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區葛家灣

長壽區葛家灣

發布時間:2023-02-01 23:36:35

❶ 瀏陽河九道灣分別是哪九道

瀏陽河發源於瀏陽大圍山,以其逶迤秀美聞名世界,支流大溪河與小溪河至高坪鎮雙江口交匯,在婉轉穿行234公里之後,一頭扎進湘江母親河的懷抱。

「九」,泛指多。廣義地說,瀏陽河遠不止九道灣。瀏陽河灣多,在主流域瀏陽境內灣更多。

從今年7月份起,瀏陽市委宣傳部和瀏陽市旅遊局聯合開展瀏陽河「最美九道灣」(瀏陽段)尋訪評選活動。評選出來的最美九道灣分別是:淮川樟樹灣、官渡鎮上水灣、張坊鎮江口灣、葛家鄉龍潭灣、高坪鎮毛家灣、小河鄉鱷魚嘴灣、普跡鎮夾洲灣、棖沖鎮曲尺灣、鎮頭鎮百步灣

淮川樟樹灣

樟樹潭灣位於瀏陽市淮川街道城西社區,東起醴瀏鐵路瀏陽河大橋,西至城西冷水坑,在此形成一道美麗的灣,該灣全長3公里。樟樹潭灣將西湖山山脈環繞其中,河水像一面鏡子,將美景倒映其中,如一幅清新水彩畫。

上水河棧

—官渡鎮上水灣

瀏陽河在官渡鎮拐過了一道彎,謂之為「上水」。人類繁衍生息的法則之一是擇水而棲、沿河而居,「河棧」由此而生。潺潺的流水,千年的古樹,還有古樸的建築,在藍天白雲下儼然一幅山水畫,這便是官渡古鎮「上水河棧」。

幾字灣遠

—張坊鎮江口灣

瀏陽河支流小溪河流經張坊鎮江口村地段時繞過了4道灣,從仙姑岩頂端遠眺,河水像一條玉帶,呈「幾」字形纏繞在山巒與田野之間。沿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宜人。

龍潭情深

—葛家鄉龍潭灣

瀏陽河下游的葛家鄉,有一個美麗的灣叫龍潭灣。瀏陽河自大圍山巔七星嶺奔騰而下,至龍潭已浩盪酣暢,頗有游龍回首、挾風裹雨之勢。河邊有很多上百年的樹,靜靜地佇立著,守望著歲月,守望著煙雲,守望著碧水霜舟。

毛灣攬秀

—高坪鎮毛家灣

毛家灣位於長壽之鄉高坪鎮株樹橋村。瀏陽河上游的小溪河自上而下,至此轉了一個90度的彎。此處水流較為緩慢,灣上農田成片,農家點綴其間。遠眺毛家灣,山巒重重疊疊,雲霧自由飄灑。

魚嘴白鷺

—小河鄉鱷魚嘴灣

鱷魚嘴灣位於瀏陽市小河鄉金沙村,瀏陽河支流小溪河流經此處因綿延山勢而轉了一個大大的灣,又經過大自然巧手「打扮」,酷似鱷魚親水而得名。這里風景迷人,青山藏秀,綠水如碧,彷彿一隻綠色的鱷魚與偶爾飛來的白鷺相伴。

夾洲芳草

—普跡鎮夾洲灣

瀏陽河蜿蜒前行,途經普跡集鎮一側,將美麗的夾洲島環抱其中。夾洲島佔地240畝,環島水面3.5平方公里,是瀏陽河流域較大的一個島。該島土質肥沃、綠樹成蔭,島上還居住著20多戶人家。踏上夾洲島,只見古樸農家炊煙裊裊,鳥語花香,景色宜人。

曲尺花香

—棖沖鎮曲尺灣

在流經鎮域中,瀏陽河流經棖沖鎮最長、彎道最曲折—在該鎮紅衛村長樂州遇阻,轉了180度彎,呈相反方向迴流而去,形成一個大大U型灣道,其型猶如木匠手中靈活而神奇的曲尺,因此得名「曲尺灣」,有「曲尺瀠洄,夢繞之境」的美稱。

百步聽濤

—鎮頭鎮百步灣

瀏陽河像一條長龍,一路歡歌蜿蜒而來,穿越鎮頭大橋後,吐出一顆璀璨明珠—百步灘。其實百步灘也叫百步洲,長約六百米,最寬處約兩百米。洲上樹木蔥蘢,葦草密布,是一個極有開發價值的地方。

❷ 仙桃市葛家灣村委會聯系電話

建議你直接在仙桃市當地撥打114電話號碼人工查詢台詢問就可獲得仙桃市葛家灣村委會 的電話號碼,如果你是在外地的話,可在114前邊加撥 仙桃市當地的電話區號,這樣就可以直接撥通當地的電話號碼人工查詢台咨詢你需要的電話號碼了。

❸ 瀏陽河九道灣分別是哪九道

瀏陽河這九道灣,你都去過了嗎?

「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

「九」,泛指多,廣義地說,瀏陽河遠不止九道灣。瀏陽河灣多,在主流域瀏陽境內灣更多。

瀏水之美,最美在河灣。一道灣就是一道風景,一道灣潤澤一片土地,一道灣滋養一方百姓。

在瀏陽的諸多河灣中,哪個是你心目中的第一大灣。

小河鄉鱷魚嘴彎

中州島位於達滸鎮麻州社區,在瀏陽河上游大溪河流域境內,距大圍山國家深林公園28公園,瀏東公路擦邊而過,由於連雲山的屏蔽作用,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氣候宜人,風速較緩。因環繞約700畝大小的中洲島而得名,河灣兩面由古樟數群點綴。增添了彎道的古老和神秘。

9.張坊鎮幾字灣

瀏陽河的幹流小溪河在張坊鎮江口村段時繞了4道灣,從仙姑岩頂端遠眺,河水像一條玉帶,呈「幾字形」纏繞在群山與田野之間,沿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張坊鎮將以此為契機,建設一個集精品種養,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的鄉村休閑旅遊基地。

