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1997年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

1997年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

發布時間:2021-12-05 06:19:56

① 因為就要交學年論文了,希望您幫忙用英文翻譯一下下面的內容,萬分感激..將所有的懸賞分都送出了...

In the end is not a "problem child" - Child of Urban Research Summary of basic social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rapid growth of our population, our country 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70 one-child policy was introced, after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ild. A large number of child brought the community's strong concern, especi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and only childre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oblems.Be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is group emerged,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public opin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is is a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he only child of this negative image has graally been constructed. However, with time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in-depth,For really, as some scholars and many of the media pointed out, one child is the "problem child" this issue, scholars have more different views.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one-child set of basic social content, from the Only Child'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values and social roles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three soci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strengths and existing problem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data to explore how the child in the end is a social group, compared with non-child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how, and then explore the "problem children" argument is really set up.

② 什麼叫做人格

第二章 什麼是人格
卜衛

--------------------------------------------------------------------------------

人格,似乎是一個很學術的名詞,但實際上,如果對人格略有所知的話,我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人格」。一個孩子樂觀自信,不怕失敗,活躍而有創造力,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個孩子沒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動攻擊他人,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礙」。
這本書專門談論獨生子女的人格。我們不希望用學術的語言來談,而希望用日常用語來談,有時還需要與家長、教師討論。沒有人能告訴家長、教師怎麼做是最好的,因為他們面對著不同的兒童,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獨特的人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本書里寫出各種人格特徵可能給孩子的生活和前途帶來的影響,然後,請家長或老師來選擇。比如,我們會告訴讀者,根據我們的研究,專制式的家庭教養方式將導致兒童的自卑或攻擊性,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將大大激勵兒童的成就動機等等,讀這本書的家長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可能性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當然,我們也會提出一些建議,但針對某個具體的兒童時,這些建議是否合適也需要教師家長斟酌。總之,我們要努力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講述人格,向讀者提供各種人格特徵的可能影響,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於人格,有如下五個方面的基本知識是需要我們知道的。

1.我們怎樣解釋人格?

心理學已產生了許多關於人格的定義。據美國心理學家澳爾波特1937年統計,人格定義已達50多種,現代定義也有15種之多。也許讀者會說,這么多定義,如果不是專門的研究人員,我們還有希望了解什麼是人格嗎?其實,那麼多具體的定義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可以統統不管,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徵,這些特徵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徵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隱藏在內部的。我們從獨生子女的外部行為,來看獨生子女的道德表現、個人興趣等,又通過專門的測量,來看他們心理內部的人格需要(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擊性需要等)、自我接納程度和學習需要。比如:在調查中,如果一個孩子告訴我們,他(她)經常感到學習的快樂,或總想弄明白不懂的問題,我們會判斷這個孩子認知需要非常強烈;如果一個孩子告訴我們,他(或她)不滿意自己的學習狀況、性格,經常感到別人對自己不重視,或好象在各處都不能起作用,我們會判斷這個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低。認知需要被視為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納程度較低被視為人格障礙之一。在我們的研究中,類似這些都是人格的內容,它們從不同層面表現了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徵。

2.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學有很多理論說明人格的形成。盡管有不同的觀點和流派,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先天的遺傳因素即素質,是嬰兒初生時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包括腦和神經系統類型、內分泌腺以及身體外表的特徵等。

比如,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發現,神經過程平衡的人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時做好幾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興奮占優勢的神經類型則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困難。又如,荷爾蒙中的某種成分分泌過剩,容易產生興奮,分泌不足,則容易產生疲勞,這都會引起孩子個性的變化。此外,人的身體外表也會引起人格問題。我們都有這方面的體會。從小時候,我們就把自己的體格、容貌、身體的姿態特徵與其他人相比較,總希望自己比別人有更好的身體條件。如果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往往會引起對自己本身的期待或自卑感體驗。在我們這次調查中,有高達15.3%的獨生子女對自己的相貌、體形很不滿意,比較不滿意的也達42.3%,也就是說,近70%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相貌、體形有點問題或有很大問題。從心理學的觀點看,這些孩子的人格發展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總的說來,人格就是在這個自然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對大多數身體健康發育正常的人來說,先天的遺傳因素會起一定的作用。據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會昌介紹,行為遺傳學的最新研究證明,遺傳對人格(總體上)的影響佔50%。但是,其人格發展也受個體的生活史以及社會歷史條件的重要影響。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對個體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

