上本科會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英文差的可去國外語言學校補習再考進本科,最好有家裡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千萬不要砸鍋賣房支援孩子上學,不要讓自已晚年生活過得不愉快。
㈨ 美國(或西方國家)的父母怎樣看待自己孩子的學習
舉幾個例子吧。都是真實的。
第一個,關於理想。一個西方家庭的小孩突然對父母說,以後想當清理垃圾的工人。如果是中國的父母,估計會大罵一通沒出息。但是西方的父母說,垃圾工人很辛苦,因為有了他們,城市才這么干凈。你這個想法很好,父母支持你。
第二個,關於早戀。一個中國小女孩跟家人一起移民到了美國,鄰居家的小男孩特別喜歡她(都是10歲左右),他就直接去跟小女孩說I love you。小女孩覺得很不可思議,罵他神經病。小男孩回去跟父母哭訴。他父母說,既然你愛她,那就要讓她覺得你值得愛她才會接受你。所以你要讓自己變得更好一些。比如提高學習成績、取得運動成績等等。小男孩果然很努力地開始學習。
第三個,關於學校的教育方式。這個應該眾所周知,美國的中學、大學和中國的應試教育完全不同。學校老師回去布置的作業多是動手的。比如自己做一個模型,自己做一個書簽,給父母洗一次腳,去調查附近居民釣魚活動的次數,做一份附近居民的地圖等等。大學的話也是這種類型的任務,只是可能更深一些。比如調查一類案情在某些地區的發生率,並找出原因,做出對策。這些不像中國的作業,在書本上抄抄就有答案。
最後,關於父母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心態,我這里沒有太具體的例子,但是我想你可以從上述例子中推理出來。而且我想說的是,因為我們國家跟外國的教育方式不同,找工作的時候的要求不同,所以也不能完全照搬。
我的個人意見是,無論孩子成績好壞,家長的理解、了解和尊重最重要。我剛剛工作,對於自己的成長很有感嘆。我很感謝父母的關愛和教育,也知道無以為報。但是我希望做家長的也知道,你們總是要求孩子們理解你們,雖然很難很辛苦,孩子們還是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但是,也請父母理解孩子一點。你們工作很累,為了孩子很操心。孩子們其實也會為了你們生氣急躁時的惡劣態度甚至打罵忍耐,去盡力理解。現在不是水深火熱一觸即發的年代,孩子們的基本生活不會有問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會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地成長。有了健康的心態,才可能有幸福的感覺。否則無論學歷多高,掙錢多少,都不會覺得開心幸福。你想想,現在高校每年跳樓自殺的大學生、研究生難道少嗎?跳樓自殺的富翁也有。請父母擺正心態,不急躁,不強求,不眼界過高,你們的孩子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