❹ 仙桃市長埫口鎮有哪些村

截至2020年,長埫口鎮轄1個社區、1個居委會、64個村委會:

長虹社區、永紅居委會、周陳村、馬灘村、鄢灣村、何壩村、江台村、林灣村、雜壩村、新河村、朱灣村、三福村、黃旺村、雷家村、集木村、潮願村、胡花村、方陳村、石剅灣村、登甲嶺村、潭垸村、剅河嶺村、崔嶺村、長高村、陳橋村、沙灣村、新華村、庄屋村、下湖堤村、新口村、金河村、禹王村、孫劉灣村、白三洲村、武旗村;

高龍村、新興廟村、大福村、易王村、田李村、溝小村、五同村、黃越村、官山村、常羅村、葛家灣村、剅東村、剅西村、群利村、黃益村、汪家閣村、葉家集村、曾家台村、太洪村、蓮子湖村、扁花垸村、頭潭口村、敦厚村、柳家村、竹葉湖村、五行村、三垸村、公明山村、朱家台村、四屋灣村、周幫村。

(4)長壽區葛家灣擴展閱讀

仙桃市行政區劃

仙桃市共轄18個鄉級行政區,包括3個街道、15個鎮,分別是干河街道、龍華山街道、沙嘴街道,鄭場鎮、毛嘴鎮、剅河鎮、三伏潭鎮、胡場鎮、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彭場鎮、沙湖鎮、楊林尾鎮、張溝鎮、郭河鎮、沔城回族鎮、通海口鎮、陳場鎮。

此外,仙桃市另轄工業園區、九合垸原種場、沙湖原種場、五湖漁場、趙西垸林場、畜禽良種場、排湖風景區。仙桃市人民政府駐干河街道沔州大道特1號。

❺ 眾埠鎮葛家灣屬於哪個行政村

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眾埠鎮葛家灣(紅標起點)可能屬於柿墩或河南兩個行政村之一。

(葛家灣距離柿墩村約602米,距離河南村約652米,灣頭村位於葛家灣東側約2.5公里)

❻ 葛式家譜

湖北仙桃葛家灣<葛氏宗譜>

從湖北省仙桃市葛家灣「文紀堂」《葛氏宗譜》提供給我們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贏姓,自贏天為伏羲東相,受采於葛。民風渾朴。歷數傳至虞(指:虞舜。筆者注)時,贏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賜伯翳姓,為頓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倫。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無記載;

倫,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煥;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煥,子無記載;

藩,子無記載;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鎧。

第六世:鎧,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東乙。

第八世:東乙:子二:啟力、宜力。

第九世:啟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頃。

第十世:仲名,子無記載;

仲,受伯爵,子一:億先。

第十一世:億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詮、話;

昊,子一:發。

第十三世:詮,子無記載;

話,子無記載;

發,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讀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農。

第十八世;農,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雲。

第廿一世:雲,受伯爵,分居南陽,81歲而終,子一:開。

第廿二世:開,居河南城,子一:彥。

第廿三世:彥,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潔翹。

第廿六世:潔翹,為商司寇,後隱居不仕(筆者註:具體年代無考,但根據該譜所載人口繁衍平均30年為一代的情況推測,二十六代約為780年之內,從舜帝算下來,可知年代大約應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時期)。

第廿七世:覃華,子一:蔭夏。

第廿八世:蔭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繼。

第三十世:繼,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監。

第三四世:監,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倉野(野的異體),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則,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遷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陽里,子一。(筆者註:這里成木遷居南京句容的說法及其年代與前面所述的葛廬遷居南京句容,不知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或者兩個都是真的。但若成木遷居是真的,則時間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來約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時期,比葛廬的東漢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廬投奔早已在那裡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產饒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離,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終,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細,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會,子一。

第四七世:盤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誠絕倫,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筆者註:司植,掌管農業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載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異體),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喬,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鉞,子一。

第六六世:雍,為周大夫(筆者註:66世祖與61世祖從任職時間上看有矛盾,61世祖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時期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職,則到66世祖時間至少也要過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時已是秦代,如何仍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經解文,名震京蘇,子一。

第六九世:誕,子一。

第七十世:龍,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閔,子一。

第七四世:績,結廬數里,名號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蘇,子一。

第七六世:穎,子一。

第七七世:龔,字元甫,拜湯陰縣令,子一。

第七八世:觀,子二:芄、艾。(筆者註:如果此譜記載是准確的,那麼,至此我葛氏才結束七十七代幾乎是單傳的局面,好危險!)

第七九世:芄,子二:興、彌。

艾,「未詳」(筆者註:原譜記載如此,我認為可能是有後,因情況不明無記)。

第八十世:興,穎川太守,子一:邕;

彌,「未詳」。

第八一世:邕,山陰令散騎常侍大尚書,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號懷冰,封祁侯,配孔氏(註:這是第一個有配偶的記載。此與前面葛氏名人中所敘述的葛玄也對上號了),子一。

第八三世:綏貴,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晉中大夫,配閔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職勾漏令,配鮑太史之女(註:這也和前面所敘述的葛洪對上號了,由此說明,仙桃葛家灣這部宗譜是「南葛」譜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關內侯,配蘇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吳氏,子一。

第八九世:瑣,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諒,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強,封服遠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職,封服遠侯,配蔣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卻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順,唐羽林大將軍封國谷侯,配黃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學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費氏,子二:從周、從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濤;

從周,封陳留郡王,子未詳;

從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濤,唐避孫陽之亂徙江陰,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蒼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賜爵,子一:高士;

蒼野,配倪氏,子一:蘭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陰,子一:詳;

蘭岩,配塗氏,子四:庚明、啟明、越興、鼎興。

第百一世:詳,子一:惟甫;

庚明,子孫分遷繁衍;

啟明,居江陰;

越興,居會稽山陰,子二:澄、瑞。

鼎興,?後周顯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彭…,歿於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於梁貞明元年(915年)歿於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歲,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詳;

瑞,字大木,?,子二:長子不詳,次子植;

德延,?,配陳氏,生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歿於宋詳符九年(1017年),夫婦具葬青山岡,子一:繼芳;

德褒,字盤訓,幼工字畫南郡皆稱,配楊氏,夫婦具葬東山,子未詳。

第百三世:宓,慶歷(1041年--)進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書;

植,字正始,子:通、(其餘?);

繼芳,配蔣氏,夫婦具葬青山岡,子四:楨、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書,煕寧進士,仕至朝奉郎,贈魯國公,子一:次中;

通,植長子,字汝智;長子竣()?