埃里克森說:人在生長過程中有一種注意外界的需要,並與外界相互作用,而個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班都拉指出:一個人的行為的獲得是對他人的行為、態度和各種反應的模仿和認同,如同孩子經常模仿父母行為、語言等。

羅傑斯強調自我概念及其與現實的協調,認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個體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和諧,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和諧。

這些描述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後天的環境、教育因素對兒童人格發展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這本書里,我們主要討論影響人格的個體生活史,而不討論先天遺傳因素。這不僅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個體生活史更重要,也因為我們的目標是研究教育方式。遺傳因素對兒童人格的影響這一題目更應由醫學、心理學專家來研究。

3.什麼因素會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

那麼,在外界經驗或個體的生活史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影響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呢?我國學者高玉祥列舉了家庭、學校、生活實踐(包括人際關系和職業等)三個因素。在兒童全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一直在起著重要作用。這一論點已經得到了許多心理學實驗研究的支持。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高玉祥對這些研究進行了概括(在他看來,人格與個性含義是一致的),如表1:

表1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父母的態度 孩子的人格
支配的 消極的、缺乏自主性、依賴的、順從的
干涉的 臆病、神經質、被動的、幼稚的
嬌寵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經質、溫和
拒絕的 自我顯示、冷淡、亂暴的
不關心的 攻擊的、情緒不安定的、冷酷的、自立的
專橫的 反抗的、情緒不安定的、依賴的、服從的
民主的 合作的、獨立的、坦率的、社交的等

除了家庭,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兒童是在學校里形成較固定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學校對兒童的評價以及兒童在學校中的地位也對兒童的人格發生著影響。在獨生子女的生活實踐中,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同齡群體。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同齡夥伴的影響,年齡越大,其影響也越大。在現代社會里,除了家庭、學校和同齡群體,社會學理論也將大眾傳媒列為影響獨生子女社會化的重要影響因素。雖然我們還未發現人格形成理論提出大眾傳媒的影響,但我們認為,在大眾媒介普及的今天,獨生子女成長難以擺脫大眾傳媒的影響。因此,作為一種嘗試,我們也將大眾傳媒列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樣,在我們的研究中,家庭、學校教育、夥伴關系以及大眾傳媒被看作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4.什麼是健康人格?

以往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重點是「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現在更關心「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學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開並釋放人的潛能,以實現和完善我們的能力。

那麼,什麼是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特點是什麼?我們的孩子會變成有健康人格的人嗎?

心理學們從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徵,我們還是來看看他們的描述:

奧爾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條標准:①專注於某些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是一個真正的參與者;②對父母、朋友等具有顯示愛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⑤能夠勝任自己所承擔的工作;⑥客觀地認識自己;⑦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心。

羅傑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個具體的特徵:①情感和態度上是無拘無束的、開放性的,沒有任何東西需要防備;②對新的經驗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自由地分享這些經驗;③信任自己的感覺;④有自由感;⑤具有高度的創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創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這正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將以創造性的、生產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蘭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為:在選擇自己行動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負責處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締造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夠表現出創造的、體驗的態度;超越了對自我的關心。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非常關注現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兒童具有健康人格。比如,根據上述描述,我們會提出如下問題:兒童能否專注於學習活動(學習活動被現代教育制度認為是最重要的兒童活動)?是否感到對所學的東西有一種勝任感?是否是學習活動中的活躍的參與者?是否有自由感?是否有獲得創造性培養的機會?能否根據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決定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夠締造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否對新的經驗有一種開放的態度等等。這些方面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兒童的人格。

我們以更通俗的語言來表述現代社會中兒童所具有的健康人格:能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開放的;對所承擔的學習和其它活動有勝任感;充分發揮潛能的;對父母、朋友有顯示愛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歡創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我們希望兒童都能成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以充分地享受人生。

5.我們怎樣測試獨生子女的人格?

