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的三个层次

孝顺的三个层次

发布时间:2020-11-26 19:22:00

Ⅰ 帮我提供3种层次的孝的古代例子

、程门立雪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5、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回答者:Tanworld - 榜眼 十三级 9-10 10:48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回答者:秋天£叶 - 魔法学徒 一级 9-10 10:51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忠孝两全的例子:

花木兰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孝烈将军花木兰
--------------------------------------------------------------------------------
花木兰,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

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这一年唐高宗偕武则天泰山封禅还朝,路经亳州,朝亳州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祠祀木兰的庙宇遍布神州,因此有关木兰的身世众说纷纭。然木兰戍边之地今河北省顺平县木兰祠碑刻《汉孝烈将军记》应是权威性文物佐证。碑上说:木兰姓魏,亳州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建河北省顺平县木兰祠,并作《木兰祠赛神曲》十二支。他在序言中说:“将军,亳人,魏氏女。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迈,不任受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即今顺平县)为古曲逆,当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

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受皇上封赏,解甲归田。皇上听说她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又如花似玉,便要纳为妃子,宣木兰进京。

木兰上朝,皇上一见,果然是位绝色的女子。皇上郑重说道:“孤王见你文有文才,武有武功,忠孝皆全,国色天香,因而想把你封为东宫,不知意下如何?“

木兰闻说如雷击顶,暗暗想道:从前昏王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 她蹙了一下眉头,说道:“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 皇上心喜道:“这好办,你说吧,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

木兰说:“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小女子认为天下男女均为人,各有长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想自前朝实行科选以来,未有女子应试入选者,诚请陛下颁一道圣命,让天下女子也可习文弄武,开科入选,为国尽忠。”皇上听了,楞了一下。木兰又道:“其二,天下之大,当今女子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诚请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时,生儿育女随夫姓,女娶男时,生儿育女随女姓……”皇上不解道:“这是为何呢? ”木兰说:“不如此,世人就认为只有男子能传宗接代,女子不能,这样,就将后患无穷。”

木兰又说:“其三,无论庶民、皇上均须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上听完这三愿,哈哈大笑说:“真是女子之见呵!自古男女有别,天道昭然,孤王岂能改变? ”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东宫贵妃,木兰问起三桩誓愿之事,皇上只字末提,木兰逐称病不往。一连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无望,便手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安好”是什么意思呢?拆解起来就是:室中有女方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为好。木兰写好,置于案上。望了望窗外苍茫的天空,然后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心中惊惭,见木兰所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殡以厚礼,于亳州东郊五里魏园村下葬。

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建“木兰祠”以祭,大殿上书皇帝御赐“孝烈将军”四字。

忠孝不能两全的例子:

宋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Ⅱ 孝亲的三个层次

⊙曾仕强教授授权*思想精髓*绝对原创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自(良心学堂)微信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曾子以孝闻名。曾子对于孝的体会和认识,应该是十分深刻而中肯的。他认为孝有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于环境快速变迁,现代不可能回到从前,但是孝道的要求,也不应该由于今非昔比,就全盘加以否定。只可惜多数人不能明白孝道的时代意义,因此不能表现出现代化的孝道。
1、孝的最基本层次是“能养”,即心怀恭敬地服劳奉养父母
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俗语说得好:“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即在鼓励成年的子女要有自食其力的勇气,不能够存有依靠父母余荫的念头,这是人最基本的义务。有了自食其力的基础,便应该进一步服劳与奉养父母。服劳的意思,是代替父母劳作,为父母分忧分劳;奉养的意思,则是供给父母衣食,使父母不必为生活而忧虑,得以安享余年。这两种行为,只是对父母最低限度的报答,子女应该尽力去做,不能稍有应付的念头。
子游曾问孝于孔子,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代人把奉养父母当做尽孝,自以为有钱让父母花用,有食物让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便是孝的表现。如果做到这种地步,便自认尽孝,那实在是太小看自己了。孔子所说的敬,实际上是诚意的意思。有诚意的孝,而不是形式上的顺。不问条件,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凡事诚意就好。有的人对宠物的爱护,甚至比对父母还用心,岂不是父母反不如宠物?
所以在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即是侍奉父母,贵在长久保持和颜悦色,这是很难的。长期在父母跟前保持和颜悦色,真有那么困难吗?如果真的这样想,最好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待父母缺乏诚意,才会失去恭敬之心。对父母不敬,还能够敬重什么人?精神上的孝敬,才是人和禽兽的差异。孝是做人的根本,奉养父母,务必做到恭敬而有诚意,毫无怨言。
2、孝的第二个层次是“弗辱”,便是说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
现代的子女,说起来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心中没有父母的存在。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父母,以自我为中心,一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派头,完全没有顾忌。殊不知就凭这句话,便会把自己害惨。
父母心心念念教养子女,他们努力工作,看人脸色,忍辱负重,都是为了子女。但父母从来不强求子女要做什么,只在乎子女心中有没有自己。我们可以不怕警察,可以不怕法律,但是不能不怕父母难过。人会不守规矩,会为非作歹,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过分自我,把父母抛在脑后,认为什么都可以做。
孟武伯问孝孔子,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要做到只有疾病的时候,才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人吃五谷杂粮,要完全没有疾病不太可能,而且也不见得是好事情。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是亲情的表现。子女如果品行不端,时时令父母放心不下,处处让父母为之担忧,这便是不孝。若是言行端正,只是偶尔生病时,才使父母担忧,实在已经是孝子了。
中国人最看不起的,就是一个人心中没有父母。子女读书好不好,成就大不大,赚钱多不多,其实都无所谓。但是心目当中有父母,是对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不让父母丢脸,是最为根本的孝道。
3、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即是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我们常说的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完成父母未完成的事业,实际上都是对父母的大孝,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得到彰显。孔子的子孙,我们对他们都另眼看待,就是因为孔子的名望和贡献。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不敢使父母蒙上耻辱。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我们从小就是因为父母的帮忙,才有办法长大。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回报他们,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对父母尽孝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恭敬而有诚意,好好躬亲实践。