楨,?配李氏,與夫同年同月日生,後夫5日歿,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於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資奇敏十歲能文,於天聖年間登進士調蒲圻縣後又調柳州府,配劉氏;

安,字嗣康,生於咸平元年,配楊氏,繼何氏;

泰,嗣寧,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紹聖進士,贈吳國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長子,字子恭,子二:懷敏、懷俊;

高,傷命於至和元年,配朱氏守節撫子盡天年而終,子二:元、傑(夭);

茂,字如松,生於(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學,年十九而觴。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鄖;

懷敏,號雲嶺,精五經七書,補幕府參謀,出師戰靈寇敗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懷俊,子未詳;

元,字人(大?)魁,生於送寶元三年,歿於大觀二年,配王氏,生於寶元?年,歿於大觀?年,子五:淳、美、敬、約、遜。

第百七世:鄖,子一:日華;

常,字居敏,舉宋仁宗至和進授穎卅團練,配謝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簡,配林氏,子未詳;

淳,字舜溫,生於宋嘉佑五年,歿於紹興九年,配李氏,子三:棟、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於紹興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賢淑無嗣;

約,字舜儉,配黃氏,子一:名輔;

遜,字舜讓,配毛氏,繼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終。

第百八世:日華,子一:鈞;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進士授詔卅牧,配黃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韓氏;

敬修,號盛唐,貢生,配盛氏,子一:邛;

棟,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貴,生於元豐六年,歿於紹興廿年,配熊氏,子四:處敬、處義、處仁、處智;

登,字良用,生於元豐八年,歿於紹興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處義;

儒,字顯佐,配雷氏;

名輔,字良弼,配熊氏,子二:處確、處素。

第百九世:鈞,祖立象致仕未歸,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歿葬廬陵城北,子一:俊彥;

邵,字秉恭,配黃氏,子二:燖、燼;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間進士,知樞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熾(chi);

邛,字秉植,配楊氏,子二:煥、烜;

處敬,字必恭,生於宋元符三年,遷巴陵道塘?配陳氏,子孫蕃衍;

處義,字必謙,生於崇寧二年,歿於淳熙五年,配徐氏,與夫同年同月日時,先夫一年而歿,子二:遠、浩(奉登公禋祀);

處仁,字必愛,生於崇寧五年,到省城應試舟中溺水而亡,配張氏;

處智,字必達,生於大觀四年,配豐氏,子一:寬;

處確,字必識,配王氏;

處素,字必朴,配張氏。

第百十世:俊彥,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燼,字叔亮,通五經為當世名儒,享年八十三歲,配胡氏,子二:勃、勅;

熾,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詳;

煥,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詳;

遠,字可久,精醫,著有十葯神書傳世,生於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歲,歷十七主;配聶氏,生於建炎二年歿於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歲,歷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銀、自離、自晉、自濟、自觀;(筆者註:奇怪,這個葛遠與前面所引資料中明代那個葛乾孫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醫,但兩個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被誤傳?)

寬,字可厚,配黃氏,子四:自乾、自復、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兌。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註:此字為別字借用,原字為「朿」字右邊加個「力」旁,電腦和辭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繼范氏,子一:齊;

勃,字熙績,配陳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詳;

劬,字熙謨,進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號智叟,遷武昌蒲圻縣新店,配謝氏,繼楊氏,子一:伯士;

自銀,甘肅守備,(其餘未詳);

自離,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晉,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濟,配朱氏;

自觀,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陳氏,子一:名卿,遷咸寧;

自坤,配楊氏,子三:華苑、美清、洪清;

自兌,遷荊州;

自乾(譜無載);自復(譜無載);

自巽,配蘇氏,遷浙江,子未詳;

自泰,遷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龍;

齊,事實未詳;

楚,字點天,配陸氏,子三:廣汝、廣淵、廣潤;

泰,字曉溪,配何氏,子二:廣濟、廣潮;

伯士,蒲圻縣平予,配駱氏,子孫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遷蒲圻;

懋卿,遷豐城縣;

伯六,仲三,隨父遷通城後情況不詳;

令卿,未詳;

御卿,居桃源縣城南;

名卿,配劉氏,子一:興情;

華苑,未詳;

美清,配謝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孫氏,子二:興仁、興讓。

百十三世:文龍,子一:幼敏;

廣汝,德佑年間進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葉氏,子二:翹然、卓然;

廣淵,廣潤,隱梧桐嶺;

廣濟,進士,配康氏,子未詳;

廣潮,情況不詳;

興情,遷淦州;

光化,配余氏;

興仁,配鄒氏,子一:英;

興讓,幼貧奇英遷湖南長沙(筆者註:此句費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聲、天瑞;

翹然,卓然,均未詳;

英,未詳。

百十五世:天聲,子三:以義、以禮、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於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羅氏,子四:仕賢、仕貴、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義,居廬陵縣;

以禮,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隱;

仕賢,仕貴,仕昌,以上三祖子孫繁衍,系廬陵巨族;

仕安,生於元至治三年,歿於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陳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遷江南六合縣,配黃氏,子一:應期;

清隱,授湖廣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於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歿於明宣德三年,配塗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於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歿於永樂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淵、浚源。

百十八世:應期,配馮氏,子一:顯祖;

浚哲,生於明洪武十八年臘月初十,歿於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廣;

浚川,生於明建文元年,配鄒氏,子一:清保;