人格測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種:行為觀察、自陳量表和投射技術。我們採用的是自陳量表。所謂自陳量表,是我們先通過與兒童談話、試測,篩選獨生子女生活中的各種有關因素,然後設計一個問卷。這個問卷也就是自陳量表,即由被選中的兒童根據問卷項目來提供關於自己人格特徵的報告。自陳量表的題目形式有多種,我們這次用的有「是非式」,如:「我很滿意我的性格」——是,有時是,不是;也有「二擇一式」,如讓兒童在下列A.B.兩個表述中選擇一個:

A.我喜歡在某個專門項目上成為最棒的人

B.我喜歡結交新朋友

對我們研究人員來說,A題是考察兒童是否有更強的成就需要,B題則考察兒童的親和需要。當然,這一道題目不能說明什麼,我們出了36道題目來綜合考察現代獨生子女的人格傾向。對兩道題,如果兒童都表示喜歡,我們也要求他只能選擇一個最喜歡的,而兒童表示「最喜歡的」,可能就是這個兒童的人格特徵。

還有「多項選擇式」,比如我們列出很多種問題項目,請兒童自由選擇適合他們情況的項目。

我們通過抽樣技術在全國城市范圍內選擇參加測量的兒童,總共選擇了3349名兒童和他們的家長來回答這個問卷。這3349名兒童的年齡在10歲~15歲之間。

心理學測量人格的自陳量表多達幾十種,經常被提及的有愛德華個人愛好量表、艾森克個性調查表、兒童個性調查表、社會成熟量表以及16種人格因素測驗。我們發現,量表盡管很多,但完全適合我們研究的很少。所以,我們在原有人格量表的基礎上,經過修改、試測和重新組織,形成了新的人格測量量表。這些量表包括:

①人格需要量表。我們選擇了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中的部分題性目來測量獨生子女的成就需要、親和需要、扶助需要、謙卑需要、持久性需要和攻擊性需要。

②自我接納量表。量表由12個題目組成,其中五個題目來自青年性格問卷,其餘題目根據兒童活動特徵設計。自我接納得高分說明被試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滿自信。得低分者則對自己持懷疑態度;在事情不順利時,自我譴責;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強。

③學習需要量表。由於兒童的主要活動為學習活動,我們設計了由20個項目組成的學習需要量表,以從兒童活動的角度,補充說明兒童的人格特徵。量表根據一項學習需要的研究成果(《關於學校情境中成就焦慮問題的調查研究》,劉曉紅,1993)設計而成。

④道德評價量表。道德評價量表根據國家教委正式頒布的中小學德育綱要設計而成。它共有54個變數。分為相反的兩個部分:優點和缺點。測試時請被試指出自己的重要優點和重要缺點。

⑤興趣愛好量表。興趣對兒童的某些方面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動力性作用。興趣量表的題目主要來自對學生和兒童工作者的訪問(包括試測時請學生自由填寫),也參考了若干心理學書籍,經過研究者整理,形成了包括19種興趣的量表。

上述量表是關於兒童人格特徵,對影響兒童人格特徵的因素,我們也設計了若乾量表:

⑥家庭教養方式量表。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個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已經有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方式為干涉型,則子女個性多為神經質、並具有被動和幼稚的特徵;家庭教養方式為專制型,則子女個性多具反抗性或服從性;或者,家庭教養方式為不關心型,則子女個性多具攻擊性等等。我們根據以往4種同類研究1,設計了由32個題目組成家庭教養量表。

⑦夥伴交往管理量表。共有10個測量題目,主要來自1996年中國婦女報家教調查和與家長的談話。我們將家長的管理分為鼓勵型、干涉型和限制型。

⑧班主任態度量表。個性心理學指出,教師對兒童的鼓勵態度將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在目前的學校情境中,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直接教育兒童的班主任。

根據統計結果,上述量表都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測量結果(有時我們也說成「調查結果」)是有一定可信性的。

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根據這次調查結果寫成的,但並未拘泥於這次調查,它包含了我們對獨生子女人格問題的大量的思考。

附:特別需要說明的問題

我們希望將我們的研究結果奉獻給家長、教師,但家長教師不是從事科研工作的專業人員,因此,我們在寫作這本書時,對統計數據及表述作了一些處理,使它們更通俗化,更好讀。這些處理可能會降低一些數據的精確性,但不會影響數據分析的結論。這些處理包括:

◆本書所有的統計相關結果,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圖、表的,其顯著度都達到了0.001,說明這些統計結果是可以推論城市獨生子女總體的,即3349個獨生子女的情況代表了所有城市獨生子女的情況。但為了通俗易懂,我們只列出百分比和平均值,而未列出卡方值、相關系數和顯著度。

◆為了使數據結果看起來更加容易,我們採用平均值等方法簡化了一些數據。

◆書中列出了大量的表格和圖,是為了敘述方便。有的家長、教師不喜歡表格和圖,可以跳過圖、表直接閱讀文字。但是,我們所選擇的圖、表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希望這些圖、表不成為家長、教師閱讀的障礙。