Ⅲ 、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下列选项中属于能养的是( )

C
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赡养,指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

Ⅳ 孝包括哪几个层次,各包含了什么内容(政治)

孝有三个层次。

小孝“养父母之身”,就是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

中孝“养父母之心”,就是好好学习做人,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心里舒畅。

大孝“养父母之志”,就是大儒张载讲的“为往圣继绝学”,“驯致”“圣与贤”。

Ⅳ 孝经中阐述的孝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单独答第3条也可以。加上前面1、2则更加全面。

Ⅵ 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父母吗

学历越高,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估计大家也发现了规律所在,但凡能扛起家国重任的,无一不是知识文化水平高超之人,文人会谋略,武将懂兵法。到了现代社会,虽然没了过去的老一套标准,但社会的总体发展还是依靠知识分子们,高学历的孩子就在其中。
然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当他把一天的大脑运转都花费在工作或者学习上的时候,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分摊给父母了。下班宁愿瘫在床上,也不接受来自父母的嘘寒问暖。

思想层次差距大,交流少
这时候有网友说了,父母的亲情本该是治愈孩子疲倦的良药,怎么到你口中成了压力般的存在了呢?这就说到了重点:随着孩子学历的提高,跟父母早已不在同一文化层面上了,思想和三观上存在巨大差距,交流反而容易激发矛盾。
现实中,我见过太多因为学历高就与年少同窗疏远的案例,倒不是因为清高自傲,而是话不投机。哪怕是民国时期著名才女张爱玲,也曾直接对老友表达过“受不了跟你在一起总是聊过去,仿佛现在的我死了一样。”
虽然亲情要比友情粘度高,但随着交流的减少,父母也会逐渐听不懂或不明白孩子在想什么,而学历高、见多识广的孩子,也会逐渐对父母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免被指责。久而久之,父母便会觉得孩子不孝顺,其实孩子并非不孝,而是父母要求太高罢了。

​离家远,亲情由浓转淡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高学历的孩子大多会就职于超一线城市,比如我表姐,就职于上海,一年最多回两趟家,一次五一,一次十一,亲情自然不胜以往。
都说距离会产生美,但对于亲情来说,距离只会让亲情浓转淡。对比之下,学历不高的孩子不受专业限制,大多在父母身边就能就业,也难怪网上都说“成绩好的孩子是国家的”了。

Ⅶ 回族特色是什么

回族的特色主要有:

1、在体征上就和中国的内地人有些区别,在面容上,回族人的脸面比较宽阔,有型, 而且显著的特点就是眼睛比较大而且眼仁儿的颜色不是全黑,大多是黑的,有少部分偏蓝。 回族人多须,而且带卷的也多。

2、忌讳猪。

3、女的带盖头遮羞, 男的带白帽,穿长裳。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4、每有回族长期居住的地方都会建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心目中圣神的地方。

5、有自己的伊斯兰日历。

(7)孝顺的三个层次扩展阅读: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后,各地回族一直延续着这一信仰。

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礼”即礼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等五时拜,每周五主麻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次大型的会礼。“斋”就是斋戒,又称“封斋、闭斋、把斋”。

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来临之际,每日东方发白前进食后封斋,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食,绝性交。“课”也叫天课,属于“济贫税”,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帐务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除了五功以外,还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夫妻要相互敬爱,回族同胞间互相宽忍,朋友间真诚相待等等,这均被视为信仰的一部分。

参考链接:网络-回族

Ⅷ 大小尊亲其次弗辱什么意思

大孝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让自己的言行使父母受辱。

孝有三:内大尊尊容亲,其次弗辱,哲理故事,其下能养。
出自《礼记》
释义:孝敬父母有三个层次:大孝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让自己的言行使父母受辱,最基本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养活父母。

Ⅸ 儒家孝道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真正尽孝道呢

让老人感到快乐幸福,儿女就尽到了责任,也就做到了孝字当先。

Ⅹ 儒家经典认为孝有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你好,
儒家能被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广泛推崇,并占据统治地位,那其中的孝的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部分;
孝的第一个层面:忠君。也就是忠于自己的主子,即一国之君。
第二个层面:做好一个作为臣子的责任。
第三个层面就是孝自己的父母,同胞。
总起来概括就是君臣义三个方面 。

阅读全文

与孝顺的三个层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年级孝敬友善节俭诚信朗诵 浏览:859
中科院老年大学科学园 浏览:846
老人专用针怎么用 浏览:22
封闭抗体检查正常是什么 浏览:653
重庆退休工资排行 浏览:966
小时候父母不在家干过哪些事 浏览:778
深圳免费老年大学有哪些手续 浏览:990
为什么爱狗人不爱父母 浏览:837
重阳节老人节胡扯 浏览:848
老年人男性尿尿有血 浏览:873
植物重阳节 浏览:138
安徽2018年养老保险个人 浏览:872
辽宁过渡养老金从什么时间算起 浏览:676
女土夏季长款40久50岁 浏览:547
河南省18年退休人员工资上调 浏览:81
老人家去世脖子有些歪 浏览:412
老人去商店贷款怎么办 浏览:761
退休年龄职工被辞退 浏览:183
养生音乐是什么 浏览:281
老年人经常又拉又吐怎么回事 浏览:234