浚淵,浚源,情況不詳。

百十九世:顯祖,遷湖廣漢川縣麻河,配雲氏,子二:榮、華;

延廣,名蔓,生於明永樂九年十月初一,配羅氏,子二:榮英、榮美;

清保,情況不詳。

百二十世:榮,居漢川城,配劉氏,子四:春暘、春旺、春昭、春明;

華,居漢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榮英,生於明正統九年五月初五,配羅氏,子二:長生、載生;

榮美,生於明正統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遷祖自吳入楚,散居湖廣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縣,亮公孫顯祖公復遷漢陽府,漢川縣麻河葛家門。亮公五世孫,春暘公次子銘公移居漢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孫春莠公子鸞公仍居麻河渡。東暘公徙仙桃市大福鄉葛家灣村。毓秀公徙漢陽府漢川縣道人橋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陸府天門縣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後子孫繁衍,輾轉遷徙,遍布神州。然代遠年湮,無從詳考,自始遷祖起,詳紀以示後代。

四、觀葛家灣《葛氏宗譜》的幾點思考

第一,歷經4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在那樣艱苦原始的歷史條件下,能夠傳抄並保留一部從得姓之初一直到現在一脈相連的完整的宗譜,可以說,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姓氏所沒有的,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偉大!這使得我們後裔,不得不對我們的先人所做的貢獻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部完整的宗譜,就為我們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寶貴的基礎。

第二,正是有了這部宗譜,使得我們完全可以該譜為縱線,來收集其歷史上的各分支了,這就明確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該譜中主要分支線索有:

1、第21世祖葛雲,「受伯爵,分居南陽」。可考的問題是,既然是分居南陽,那說明他還有兄弟輩,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譜系,就接上頭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遷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陽里」。可考的問題是,他的遷居南京句容的時間約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廬南遷要早900多年,而且所遷的地點吉陽里又非常具體,那麼現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陽里訪查一下,是否在葛廬之外另有成木後代,二者的關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績,「結廬數里,名號逸士」。可考的問題是,我懷疑,這個74世祖葛績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資料中葛洪所說的那個把官讓給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廬」,因為從時間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東漢開國時期。是否是後人在資料傳寫的過程中把曏祖渡江結廬誤讀為人名浦廬了?當然我的這一推測也有疑點,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個渡江的先祖,那麼為什麼在這部譜中沒有對他佐光武帝起兵並且讓官不做渡江這么重要的事件隻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龔,字元甫,「拜湯陰縣令」。譜上和前面所引的資料中都記載了他,這就相互印證了譜和資料的真實性。那麼,以譜為縱線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確而又簡便的。

5、第82世葛玄,與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資料中的葛玄對上了號,第85世葛洪也與前面所引資料中的葛玄對上了號,對不上的是,譜中葛玄的兒子是第83世葛綏貴,在資料中卻是葛系,譜中孫子是第84世葛和,在資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還需要從其他資料考證。

6、第97世祖葛從周,封陳留郡王,子未祥。該祖的後代情況可從古陳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濤,唐避孫陽之亂徙江陰。可考江陰的葛氏情況。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孫分遷繁衍。遷哪裡去了?有其後代可據此接上。葛啟明,居江陰。江陰的葛氏後代據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詳。有其後代可據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個葛宓,是譜在輾轉傳抄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寫錯,還是祖孫兩代重名?

11、從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書、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與前面葛氏名人資料中所引的葛宮、葛書思、葛勝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較,我覺得有某些相似之處。請看:第一,他們都是江陰人;第二,經歷相象,第103世葛宓為慶歷(1041年--)進士,葛宮舉進士;葛思書與葛書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顛倒,葛思書為煕寧進士,葛書思登進士第;葛次中與葛勝仲名字一字之差,均為紹聖進士;葛立象與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孫葛邲,隆興進士,紹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該譜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間進士,知樞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職相同,只是登進士的時間記載不同;第三,他們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寧、紹聖年前後。為此我懷疑,他們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傳寫中寫誤了?

12、第109世祖葛處敬,遷巴陵道塘?配陳氏,子孫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後裔可據此續接。

13、第110世:葛熾,葛烜,子未詳。有此二公譜的可接上。

14、葛遠,字可久,精醫,享年百三十一歲,配聶氏,享年百三十五歲,,而前面所引資料中說明代有個葛乾孫也是字可久,明醫。奇怪,這兩個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被誤傳?有此譜的可據以考證。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詳。有此公譜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銀,甘肅守備。因遠離家鄉而情況不明,甘肅有姓葛的可據此續接家譜。

葛自濟,配朱氏。葛自兌,遷荊州。葛自乾(譜無載);自復(譜無載)。葛自撰,配蘇氏,遷浙江,子未詳。葛自泰,遷清江,配李氏。其後代均可據此續接譜。

16、第112世葛齊,事實未詳;葛伯士,「蒲圻縣平予」,配駱氏,子孫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遷蒲圻;葛懋卿,遷豐城縣;葛伯六,仲三,隨父遷通城後情況不詳;葛令卿,未詳;葛御卿,居桃源縣;

葛華苑,未詳。以上諸公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17、百十三世:葛廣淵,廣潤,隱梧桐嶺;廣濟,進士,子未詳;廣潮,情況不詳;興情,遷淦州;光化,配余氏;興讓,遷湖南長沙。以上諸公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18、第114世:葛翹然,卓然,均未詳;英,未詳。以上諸公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19、百十六世:以義,居廬陵縣;仕賢,仕貴,仕昌,以上三祖子孫繁衍,系廬陵巨族。以上諸公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20、百十七世:葛清隱,授湖廣武昌府正堂;其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21、百十八世:葛浚淵,浚源,情況不詳。其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22、百十九世:清保,情況不詳。其後代均可據此續接家譜。