◆如專業人員閱讀此書,請參看「1996年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與教育的研究報告」、「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調查技術報告」以及「1996年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調查數據」(《中國青少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6》,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

人格
personality

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一體。又稱個性。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自我,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
人格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 、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有以下幾種:①特質理論把人格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認為對一個人的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向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於他人又相似於他人的原因。②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創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佔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動力組織,其能量的來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慾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人格的發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持續的後效。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他們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③現象學人格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如C.羅傑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③ 校園暴力該如何截止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沖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④ 為什麼班級暴力那麼多

(一)人的潛在本能——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淵源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沖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系。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布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系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簽,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里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由於老師的打罵,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四)社會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的變化時期,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也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游戲場所,歌廳、舞廳和游戲機室影響著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為了滿足玩游戲機的願望,不顧一切地勒索低年級學生的錢財,如果得不到錢,就實施暴力行為。另外,帶有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書刊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形成影響很大。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⑤ 應該怎樣看待校園暴力問題

(一)人的潛在本能——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淵源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沖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系。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布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系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簽,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里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由於老師的打罵,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四)社會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的變化時期,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也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游戲場所,歌廳、舞廳和游戲機室影響著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為了滿足玩游戲機的願望,不顧一切地勒索低年級學生的錢財,如果得不到錢,就實施暴力行為。另外,帶有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書刊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形成影響很大。

⑥ 某教育部門為了研究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隨機抽取某地區300名中學生和300名中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

(1)「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生數約為:300×20.67%=62(人),
「經常陪著孩子做功課」的家長占被調查的300名家長的百分比為:129÷300=43%;

(2)估計10萬獨生子女家長中「為孩子安排課余學習內容「的家長為:100000×70%=7(萬);

(3)問題:假如該市有5萬學生,請估計「很少在家裡做家務」的學生有多少人?(只要能根據兩個統計圖提供的信息,寫出一個能解決的問題即可).

⑦ 求「有關獨生子女和家庭教育的時間報告」怎麼寫

《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問題學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課 題 實 施 方 案

(修訂稿)

一、課題的提出

1979年,我國出台了獨生子女政策,到現在已經產生了整整一代「獨生子女」,並且第二代獨生子女群體也正在逐步產生。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深圳是特區,經濟在飛速發展,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也穩步前進,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響著人的一生的教育,在深圳的家庭結構中已出現了許多以獨生子女為中心的「421」結構(四個老人、一雙父母、一個孩子)的典型小家庭。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對社會結構、價值結構、社會運行機制、文化、消費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必將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延續,對未來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本課題是結合我校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情況而提出的。我校共有學生2211人,其中獨生子女有592人,占總人數的26.8%。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如:家庭經濟相對優越,孩子享有父母充分的關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重視,等等。但同樣也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如: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錯誤的教育思想;不良的家庭環境對獨生子女的性格、行為、交往、心理等方面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

因此,對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研究和教育研究便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我們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在《對不同類型的家庭分別實施規模化家庭教育個案跟蹤指導的實踐研究》總課題組的指導下,申報了該課題的子課題——《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問題學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與研究》,並結合《培養現代城市人——開放教育實踐與研究》校本課題進行研究,為實現我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城市人」教育目標發揮積極作用。

(一)文獻綜述

據有關研究者統計,從1980年到1989年,國內一些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共發表有關獨生子女的論文和研究報告70餘篇。九十年代後,獨生子女問題的研究更加廣泛和深入,出版了不少專著,如上海市教委和市婦聯聯合組織的《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與教育研究》、穆光宗著的《中國的未來交給誰——獨生子女問題的緊急報告》、萬雲英編著的《獨生子女的教育》、馬哲編著的《獨生子女錯誤行為矯正》、趙執平編著的《怎樣教育獨生子女》、風笑天著的《獨生子女研究》、林崇德主編的160萬字的《獨生子女教育網路》等等。

以上研究雖然並沒有見到大規模的個案研究資料與範例,但他們的研究涉及到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生活方式、父母生育意願、家庭對獨生子女教育或社會化的影響等方方面面,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及方法。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從規模化分類指導的視角對問題獨生子女家庭的個案跟蹤指導研究提供了邏輯起點,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研究資料,為我們的研究創新准備了條件。