❼ 黃陂葛家灣的來歷和傳說

黃陂葛家是灣花園小鎮。花園小鎮葛家灣,這是一座由144戶民居組成的小村鎮,也是一座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鎮子里的建築都是典型的徽派風格,而鮮花和綠藤,則布滿了小鎮的每一處角落,讓人彷佛走進了安徒生筆下的童話故事裡。小鎮里處處是景,怎麼拍都好看。除此之外,小鎮里還開設了許多紀念品商店,這里有精緻巧妙的手工藝品、木蘭特色旅遊紀念品、花卉特色產品等,做工精美、種類繁多,總能逛到你喜歡的。

❽ 龍泉河(一)龍泉河的由來

半繞在老家龍泉趙家村南村西的河流名字叫龍泉河,龍泉河發源於青島西海岸小珠山支系的龍雀山(又稱靈鵲山),至於山名我覺得正音龍雀應該是對的,當地的方言就把「龍」念為「靈」。河流在村南呈東西流向,支流薛家河匯入後,在村西由南至北,匯入洋河,東流入膠州灣。

龍泉河名稱的由來有多個版本的傳說,多與龍和泉的典故有關。我也看過其他幾個版本的演繹,還是覺得我聽本村老人說的更靠譜。

傳說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由於連年征戰,山東境內的居民基本已經滅跡,於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批移民,趙家的先祖來到這里立村。村子選好地方,首先要解決吃水問題,於是就開始挖井,井越挖越深,不從想挖到了湧泉上,水咕嘟咕嘟噴涌而出,大有泛濫之勢,於是人們慌亂地想堵住,填進去的沙土立馬被沖走,族長指揮人把最大的一口鍋取來壓上去,然後把破棉被等一股腦的堆填上去,再搬來大大小小的石塊投進去,隨後再填土,到最後在上面栽了一棵從山西洪洞帶來的槐樹。這才把號稱「海眼」的湧泉堵住了。槐樹慢慢長大,幾百年後竟然長成了幾人合抱的大槐樹。不知什麼原因,大槐樹成了中空的,但依然枝繁葉茂。據說裡面住了一條龍,晚上有人看見巨龍到村前的葛家灣(念嘎機灣)喝水。有文本說葛家灣在龍泉王家村前,其實不然,葛家灣是在龍泉趙家村西南一個陡坡下,而龍泉王家是在東面。葛家灣是河流遇到陡坡的阻礙,自然沖積出的一個較深的灣子,大旱之年也不斷水。後來隨著改造河道,慢慢淤平了,只保留了一個不大的形如大口井的小灣,村民在周邊都有菜園,就從葛家灣挑水澆菜。

由於龍和泉的存在,這條河就有了龍泉的名字。據說當時龍泉趙家的大槐樹在方圓百里都有名,不時有人來焚香燒紙跪拜。雖然龍泉趙家村不大,但解放前有兩座廟,一座和尚廟、一座姑姑廟,破四舊的時候都拆掉了,現在連遺跡也尋不到了。

最可惜的是那棵堪稱古木的大槐樹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村莊規劃的時候,大槐樹剛好坐在前街中心,要麼伐樹,要麼改路。據說當時膠南縣不同意砍樹,但當時的紅石崖公社卻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指示把這棵標志性的大槐樹給殺掉了,當時樹根挖出來都是血紅的,樹干被分成了好多塊。奇怪的是曬乾的樹干樹枝竟然點不著火,於是就堆放在街上,我那時五六歲的樣子,還記得在躺倒的樹幹上爬上爬下玩的情景。

樹沒了,龍走了。而龍泉河依然一如既往地流淌。

❾ 長埫口的地理環境

老襄河,亦名小襄河。清道光二年(1822)鄢家灣崩斷成口,形成河流。經長埫口、下查埠,由下查埠分支。南方為西流河;北支經敦厚、周幫,到達漢川縣之廣口、北匯蔡甸入襄河。道光十四年左右堵口復堤後河道逐漸淤積。1958年建成鄢灣閘,老襄河至跨洪北閘,折向東達四合垸閘,長22。4公里。河面平均寬25米,最大水深2米,流量為6米3/秒,是區內主要排灌河,受益面積4萬畝。
展翅長河,系自然形成的河流,起源於長埫口東北的流雲口,經大福街、顏家閘、匡家剅,在葛家灣折向東南,至何家壩拆向東流,經五行街、竹林灣出漢川,在區內長21公里。它橫穿於上下十三垸之間,形若大鵬展翅,故名展翅長河。歷史上是十三垸的主要排水道,承雨面積56平方里。1973年,漢川縣開挖三湖連渠,堵死了展翅長河,迫使改道出幺屋台入泛區。
長港河,發源於湘林湖,是長埫口區下十三垸的主要排水河,長15公里,寬25米,流量25米3/秒,經三垸流入泛區。 蓮子湖 蓮子湖位於沔陽縣長埫口區曾台鄉與漢川縣打雁之間。兩縣各轄一半,分大小兩湖。大湖18.28平方公里,小湖3.66平方公里。大湖呈蝶形。北靠打雁湖,東臨劉家湖、游湖;南望鴨兒湖;西枕十三垸,是一個靜水湖。湖底高程22.5米,常年水位起落不大。水深1米以上。因盛產蓮子而得名。
西窯岔湖,以原湖西有窯,湖為岔形,故名。總面積13143畝。野生植物如荸薺、蒿草生長繁茂,排水不暢。1972年以後,疏通河道,修建排水泵站,解決了漬水之患。 長埫口地區遠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無法417年)屬懷縣.北周屬復州建興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沔陽縣。唐、五代、宋屬復州沔陽縣。元屬沔陽府玉沙縣。明沔陽州高三十八村,長埫口地區一部分屬下查村,一部分屬窯頭村。清雍十十二年(1734),全州分設五個鄉,長埫口地區屬北方拱辰鄉。民國初期屬沔陽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以鄉的建制屬沔陽縣第二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境內劃為長六、匡脈、恩福、柳集、下查、昌灣、金大等鄉。是年略軍侵佔全縣,鄉政機構解體,境內水脈旺嘴、胡家台分別成立了維持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後,境內設長埫口鄉、恩脈鄉。
1949年,沔陽縣民主政府成立。長埫口屬沔陽第三區,區政府駐下查埠。1950年,區政府由下查埠遷長埫口。區內土地改革開始,區政府改稱區公所,為縣派機構。區下設鄉,成立鄉人民政府。
1952年,縣政府從第三區中(長埫口)分出下查埠另成立十一區。1953年,將十一區又並入第三區。1956年元三日改為長埫口區。六月長埫口區被撤銷,改為長埫口指導組。1957年十二月底長埫口指導撤銷,恢復長埫口區。
1958年10月撤銷長埫口區,成立長虹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長埫口區人民公社,下設6個管理區。
1961年六月撤銷公社恢復長埫口區,改管理區為人民公社。
1968年四月,成立長埫口「革命委員會」。1970年八月,恢復長埫口區。
1974年11月撤銷長埫口區,分別設紅潭公社(駐地長埫口)、八潭公社(駐地北小垸子)、公明公社(駐地敦厚)。同年十月,公明、紅潭兩公社合並為紅潭公社;1977年10月,八潭、紅潭兩公社合並為長埫口公社,駐地長埫口。
1984年二月,撤銷長埫口公社,恢復長埫口區,駐地長埫口,管理區改設鄉(鎮)。1985年區、鄉(鎮建制未變)。
2001年3月,原敦厚鄉、大福鎮與原長埫口鎮合並為現在的長埫口鎮,總面積190平方公里,下轄64個行政村,人口13萬人。 剪 紙
剪紙:剪紙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工藝品。藝人剪下各種人物形象,草、蟲、花、鳥,飛禽走獸,自然風光,玲瓏剔透。每逢喜慶佳節,人們總喜歡用剪紙裝飾住房,美化環境,增添生活的樂趣。
刺 綉
刺綉:民國時期,剌綉已在本區境內民間廣為流行。有的婦女綉的鞋花、枕頭花、門幔花、色彩艷麗,巧奪天工。「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不太重視刺綉工藝。「文化大革命」後,刺綉藝術先後在大福街、長埫口鎮、鄢灣村復興,其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有的還進入了國際市場。 永慶禪寺
永慶禪寺位於大福街展翅河北岸,座東朝西,寬大的寺院,亮脊巍峨,龍檐刺空,粉白寺牆,紫檀巨柱,從大福街遠遠望去,給人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進得山門,燭明燈紅,香煙繚繞,馨鍾並鳴,經卷齊誦,別有一番意境。入門入,四大金剛,戴盔披甲,怒目而視,分列左右。他們青顏絡腮。紅臉低眉,栩栩如生。再進,則是永慶寺的中心—大雄寶殿。其中供奉著釋邊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三尊鎦金佛像,上履幢寶蓋,更顯威嚴壯麗。兩這次坐列十八羅漢,神態各異,降龍伏虎,動作各殊……。
與形象俱來的是那些見不經傳,卻撩拔童心的趣聞。一說永慶寺原是剅下後面西湖中紅麟旗胡斗初的經堂,是魯班一夜搬到相距二華里的展翅河的北岸的;還說祖師菩薩是照著胡斗初的像塑成的;一說某年大旱,永慶寺設壇求雨,把菩薩抬到山門外曬,法師登壇念經,霎時烏去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莊稼得救,頌歌載道。這些趣聞雖然迷信色彩較重,盡不可必置信,但他們的廣為傳播,也說明永慶寺在長埫口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
永慶寺之所以影響深遠,主要還在於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座大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名叫新興廟。它的主要建築物,如祖師殿、觀音殿、玉皇展,都採用古代宮殿形式,屋脊屋角,凌空高翹,紅牆朱瓦,古色古香。大雄寶殿周圍的牆上,畫有佛教故事,珍禽異獸、蓮花瑞草等花紋圖案,正是明代繪畫的古樸風味。
隨著歲月的流逝,永慶古寺雖被毀壞殆盡,但它的雄偉建築藝術卻永遠使人難忘。 飲食習俗
清末、民國時期,天門農民以麥米、粟米、麵粉、稻米為主食。一般年景,農戶在農閑時,一日兩餐,一粥一飯,搭食蔬菜;農忙時,多為一日三餐;插秧、收獲季節,另加出工前的「過早」(早餐),收工後的「消夜」(夜餐)。集鎮居民以稻米為主食,兼食麵粉,也有搭食雜糧、瓜菜的,多為一日三餐。新中國建立後,城鄉居民均以稻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面條。如遇災年,提倡「瓜菜代」。
鄉民以食新鮮蔬菜為主,豆製品次之,有時食葷腥。新中國建立後,居民菜食花樣增多,食用葷腥較普遍。市民、村民喜食蒸菜,魚、肉、青菜、蘿卜、芋頭、湖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豬肉、茼蒿和泡蒸鱔魚最為可口。群眾中有「吃肉不如喝湯」的說法,平時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湯為敬。湯的種類很多,有雞湯、豬排骨湯、龍骨湯、雜骨湯、蹄花湯、心肺湯、牛肉湯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條、海帶或蘿卜等,置於大砂鍋內,以文火煨爛而成。其中以雞湯、龍骨湯、排骨湯為最佳。70年代後,又興喝甜湯,如銀耳湯、蓮子湯、桔瓣湯等。