(二)課題界定

我校承擔的子課題《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問題學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與研究》具有特定的內涵,其內涵界定為:

1.獨生子女家庭。

2.存在各種教育性與發展性問題的獨生子女家庭,這些問題表現在孩子身上主要為習慣、態度、能力、情感、注意力、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暫不涉及智力因素),表現在家長方面主要為觀念、方法、態度、策略等。

3.課題教師的重點指導對象是家長,即通過家長的改變與親子關系的改善,促進孩子的改變,教給家長科學合理的教育態度、策略、方法等,而非把學生直接作為主要指導對象。

4.課題研究以改變家庭教育現狀為基礎,其直接效果是家長的改變和家教水平的提升以及問題的解決或改善,以此為基點進行實踐性與實證性研究,探索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策略與模式。

(三)研究價值

獨生子女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產物。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長對這種特殊性缺乏認識和心理上的准備,也缺少教育獨生子女的理論依據,因此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種種誤區,造成了當代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過分自我,不懂感恩;目無尊長,任性驕橫;依賴成性,缺乏獨立性;大手大腳,不愛惜財物等。這給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帶來不少難題,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因而中華精神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世界精神病學會分類與診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發言人之一陳彥方教授說,當前社會心理問題比較集中的三類人群中,獨生子女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及其家庭教育方法策略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研究基礎

我校自2003年9月開始,進行了《學習困難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研究與實踐》這一課題的研究,該課題已於2006年6月結題。在該課題的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收集、學習大量的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研究材料,經常深入學生家庭進行跟蹤調查,在「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研究」、「獨生子女教育的對策」等方面積累一定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家庭教育的科研骨幹教師,為我們開展《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問題學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與研究》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課題假設

我們認為,在家庭教育層面,獨生子女的問題主要是由家庭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教育方法、教育環境與氛圍、教育結構、教育程序等方面的失當或誤區而導致的,通過家長學校和家訪等方式,有計劃、有步驟、成系列、講策略的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個案跟蹤指導,存在於家庭中的大多數教育失當或誤區是可以得到改善甚至糾正的,家長家庭教育的水平會因此得到提高,獨生子女的問題也會因此得到改善或解決,從而提高此類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展。

三、課題研究目標

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對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問題學生家庭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尋找此類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誤區,剖析其產生的多種因素及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有效的指導策略,進行有效的實踐指導,改善或解決此類家庭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改變家庭教育現狀,提升家長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問題學生的轉變,並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不斷螺旋上升和科學提煉,形成此類家庭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模式。同時,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動態的教師培訓過程,提高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水平也是本課題的重要目標之一。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對獨生子女家庭中問題學生家庭導致問題出現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問題形成的機制進行調查、研究。

2.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問題學生家庭家庭教育的種種誤區進行剖析,探索獨生子女家庭中問題學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導的類型化指導策略。諸如家教觀念、家教方法、學習管理、親子溝通等類型化指導策略。

3.對獨生子女家庭中問題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索有效的心理輔導策略,並進行介入性的干預和實踐性指導,使其心理問題逐步得到矯正。

4.探索獨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指導與「培養現代城市人」教育實驗相結合的校本課題實踐與研究模式。

五、課題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本課題在一至五年級共選擇了14個個案家庭。每個研究對象由兩名教師(所在班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共同開展研究工作。

2.本課題採用個案組與對照組對比研究設計,確定14個具有同質性的學生家庭組成本課題的對照組,並對對照組家庭進行前測與後測,以便對個案跟蹤研究成效的對比研究。

3.本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是對個案家庭與對比家庭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認真填寫《個案家庭調查表》與《對照家庭調查表》,並運用總課題組制訂的相關問卷對兩類家庭進行前測(課題結題前進行後測)。

4.每學期開學初,課題組教師根據子課題組的安排與個案跟蹤指導的總任務及實際情況,制訂課題研究計劃,並交子課題組審核備案。子課題組據此檢查督促個案跟蹤指導情況。

5.子課題組每兩個月督查一次課題組成員的個案跟蹤指導情況,並召開會議,通報情況,交流經驗,總結成績。

6.課題組成員每月進入個案家庭一次,開展家訪指導,做到訪前目標明確,訪後記錄詳實。

7.課題研究全程中每個個案至少要有十二次家訪實錄,兩篇家庭教育指導典型案例,每個個案要有中期小結,子課題要有中期總結報告。

(二)研究方法

1.個案跟蹤指導法。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家庭成員形成親和、密切的關系,以商量、討論、合作的態度開展指導工作,調動家長和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力爭使家長成為共同參與研究、既獲得指導又產生自我指導能力的一員。指導教師平時以電話、捎字條、手機簡訊、網路溝通等方式與個案家庭保持經常性的密切聯系。