家制鹹菜、乾菜,能調劑菜食的餘缺,經濟實惠,自古以來家家必備。冬至開始,腌臘肉、臘魚,有的還灌制香腸;春天腌芥菜(家菜)鹽菜;夏天曬蠶豆醬、小麥醬;秋天腌豆豉;冬天霉乳腐。蘿卜、豆角、蛾眉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榨菜葉及塊莖等,也可製成腌菜、醬菜、乾菜。在各類家制腌菜中,尤以早黃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為主要佐餐食品和饋贈親友的佳品。「鮓辣粑」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藕、蘿卜、茄子、冬瓜、南瓜、芋頭稈、豬肉、豬內臟均可製成「鮓辣粑」。方法是:洗凈、切碎、晾乾,拌入適量辣椒、食鹽、米粉,盛於養水壇或缸中,加蓋密封保存。食用時,取出炕熟,即可佐餐。
本地風味食品頗具特色。酒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愛、家家會製作的四季食品。春節期間,農戶多熬制麻糖,製作麻葉、麻片、酥餅,油酥玉蘭片、荷葉子、翻餃子、麻花等。糍粑為春節佳品,農戶打糍粑較多,置於臘(月)水中浸泡,經三月左右不變味。
婚嫁習俗
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訂婚手續,男女雙方年齡一般在十八歲至二十歲左右,「門當戶對」,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儀婚「下聘禮」,先派媒人(月老)往來溝通問訊撮合,男方同意後,即報知女家,令其開具庚貼,詳載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將庚貼送至男家,男方請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後則請媒人帶錢財、首飾、禮品或者牛羊到女家訂生庚八字貼,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於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雙方辦酒席宴請媒人,以後每逢五(端陽),八(八月十五),臘(臘月)都要送禮。結婚以前,男方備衣服、首飾、禮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門確定婚禮日期,俗稱「要人」。婚前數日男家籌辦婚日應有之事,於前一日殺豬,備辦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寫請貼、接客,婚日設宴招待來客,同時親友送禮錢(用紅紙包),表示賀喜,舉行婚禮前一天男方必須備齊魚、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裝飾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稱「上頭」。女家妝奩陪女兒出嫁,富者高達五、六十抬(陪嫁妝的數目稱為「抬」),貧戶人家僅有一個包袱。
迎娶時,親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輩家中一切齊全的人充當,彩旗紅燈,聲樂前導,鑼鼓隨行,鞭炮齊鳴,富者有花轎、官轎或大船,一般貧民用小船,小車接待,禮節甚簡,娶親的人走後,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備迎親。
迎親的人到女家後,有條件的門戶備酒席招待客人,新娘頭頂錦服參拜爹娘辭別了進轎,親友賀鞭,鑼鼓喧天,一路上聲樂不停,新娘花轎至男家,由插金娘賓扶新娘下轎,進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對天地牌行三叩禮叫「拜天地」,舉行結婚儀式後,新娘入洞房與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輿飯。親友宴後有鬧新房之風,俗稱「三天不認大小」。第二天,請九童女賠新娘,餐上六碗菜後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紙入廚房把司參。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謝親友以表示對親友的尊敬,親友「打發」錢財。女講三從四德,男講三綱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後周月新婿備禮物與新娘歸寧,俗稱「回門」,以上是舊式婚禮之概。舊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辦婚姻,有的指腹為婚,強迫成親;甚至有買賣婚姻,搶親,換親,近親結婚等。早婚極為普遍,有十二三歲就結婚的「小婿」,男女雙方不能自主。少數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風俗與潛江、沔陽(仙桃)一帶流行的大同小異。
民國時期,婚嫁之事有所改變,新郎穿長袍戴禮帽,新娘頭頂羅妙,身穿旗袍,其它禮節一律照舊式禮結婚。
新中國建立後,結婚舉行新式婚禮,實行男女自由戀愛,婚姻自主。1951年國家頒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護,父母不得干涉兒女的婚事,許多男女青年舉行新式婚禮,定期不收彩禮,結婚不辦酒席,不鋪張浪費,結婚由二人互相介紹,男女雙方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規定的年齡,持單位介紹信,到(區、社)鎮人民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取得法律的保護。
結婚擇雙日或重大節日(元旦節、春節、三八節、勞動節、國慶節)舉行婚禮,廣發喜糖喜煙,並宴請親友參加婚禮,婚禮樸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遊,稱為「旅遊結婚」,「拜允」、「回庚」、「接彩禮」等舊的一套基本廢除,但「訂婚」、「回門」、「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數人婚禮上墨守成規,定婚收禮,結婚講排場,有少數的女方在金錢、傢具上提出許多過高的無禮要求。老百姓說:「結婚講排場,一個年代比一個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餅干;70年代「三轉一機」(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80年代電視機、洗衣機、電風扇;90年代全自動洗衣機、數碼彩電、音響、三金(項鏈、耳環、戒指)、樓房。
春節習俗
現在的春節,古時叫年節。年節源起於史前人們祭祝新年的日子。在谷禾只種單季的古代,古人謂谷禾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稍加引申,就把「年」當作了歲名。「年」末正值「秋收冬藏」與「春耕夏耘」之間的農閑時節,祭天祈年當是主要內容,故也叫一年為「一祀」,這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年開始,人們當然要祈年和慶祝,這就是我們祖先的過年。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的歷法在夏代就有了,這就意味過年的習俗在夏代開始。古人在今日普天同慶的春節時間過年,始於漢武帝頒行《太陽歷》,此歷將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後歷代沿習。
正月初一這一天在辛亥革命以前稱為新正、元旦、正旦、三元等日。將「過年」說成「過春節」是近代的事。1912年辛亥革命後,改用西歷紀年。因一歲中不能有兩個「年」,故農歷正月初一不再稱「年」,但農歷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又取消不得,因其在「立春」前後,故改稱春節,與公歷的元旦節相區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採用了公歷(即西歷)紀年,所以春節一詞沿襲下來。只有正月初一與「立春」巧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春節,民間雲「百年難逢首二春」。