2.行動研究法。在實施過程中採用行動研究法,即在研究和指導中不斷反思和檢驗指導效果,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補充或改變指導內容、方式、策略,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

3.案例研究法。對優秀的個案跟蹤記錄加以定向的要求和指導,形成一篇篇教育案例。要求每位個案指導教師至少提交一、二篇符合教育案例要求的完整而有意義的案例,進行相互交流,深入研究,發揮典型案例的啟示和導向作用。

六、課題研究原則

(一)三個結合

1.把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

2.課題研究與教師家訪相結合。

3.個案跟蹤與全員指導相結合。

(二)三項訓練

1.統一對照訓練。用獨生子女問題轉化情況檢驗個案跟蹤方法是否正確,在「實驗——檢驗」中不斷提升。

2.教師、家長接對訓練。確定個案跟蹤對象,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形成家、校接對,對學生進行指導。

3.教師專業訓練。請專家對參加實驗的教師進行指導,提高教師的課題研究能力。

七、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學校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和科研指導。

2.確立研究的家庭和指導教師,建立個案跟蹤制度。

3.經常組織課題組成員外出學習交流。

4.定期開展與課題有關的研討活動。

5.建立網上專題論壇。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和長期實踐,獨生子女個案家庭中的問題學生有較明顯進步,個案家長基本合格率達80%以上,問題學生轉化率達90%以上。

2.探索總結出獨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方法、策略和指導模式。

3.打造一支家庭教育指導教師隊伍。

4.撰寫結題報告;選送優秀個案跟蹤指導報告、論文、訪談實錄、心得體會、家教故事等。

九、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的時間全程為一年零八個月,即開題之日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課題研究分為四個階段,即准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

(一)准備階段(2007年4月—5月)

1.確定研究選題,形成研究假設。

2.成立課題研究組織。

3.撰寫課題實施方案。

4.組織課題論證申報。

5.完成《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情況》調查。

6.選定個案跟蹤指導教師,確定個案跟蹤指導家庭。

7.舉行課題開題會,布置研究任務。

(二)實施階段(2007年5月—2008年10月)

1.對課題組成員進行教育科研專題培訓。

2.邀請專家來校指導。

3.開展「西海講堂——家庭教育」活動。

4.階段性研究成果總結、交流。

5.進行階段性效果檢驗。

6.組織優秀個案家庭的孩子、家長、指導教師經驗交流會。

7.結題培訓工作。

(三)總結階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1.整理課題研究資料。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推薦優秀論文參評和發表。

3.召開課題鑒定和評審會,匯報研究結果。

4.召開課題成果發布會,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⑧ 為什麼獨生子女和父母交流起來就那麼困難呢

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應該把孩子當作朋友,平起平坐的跟孩子溝通,就算孩子說了什麼不對的話也不要秋後算帳,只要孩子把父母當做朋友,溝通就沒有問題了。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獨生子女逐漸成為我國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由於獨生子女的大量出現,他們的教育、溝通、心理健康等問題都向我們提出了挑戰。據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占其中的80%,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的溺愛、與父母缺乏溝通與交流從而形成思想隔閡。這說明父母與孩子 間的良好溝通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那麼,父母如何與獨生子女溝通呢? 現代獨生子女的特點 一提到獨生子女,很多人就會想到「小皇帝」、「小太陽」、「421綜合症」等等詞彙,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全面的理解。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就其人格特徵來看錶現有五大優點和四大弱點。 獨生子女的五大優點是:1)重視友誼,富於同情心和恆心;2)具有自信心;3)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素質;4)自我提高的需求較高;5)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 獨生子女的四個主要人格缺陷是:1)在人格需求中,較多的孩子成就需要較低,但有較強的攻擊需要;2)部分獨生子女在自我接納方面存在障礙;3)在創造性、獨立性、勤勞節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4)學習需要中認知需求較低。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獨生子女一代的發展是正常的,但與非獨生子女相比,他們在家庭環境、親子關系和在家庭中的地位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獨生子女在成長中表現出來的諸多優點與問題,並非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所處環境和受成人影響的結果。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家庭環境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如現代的家庭模式已逐漸轉變為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結構,這使得父母能夠做到優生優育,為兒童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同時為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提供了可能。 獨生子女存在溝通問題 雖然家庭環境的變化向著更有利孩子的方向發展,但現實的情況卻並不如人們想像的好。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等各種原因大大壓縮了與孩子相處和交往的時間,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使得親子關系逐漸淡漠甚至疏遠,從而給孩子在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方面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筆者在調查中接觸過這樣一個例子 某私立幼兒園的洋洋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由於父母工作很忙,洋洋3歲時就開始寄宿,每周只接一次。而且為了讓孩子多學點東西,硬是讓孩子「跳級」上了中班,在班裡洋洋是個很一般的孩子,有些課程甚至跟不上同班的小朋友,老師也不太注意他,即便到了周末接回家,他的時間也被各種特長班占滿了,連聽爸爸媽媽講故事、一起玩的時間都沒有。到了大班,老師發現洋洋的攻擊性開始增強,與別的孩子稍有摩擦,不是動手打人就是張嘴咬人,漸漸地很少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了,爸爸媽媽也發現洋洋脾氣越來越大,稍有不如意就大鬧,還經常說 「我恨你們。」洋洋的表現是一個典型的孩子在受到父母漠視後情感不健全的例子。 事實上,洋洋這樣的經歷目前在許多獨生子女的家庭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據有關學者的研究表明,現代家庭獨生子女的父母花在陪伴孩子的時間上遠遠多於非獨生子女的父母,但大多是「在家裡給孩子布置作業」、「陪孩子做功課」、「帶孩子上興趣班」等等,很少有和孩子在情感和思想上進行真正溝通的時間。還有很多父母由於平日無暇照顧孩子,感到愧疚,就想從物質上對孩子做一些補償,在物質需求方面對孩子採取放任的態度,或單純給孩子購買大量的所謂「益智」類圖書和玩具,單純將培養孩子的智力因素放在首位,而不去了解孩子的真正的需要。家長的重智勸德使他們的家庭大部分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由於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或者溺愛孩子等原因,這個家庭很難有一個理想的親子關系,從而也無法為孩子的身心兩方面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有益的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獨生子女時代的父母在孩子的溝通問題上責任重大。由於缺少兄弟姐妹關系,獨生子女家庭與傳統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統是不同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問題不願和父母說時,可以通過兄弟姐妹來解決,但獨生子女在遇到問題時,則缺乏這種情感系統支持,使得孩子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往往會使他們尋找家庭以外的情感支持,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學會與獨生子女溝通 獨生子女家庭為孩子傾注了很多的心血,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孩子除了有生理上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需要。只有那些在心理發展上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他們才會更有安全感、才會性格開朗,情緒愉快,從而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心理品質。 與獨生子女進行良好的溝通首先要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尤其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尊重,把本屬於孩子的權利還給孩子。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很大程度上使孩子從幼年起主動性及探索需求就被抑制,從而影響到孩子個人情緒獨立性的發展。 在尊重的前提下與孩子溝通,就是尊重孩子參與的權利,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參與的權利就是「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獲得重視」。很多父母和成人大多對兒童的參與能力持懷疑態度,甚至不認為孩子具有參與的能力,所以才會包辦代替孩子一切事情,從而導致與孩子的激烈沖突。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嬰兒時期,常常咿咿呀呀地和你們「對話」,對大人的回應會有很積極的反應。這就是孩子自主參與的萌芽。同樣,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進程當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果僅僅是孩子單方面的要求,而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那麼孩子就會喪失參與的能力,失去與父母溝通的興趣。 一位在上初中的女兒告訴她的媽媽 「媽媽,我們班有早戀的了。」如果這位母親只是簡單地以「你可別跟那些人在一起玩了,學不出好來」來回答孩子的話,這樣的回應無疑是告訴孩子「你的判斷力不足以判斷這件事的對錯,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其結果是孩子開始對母親產生反感,以致今後有什麼事也不會與母親溝通。如果這位母親不要對這件事表示得大驚小怪,而是仔細傾聽孩子的想法,並耐心地正確引導,效果會更好。 最近,黨中央專門就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召開了會議。其實,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僅只是國家和學校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家庭的責任。父母的言傳身教、及時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在孩子的思想教育問題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藍極速」網吧的大火、十幾歲少年砸向親生母親的鐵錘,這些悲劇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釀成的苦果。父母和老師枯燥而單純的說教在孩子的心裡除了產生逆反以外,是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的。只有在平時和孩子推心置腹的點滴溝通中,才會在孩子的心田裡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誠然,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但教育只有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果,尊重孩子,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信、自強。因此,在與獨生子女的溝通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在有關他們發展的事物中應該是積極而有貢獻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每個孩子都有參與的能力,而且每一個孩子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雖然這種參與方式並非父母所期望或所了解的。獨生子女不應該是父母期望的復製品,他們自誕生以來就是擁有獨立的個人存在意義的人,父母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充分尊重孩子參與的權利,才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⑨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現代社會的工業化、數字化、信息化,導致現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緩慢。這一現象,集中表現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專家研究表明:20年前的青少年心智成熟在15歲,而現在的青少年要到25歲至30歲,心智才能成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倒退呢?在工業化、數字化、信息化社會,機器的普遍應用,使人的動手機會和動手能力都大大減少了。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窮人的孩子生活壓力大,家務勞動和其他事務多,他的動手能力很強,實踐機會多,容易取得生活經驗。相反,富裕地區、富裕家庭的孩子,心智成熟得慢。