清末、民國時期,春節禮儀隆重,陰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凌晨,民間的傳統習俗是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端祭品,每人手中拿一根香出門,燃放鞭炮,朝天叩拜,迎新祈福,謂「出行」(出天方),隨喊:「開門大發財」、「出行大吉」、「財寶滾進來」。進屋後燃燭、焚香、化紙、擊磬,先拜祖先「神位」再向家庭尊長拜年,然後坐吃年糕、糖食、飲茶歡敘。天亮後,同村、同族互相拜年,祝福恭賀,稱「拜跑年」。隨後,給新亡人「燒親香」。到祖墳地燒紙、放鞭、叩拜。自初一起,不能掃地、挑水、潑水,以求吉利,集市商家停業三天。待到初三燒過「門神紙」方可動水、土和開門營業。
春節拜年流傳著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初三拜姑爹舅爺,然後再拜其他親友的習俗。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親朋好友請客,叫做「請拜年客」(或叫「春客」),同村、同街的敲打鑼鼓進行娛樂,謂之「打年鼓」,也有玩燈、演戲等娛樂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農歷正月初一仍為春節,為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期間帶有迷信色彩的禮俗逐漸破除。初一零時,街道、村莊鞭炮齊鳴,焰火沖天,迎接一元復始。天亮後,黨政機關團體舉行「團拜」,然後向烈軍屬、英雄模範家庭、五保戶拜年。農村除按照傳統習慣向親友拜年外,還有不少村組織表演采蓮船、獅子、龍燈等春節民間文藝活動,給群眾拜年。春節期間,男女老幼皆可根據自己的情趣競相娛樂。如青年男女溜冰、跳舞、賽球(羽毛球、撞球、乒乓球、藍球等,老年人賽門球、賽棋、與孫子猜燈迷等活動。
元宵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為民間傳統的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元夜、燈節和過月半,因為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古代稱夜為宵,故謂元宵。
清末、民國時期,「元宵節」早餐全家團年,有的做「湯元」,有的做「半月團」又稱「團子」(用米粉做皮,用肉類、或豆製品、菜類做餡,俗稱「團圓」)。晚餐前,須敬祖先、放鞭炮,酒席豐盛如同除夕。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鬧元宵,由一群少年扮成男女,唱採茶調或者唱花歌,又玩獅子、龍燈跳、高蹺、綵船、蚌殼精,張燈結綵,翩翩起舞,鞭炮經久不息,遊人滿街,熱鬧非常。還有閨女迎紫姑(七姐)以卜吉凶,執火炬跑田間「趕毛狗」,燃燭插於園內,謂之「照土蠶」、「懸高燈」,驅邪避惡。
賽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舊時賽燈,多是兩姓、兩村或集鎮的上首、下首或沿河兩岸的小孩,賽燈直至深夜。
新中國建立後,元宵節照常舉行,傳統食品「元宵」保存地方風味,那些「請神」、「迎紫姑」、「趕毛狗」、「懸高燈」、「照土蠶」的活動,已不多見。夜間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村村組織玩龍燈、獅子、采蓮船文藝表演,家家戶戶燈火輝煌,有的組織放焰火,一時鼓樂齊鳴,鞭炮震耳,幹部群眾歡度佳節,洋溢團結、歡樂、和諧的熱鬧氣氛。
清明習俗
清明有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一是個節氣,一個是節日。
清明作為節氣,是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屬天文歷法范疇。時間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其意思是到了清明,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在農業生產上,則忙於春耕春種,農諺雲「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作為節日的內容有禁火寒食和祭墓二項。一、禁火寒食起源於古人對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星宿崇拜。二、禁火寒食在古代那刀耕火種的時代出於防火而保護森林的目的。
禁火寒食和祭墓的兩大習俗,周代已有,但那時並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與清明祭掃也無多少關涉。漢末,蔡邕的《琴操》將禁火之俗與傳說中介子推(春秋時代晉國忠臣)被焚之事聯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說是五月五日。魏晉之時,始將禁火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到唐代,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年(732)正式下詔將寒食、掃墓列入五禮之中。此後寒食、祭掃墳墓就與清明合二為一了。
農歷三月間(公歷四月四、五或六日)為清明節,是一個「上墳祭祖」的節日。是日,插綠柳、供菜飯祭祖先,清明前三後四日,至祖宗墳地,上墳踏青掃墓,焚紙錢、化香、放鞭、叩拜;插飄錢或掛幡致吊(俗稱「清明吊」),叫「吊清」(悼親)又名「上墳」。有新亡人墳墓必在「春新」日(立春後第五個日)之前悼祭,有「新墳不過社」之俗。一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有「會田」。大家在這一天揚旗打傘,到祖宗地祭祀,事後一家一人參加會餐,謂「吃清明會」。兒童放風箏,如孫悟空、蜈蚣、蜻蜓、七星、六角、燈籠、蛾子等風箏進行競賽活動。
新中國建立後,已無同族集體舉行墓祭之風了,二十世紀50年代,農村進行過大規模的平整土地,多數墳墓變成了良田;70年代鄉村建了許多靈堂、靈亭、骨灰存放處;80年代後骨灰盒放入靈堂、靈亭的越來越少了。每逢清明這一天,各機關、團體前往烈士墓前掃墓、獻花圈,緬懷烈士,靜默三分鍾,以表示悼念。學校於此日率領學生到烈士墓獻花圈、植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順便進行「春遊活動」。城鄉居民和已往一樣到祖墳地進行祭掃,有焚香、化紙、放鞭的風俗習慣。

閱讀全文

與長壽區葛家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陳赫和宋智孝拍的電影 瀏覽:47
企業女職工要滿多少歲才能退休 瀏覽:401
章子怡三及片電影 瀏覽:155
九月九的重陽節的祝福語 瀏覽:259
風岡蜂岩重陽節 瀏覽:391
長壽牌電瓶車電瓶質量怎麼樣 瀏覽:421
歐洲100部二戰電影 瀏覽:422
365系列類似電影 瀏覽:827
腰痛老人家 瀏覽:293
河北省2020年企業退休工人漲工資 瀏覽:68
老年人的情感慰藉 瀏覽:617
宋王莊敬老院院長電話 瀏覽:563
長壽順水庭 瀏覽:662
長壽的狗怎麼樣 瀏覽:607
男生露點的電影 瀏覽:683
建立恢復職工養老保險關系申報表 瀏覽:803
工齡工資退休後還發吧 瀏覽:169
宅男觀看網址 瀏覽:267
歐美老師出軌學生的電影 瀏覽:549
鄉村愛情馬六第幾部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