在上個世紀末,有關方面對各國中小學生每日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做過統計:美國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僅為0.2小時,即12分鍾。2002年,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調查發現,獨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11.32分鍾。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孩子家務勞動時間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國的零頭。

作為發展中國家,按說中國孩子的勞動應多於發達國家,卻為何出現這么一種狀況呢?最根本的就是觀念問題。

中國孩子的家長,一般要求: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話,其含義是分數決定命運,一切為了考試。什麼道德呀、體育呀,都算不了什麼,勞動更是不必提及的事。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學而優則仕」,學習目的就是當官去了,當官的人是不用干具體的事兒,那都是有人伺候著的主兒。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威特倫花了40年的時間,追蹤觀察了256名波士頓少年,結論是:從小愛勞動、能幹事的孩子成年後,與各種人保持良好關系的比不愛勞動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業少16倍,健康狀況要好得多,生活過得充實美滿。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實驗表明:孩子需要勞動鍛煉!勞動對於兒童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教育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其家裡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通過給自己的家裡剪草或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每周六要去餐館打工,她們覺得在家賺自己父母的錢不是本事,她們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被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在德國,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感。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成功,就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勞動意識的培養。一切成功,都要靠勞動實踐去實現。任何時候,都不能坐享其成。

⑩ 這段時間中國的學校為何老出事啊!

學校這里 是不好說的 。看看學校的氣氛,學習環境,學生老師的能力 素質等等回,象一些學校經常有暴答力事件,強奸事件等等很多的。說到底還是教育問題,我們天天要求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們的高中教育,無不是只重視升學率,每年一個學校能考上多少個清華、北大,整天學生是埋首於故紙堆之間,作題、作題、還是作題。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東,以及一些縣立高中,只要高考資源不能在全國各地相對平均的分配,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

教育收費越來越高。
中國教育教知識不教做人。
中國教育教知識不教方法。
我覺得,現在的中國教育就是太全面暸,以後不是一定都能用到的知識,如果連做人的不會更別說學知識了,就算學到了 學好了 還是百害無一利。

閱讀全文

與1997年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大深圳醫院入戶體檢多少錢 瀏覽:267
碭山縣城養老院 瀏覽:876
工廠社保交滿15能領多少退休 瀏覽:380
巴中敬老院電話 瀏覽:237
老人腎炎浮腫怎麼辦 瀏覽:166
養老院欺負護工應該怎麼辦 瀏覽:416
劍蘭花怎麼養生 瀏覽:219
今正葯業關愛老年人 瀏覽:208
父母開始存錢說明什麼 瀏覽:703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瀏覽:285
小孩普通體檢有哪些項目 瀏覽:789
腦梗會不會容易老年痴呆 瀏覽:310
父母落戶投奔子女社保怎麼辦 瀏覽:613
按摩店養生項目有什麼 瀏覽:317
好的父母都有哪些特徵 瀏覽:997
因父母無知害多少孩子 瀏覽:850
老年人經典歌曲 瀏覽:596
老人眼角癢是怎麼回事 瀏覽:780
敗家子怎麼對待父母 瀏覽:653
1老年公寓找女護工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